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偷嗑】林亞佑藉《居家防疫日記》表歉意 蔡嘉茵在家自拍最怕「這件事」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10月15日到10月30日舉辦的「高雄電影節(以下簡稱雄影)」,今年開幕片的重頭戲之一,就是21年來首創的雙開幕短片,其中的《隔離丁尼短片集》是由三位導演各自創作的短片集,這個作品是希望透過鏡頭,讓觀眾感受台灣在疫情之下的變化與紀錄。
相較《隔離丁尼短片集》中的另外兩部作品,由林亞佑執導,黃鐙輝、蔡嘉茵參與拍攝的《居家防疫日記》以紀錄片形式,呈現台灣三級警戒時最真實、最能令觀眾感受共鳴的一面;在作品裡,我們看到的不是戲、不是編劇筆下的故事,而是導演、演員、劇組人員在疫情期間的生活。
忘記替父母預約疫苗 林亞佑將歉意放進作品
疫情確定升上三級警戒後,導演林亞佑就回到埔里老家,隨後便埋頭在作品的製作,因此,讓他對父母懷有歉意。
照導演林亞佑原本的設定,這部劇情片會以一對單親母女作為出發點,透過小女孩的視角,呈現疫情下的人生,但在開拍前一周卻遇上三級警戒,許多場景無法外借,加上疫情的嚴峻,讓林亞佑與劇組不得不調整計畫,慢慢將原有的劇情設定抽離整部作品,並邀請演員、劇組的工作人員,一起用鏡頭記錄防疫期間的生活。
但從原本有劇情的作品,變成紀錄片,是否有帶來壓力?對此,林亞佑說,自己其實當下沒有太多情緒,因為在三級警戒前,他與工作人員就已經做好準備,所以當台灣疫情確定升三級,他的心情反而安定下來,隨後就買了車票回鄉,並藉由在家鄉這段時間,思考整個作品的呈現方式,與演員、劇組,一同摸索作品可能的輪廓。
但林亞佑坦言,在開始剪接時,是讓他最感到焦慮:「因為我一開始是剪不出任何東西來。」但後來慢慢理出頭緒,在整理所有參與人員提供的影像紀錄後,才讓他漸漸找到作品的走向,林亞佑也認為,由於大家提供給他的影像素材夠多,所以在作品呈現上,可以有很多排列組合,最終,讓《居家防疫日記》有了現在的樣貌。
雖然有許多素材,但林亞佑表示,這次的作品對他來說,其實挑戰不小:「因為真的沒有方向,不像劇本有個具體前進的目標,所以剛開始,我會每天看完大家的素材,再跟大家討論什麼東西可以多拍。」林亞佑笑說,因為那兩個月都在看劇組提供的影像紀錄,讓他覺得自己就像改日記的老師,所以作品才會取名《居家防疫日記》。
另外,雖然回到老家埔里,但林亞佑將大部分的心力投入在製作上,也讓他對於疫情期間,稍微忽略到父母而感到抱歉,他說:「開始預約疫苗那天,朋友在群組說有幫爸媽預約,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都在弄作品,完全忽略這件事。」林亞佑坦言,當下意識到後,覺得自己有點糟糕,對於父母的歉意,他將他想說的話,放進了《居家防疫日記》中,希望將心中的話,透過作品表達給父母。
記錄毛孩過世前身影 蔡嘉茵自拍防疫生活最怕「這件事」
疫情期間,蔡嘉茵感受到,那段時間對於許多人事物的情緒,會被放大。
隨著計劃的轉變,原本預計投入劇情短片拍攝的蔡嘉茵,在得知計畫因為疫情,需要調整成在家紀錄防疫生活時,她不僅欣然地接受,也提供了不少自己拍攝的素材給林亞佑,:「一開始導演還是希望能拍劇情片,可是還不能到我們家,所以他希望了解一下我們家的地理位置,所以就用鏡頭帶著他,或者是也有辰辰的時候,就是在家裡逛來逛去、介紹我們家的寵物。」林亞佑笑稱,這是「遠端場勘」。
蔡嘉茵表示,在這段紀錄疫情生活的過程中,當自己在看回放時,感覺很特別,她說:「當下其實沒注意到那麼多事情,但是我的動物、家裡的人,其實那時候跟我有過很多接觸,或是他們曾經有來注意我,但我從來沒有去看他們。」蔡嘉茵說,像是在煮飯時,家裡的狗可能會跑到她身邊,但當下並沒有注意到,而是在看影像紀錄時,才發現這件事:「這個時候才比較意識到身邊東西的存在,不管是動物,還是人。」蔡嘉茵說,在拍攝的過程中,家裡其中一隻狗過世了,卻也意外用鏡頭拍攝到這隻毛孩過世前的身影,也讓她意識到,在疫情期間,無論是對於身邊的人事物,或是情緒,都會被放大。
