一個人要怎麼活,才能快樂的死?
《異鄉人》創作原型 卡繆二十歲的生死學
《異鄉人》作者 存在主義大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首部小說經典問世
內容簡介
「我確信人沒有錢不可能快樂。就是這樣。我不喜歡方便行事,也不喜歡多愁善感。我喜歡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呢,我發現某些精英份子,他們有一種精神上的自命清高,以為金錢不是快樂所必要的。那樣很蠢,那不是真的,而且某種程度上,那樣是懦弱的。」
在一樁精心設計的謀殺案之後,梅爾索獲得了人人羨慕的財富,過著財富與時間都有充分餘裕的生活。然而,梅爾索仍然不幸福。
不滿足的他,企圖尋找人生下一個快樂的來源。在一生中,一個人如何感覺自我的滿足、生命的喜悅?因為穩定的情感關係、激情的性愛,抑或個人不受拘束的自由?
一九三八年,卡繆擱置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快樂的死》,開始撰寫《異鄉人》。本書直至他逝世後才出版。這本處女作小說富含對大自然栩栩如生的描述和對既有常規的批判省思。主角梅爾索一心追求快樂,哪怕必須以犯罪做為代價。卡繆本身艱困而充滿熱情的青春時期孕育了本書主角的經歷;他的抉擇和省思,也預告了卡繆日後的其他小說和論述。(
以上簡介來自本網路書店)
明明簡介和書封上都寫著「《
異鄉人》創作原型」了,越看越覺得有些情節很像《異鄉人》才發現這這件事。當初到底眼睛是多大顆?
《異鄉人》的文字比較精煉。第一人稱莫梭的敘述讀起來就像徜徉在一片自然,十分舒服流暢,每件事似乎都有道理可循而覺得安心,即使那件事可能不是世間觀念中為讓人安心的事,奇妙的是,在主角的心理狀態敘述下,一切就像自然現象發生般理所當然,這點十分迷人。
《快樂的死》的敘述則是第三人稱,對景物的描寫很細膩,並融合於對心理的刻劃,精美如詩,也因此讀來比較費力,有些句子需要「咀嚼」一下才能消化,卻也讓人驚嘆用字遣詞的精妙,頓時覺得譯者超強。
兩者比起來,《快樂的死》的梅爾索相對積極多了。因為不快樂,所以他試著追求。
埋怨工作帶來的不自由,貧窮伴隨而來的痛苦,對身體殘疾的厭惡。富翁薩格勒斯見到他時,其中有句話說:
「梅爾索,你很窮。這有一半說明了你為何如此憤世。至於另一半,則是因為你居然荒謬地同意自己貧窮。」(p.51)
根據前面的章節與他和薩格勒斯初次見面的那段談話,可以知道他雖然看似冷靜麻木,但被生活上的事件激起的熱情與激動卻是相當真切的,只不過因為時間與金錢的關係,這些近似快樂的瞬間無法被延長。
那麼有錢就快樂了嗎?