蔡嘉茵在家紀錄防疫生活的過程中,也記錄到家中小狗離世前的身影。
問到她認為在家自拍影片,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時,蔡嘉茵笑著回答:「我每次拍之前,都要確保我的衣著會不會走光。」除此之外,在拍攝期間,還要請先生配合,暫時迴避,雖然有許多細節要注意,對蔡嘉茵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的體驗,既能夠保存當下回憶,拍的過程對於周邊的事物,也有新的感受。
林亞佑下海配旁白 結局隨疫情滾動式調整
在《居家防疫日記》中,林亞佑親自下海配旁白,當中也有不少他在疫情期間的心聲。
《居家防疫日記》中大部分的影像,是在台灣疫情升到三級警戒時,由演員、原本要合作拍攝劇情短片的劇組工作人員,自行在家中紀錄那兩個月的生活,當然,作為本片導演,林亞佑不僅也記錄了當時的日常,也為本片擔任旁白,在既是當事人又同為旁觀者的身分下,林亞佑在片中的聲音及文字,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
林亞佑說,無論是旁白或是作品本身,他都有暗示著大家在這段期間對人生的檢視,但他也坦言,後來剪接出來的各種版本,他都試著想要釐清一件事,因為相較於其他參與的成員,林亞佑自己因為要肩負起導演的責任,所以並不像其他人,能夠專心記錄生活、對生活有所體悟:「我要怎麼感想這兩個月?」在看完大家的作品後,讓他能夠反過來思考這件事,透過旁白、透過《居家防疫日記》中的影像,也讓他慢慢能夠找尋出,在三級警戒期間,關於生活的意義。
在摸索《居家防疫日記》的過程中,林亞佑表示,從七月開始到九月,每次剪接的版本,會因為疫情的狀況而有所調整,進而影響到作品結局,也讓他在《居家防疫日記》的結尾上,做了多次調整:「因為外在、內在改變,所以結論會不一樣,像原本希望就讓大家結尾,不用再講太多我自己的事。」但最後林亞佑認為,既然故事起頭由他開始,同時作為旁觀者的角色,應該要幫無論是參與這部紀錄片的夥伴,或是觀眾,來為自己在這兩個月的觀察中,做出一個結論,希望無論是自己或其他人,都能在作品結束後,帶著這份記憶繼續在疫情之下,向前走。
蔡嘉茵、黃鐙輝合作演夫妻 防蚊液成離婚原因
《居家防疫日記》除了能看到劇組人員的疫情生活外,演員鮮少在鏡頭前曝光的私生活,也成了這部作品中的素材之一。
這次在《居家防疫日記》中,比較特別的是,讓鮮少在鏡頭前曝光的演員生活,呈現在大螢幕之下,也展現了演員私下真實的一面,蔡嘉茵就表示,在記錄防疫生活的過程中,曾經有因為想到台灣那段時間,因為疫情而死亡的人數,讓她在錄製的過程中崩潰大哭,對此,她解釋:「其實我沒有特別明確感覺到,當時是為了什麼而哭?或者是單純覺得這一、兩年沒有好好哭一下?」蔡嘉茵說,有一部分是不知道這世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所以自己也還在調適因為疫情而有所改變的生活。
《居家防疫日記》最初的腳本,是由蔡嘉茵(左)、黃淩辰(中)、黃鐙輝(右)三人演出父母離婚的家庭。
另外,她也提到在與黃淩辰、黃鐙輝遠端排戲的有趣回憶,當下發生時讓她覺得備感神奇:「原本我們要演一對離婚的夫妻,然後女兒基本上是跟著我,爸爸有自己的新家庭;我記得有一次,辰辰就拿著相機跑到戶外,我就問她要不要噴一下防蚊液?辰辰就說不用,出去一下下而已,然後鐙輝就說對啊,出去一下而已,幹嘛噴?」蔡嘉茵說,那個瞬間讓她感受到這個家庭的組成與情感,就連黃鐙輝當下都開玩笑:「就是這樣子才離婚啦!」林亞佑也認為,這三位演員之間的互動,雖然拍不成劇情短片,卻能因此結緣,讓他頗有感觸。
作為雄影開幕片之一的《居家防疫日記》,不用故事或劇情來告訴大家疫情下的生活,而是用最貼近觀眾、最接近台灣人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在疫情面前,無論身分為何,都只是平凡人的生活日常。