薩格勒斯的殘疾又像是展示著否定。
「(前略)只需要把一切的命運重拾在握,憑的不是放棄的意志,一如很多假偉人一樣,而要憑追求快樂的意志。只不過達到快樂,需要時間。需要很多時間。快樂本身也是一種漫長的耐心。(後略)」(p.60)
後來殺了薩格勒斯,他擁著巨款和自由遠走高飛,過著漂泊又漫無目的的生活,內心卻只有一片孤獨與悲悽。於是他又換了個地方。
梅爾索尋找著能夠描述心中希望的那個字、那個句子,好讓他的不安閉闔。以他目前這麼虛弱的狀態,他需要一些公式。
去了「世界眺望之屋」,度過了一段被自然包圍的平靜,與友人互動的輕鬆時光,那段時期他終於能和自己好好相處。
之後又離開去旅遊,打點好財產,最後在什努亞區買了棟小屋,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他終於不用再見到任何人。
他起得很晚,也沒梳洗,旅館送餐來,在家閒晃,不小心睡著,想做點事,閱讀,隔天又很晚才起來,日子一天天過去,成日醉生夢死。
有天他打電話邀請女性朋友來,就這樣終結了自己之前極為盼望的孤獨,因而感到羞愧。
透過早起、和鎮上的人互動、養成運動習慣,他又再次找回生活的節奏,也發現有些快樂就建築在這些基本之上。
反反覆覆。
有點像在家想出外,出外想回家。人是一種無法滿足現狀的生物。
時間是流動的,在其中的環境自然也是瞬息萬變,身在其中的人類常常忘記自己也是流動的,而誤以為能擁有永恆的快樂。
快樂就像一道獨一無二而短暫的波光,或是曇花一現的火花,一旦錯過了就只能遺憾,所以在「快樂的時候」快樂,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不管那份喜悅是來自膚淺的笑話,或是與摯愛的心靈契合,是短暫的開心,又或者能轉化成長久的滿足與安定,當不去在意它的平凡或特別,露水和湖泊同樣都能帶來感動,品味出不同的領悟。若是去探討意義和根本,基本上只是一種徒勞的苛責。
這種獨特的情緒宛如一種自然現象,只有在當下觀察到、並領悟之時才能體會它的化學作用。
正因它不停閃爍、變動,才令人容易放棄追尋。但只要不放棄那份意志,你會發現它們跳動的光芒足以令人向前、重新感到活力在體內流竄,才因此發現它們就近在咫尺,甚至握在手中。
書中也提到了,快樂必須包含某種程度的無知,所以就像《傻子伊凡》一樣,有時真的不用想太多,傻人也有傻福吧。記得好像也有句話說:「愚者與其思考,不如行動(還是睡覺?有點忘了)」
某方面來說,快樂其實簡單又膚淺。要想獲得長久甚至能昇華成平靜的體驗,則必須透過累積。而這將使人在不知不覺間成長。
其他對諸如對親密關係的表示,本書中是用一對姊弟的爭吵,姊姊最後受不了而離開,弟弟才感到寂寞和悲傷。
在《異鄉人》中,則是一位老人與他骯髒的老狗。老人總是對狗打罵,直到狗跑掉了才擔心後悔。
在愛情的表達中,傷害也是一種極為深情的方法,但往往只能帶來後悔的結局。真的必須三思和反省......
以下隨意擷取幾句佳句。
對他而言,重新開始、再出發和嶄新生活,仍是有吸引力的。但他知道,能藉此獲得快樂的,只有懶惰和無能的人。快樂意味著抉擇,在此抉擇內,還要有一份相輔且思慮清楚的意志。(p.158)
他曾如野獸般驚慌失措地看待死亡,現在他明白,害怕死亡就是害怕活著。對於死亡的恐懼,說明了人對於活著有無盡的依戀。而所有那些沒有做出關鍵舉動提升自己人生的人,所有那些畏懼並頌揚無能的人,他們皆害怕死亡,因為死亡會為人生帶來懲罰,而這人生是他們未曾參與的。他們從不曾好好活著,所以活得不夠。(p.198)
這輩子以來,從港口的辦公室、他的房間和睡夢、他的餐館和情人,他一直苦苦尋覓一種幸福,而在內心深處,他其實認定這種幸福是不可能的,就像世上所有人一樣。他只是想要假裝自己快樂,從來不曾有意識地刻意如此要求。(p.108)
從來不曾如此,直到那一天......而從那一刻起,只因為一個清楚思量計算過的舉動,他的一生改變了,於是幸福似乎變得可能了。他想必是在痛苦中創造出嶄新的人。(p.108)
上面那句其實就接在上上句之後,差一句感覺就差很多。
也許是比較年輕時的作品,許多敘述和對白雖然優美而精準,卻也有點說教的味道。雖說是相對積極,不過書中有些部分也散發著一種乖僻和虛無,但也許這就是存在主義的風格吧。
忠於自我,不逢迎諂媚,又有些隨波逐流,在一種意識清楚的茫然中,保持思考,在感受各種情感的波光中,成為特有的生命存在。這種人感覺相當迷人而勇敢,卻也彷彿神秘而危險,甚至能讓人混淆普世道德(別忘了梅爾索殺了個人啊)。
透過正確(或者說好)的方式追求目標,必定能創造更大的快樂。在此之前靜靜培養耐心,那麼喜悅必將慢慢沉澱其中。有朝一日,也許幸福與回憶就能美好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