在半小時的時間裡,我們會看到回鄉後,導演如何紓解壓力、看到演員如何跟家中毛小孩到別、看到工作人員的父親被隔離、看到副導與女兒分隔兩地,這些點滴,沒有煽情的劇情,卻能在平淡之中,深深吸引觀眾並喚醒每個人在那兩個月的記憶。
高雄電影節《隔離丁尼短集》放映時間:
2021/10/15(五) 20:00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2021/10/16(六) 15:30
高雄市電影館- 三樓放映廳
2021/10/21(四) 19:30
高雄市電影館- 三樓放映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年的雄影,首次以短片開幕,除了蔡明亮執導的紀錄短片《良夜不能留》外,還有高雄市電影館與公視共同出品的《隔離丁尼短片集》,由三位導演各自拍攝與疫情相關的三部短片;其中一部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的短片《居家防疫日記》,由剛以《主管再見》獲得金鐘獎「電視電影獎」的林亞佑執導,並找來黃鐙輝、蔡嘉茵參與拍攝。
近年來,因為某個人、某件事,導致所有家庭成員的人生,被弄得天翻地覆的台劇,不在少數,這些故事中的角色,當遇上「命運大魔王」開的大玩笑時,整個家庭會走上什麼樣的道路?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近期有哪些戲劇裡的家庭,曾遭到命運無情的訕笑。
值得注意的是,在劇中詮釋起「斯卡羅人」非常亮眼的原住民演員,過去幾乎沒有演出經驗,有的是國小主任、有的是部落長輩,也有本身是排灣族藝術家,或是在鄉公所服務,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幾位在《斯卡羅》中表現令人驚豔的原住民演員。
林暉閔推薦了一部對他影響至深的電影,他是這麼形容這部作品:「我覺得這部電影,是影響著我在做很多事情時候的心態,包括像是當演員,很常時候會自我懷疑、對自己會有很多疑問,但是這部電影讓我知道,我應該專注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最好,就可以成大事了!」而這部作品,正是影帝-湯姆·漢克斯的經典代表作《阿甘正傳》
去年《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中,他飾演的是無懼外界眼光、勇敢做自己的「瘦瘦」,到了今年初的《緝魂》裡,他化身為孝順卻悲情的「王天佑」;這次,在台劇《神之鄉》中,他詮釋了看似開朗、實則心思細膩的「林一心」,他憑藉自己純熟的演技,在觀眾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14歲出道就令觀眾驚豔的演員-林暉閔。
從經濟到科技,從文化歷史到民主自由,台灣人總能用自己的方式,讓外界看到我們的存在,就連影視娛樂,都在這群人的努力不懈下,走上國際。當中,為台灣影視創作打下深厚基礎的佼佼者-「映畫傳播」絕對有它舉足輕重的歷史定位。
今年的雄影,首次以短片開幕,除了蔡明亮執導的紀錄短片《良夜不能留》外,還有高雄市電影館與公視共同出品的《隔離丁尼短片集》,由三位導演各自拍攝與疫情相關的三部短片;其中一部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的短片《居家防疫日記》,由剛以《主管再見》獲得金鐘獎「電視電影獎」的林亞佑執導,並找來黃鐙輝、蔡嘉茵參與拍攝。
近年來,因為某個人、某件事,導致所有家庭成員的人生,被弄得天翻地覆的台劇,不在少數,這些故事中的角色,當遇上「命運大魔王」開的大玩笑時,整個家庭會走上什麼樣的道路?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近期有哪些戲劇裡的家庭,曾遭到命運無情的訕笑。
值得注意的是,在劇中詮釋起「斯卡羅人」非常亮眼的原住民演員,過去幾乎沒有演出經驗,有的是國小主任、有的是部落長輩,也有本身是排灣族藝術家,或是在鄉公所服務,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幾位在《斯卡羅》中表現令人驚豔的原住民演員。
林暉閔推薦了一部對他影響至深的電影,他是這麼形容這部作品:「我覺得這部電影,是影響著我在做很多事情時候的心態,包括像是當演員,很常時候會自我懷疑、對自己會有很多疑問,但是這部電影讓我知道,我應該專注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最好,就可以成大事了!」而這部作品,正是影帝-湯姆·漢克斯的經典代表作《阿甘正傳》
去年《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中,他飾演的是無懼外界眼光、勇敢做自己的「瘦瘦」,到了今年初的《緝魂》裡,他化身為孝順卻悲情的「王天佑」;這次,在台劇《神之鄉》中,他詮釋了看似開朗、實則心思細膩的「林一心」,他憑藉自己純熟的演技,在觀眾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14歲出道就令觀眾驚豔的演員-林暉閔。
從經濟到科技,從文化歷史到民主自由,台灣人總能用自己的方式,讓外界看到我們的存在,就連影視娛樂,都在這群人的努力不懈下,走上國際。當中,為台灣影視創作打下深厚基礎的佼佼者-「映畫傳播」絕對有它舉足輕重的歷史定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養豬產業遭遇大規模口蹄疫疫情後,「東園食品」蔡家三姐遭受重創。這篇文章講述她如何在逆境中秉持樂觀進取的態度,與家人團隊努力打拼,在產品上皆採用非油炸方式,並融入新意與傳統,創造出多款口味獨特的產品。文章內容適合使用「食品工廠」、「臺灣伴手禮」、「臺中市獎項」等關鍵字。
Thumbnail
藉由純粹的影像紀錄,讓軀體在時間的來回擺盪中,自顧自地成長自己的故事,《日子》無一不是這樣透著日常生活的力量以及對情緒、感受的真實描繪。日常的沉默與靜止都在目光注視下醞釀出動人的情感,無聲勝有聲的成就影像最原始的魔力,每幀平凡的瞬間,都悄悄地鑽入我們積了灰的思緒深處,重組我們對電影、對藝術的想像。
Thumbnail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傍晚無意間滑到《康熙來了》節目片段,看到蔡康永某個片段,對陳漢典說:「對你最內疚的時候,就是每次在介紹美食,你都沒有空吃東西,一直在端盤子,我覺得很可憐😭。」陳漢典眼眶紅了,但也回答:「我也有幫助到阿。」這句話一出來,蔡康永哭到不能自己。聽到這裡,我也大哭了。那是一種疼惜的感傷,捨不得的心情。在職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臺灣養豬產業遭遇大規模口蹄疫疫情後,「東園食品」蔡家三姐遭受重創。這篇文章講述她如何在逆境中秉持樂觀進取的態度,與家人團隊努力打拼,在產品上皆採用非油炸方式,並融入新意與傳統,創造出多款口味獨特的產品。文章內容適合使用「食品工廠」、「臺灣伴手禮」、「臺中市獎項」等關鍵字。
Thumbnail
藉由純粹的影像紀錄,讓軀體在時間的來回擺盪中,自顧自地成長自己的故事,《日子》無一不是這樣透著日常生活的力量以及對情緒、感受的真實描繪。日常的沉默與靜止都在目光注視下醞釀出動人的情感,無聲勝有聲的成就影像最原始的魔力,每幀平凡的瞬間,都悄悄地鑽入我們積了灰的思緒深處,重組我們對電影、對藝術的想像。
Thumbnail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傍晚無意間滑到《康熙來了》節目片段,看到蔡康永某個片段,對陳漢典說:「對你最內疚的時候,就是每次在介紹美食,你都沒有空吃東西,一直在端盤子,我覺得很可憐😭。」陳漢典眼眶紅了,但也回答:「我也有幫助到阿。」這句話一出來,蔡康永哭到不能自己。聽到這裡,我也大哭了。那是一種疼惜的感傷,捨不得的心情。在職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