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台灣新冠月記事,非日常下依舊存在的現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少女老王

*出版社贈書

去年二月底是我早已在前一年安排好回台灣的假期,第一次以「探訪」的心情回家,卻剛好碰上疫情。那時歐洲尚未淪陷,台灣已經開始有些病例傳出,聽到我要回家的義大利室友希望我回來去住旅館隔離,自己卻杜拜義大利亂跑,彷彿疫情只有在東亞才會發生,結果就是我一邊整理行李一邊跟他們鬧翻。在台灣的最後一個禮拜,看著電視報導義大利確診人數以恐怖的速度持續增加,頓時出現複雜的心情。

raw-image

二零二一年,疫情早已成為日常。出門戴口罩再也不會被側目,原本很怕的戳鼻孔快篩也被篩得很有心得。不斷出現的變種病毒似乎在當地人們的心中再也激不起波瀾,在各種隔離、篩檢、宵禁的規定下大家早已痲痺。四五月的時候歐洲又漸漸開放,然而就在此時台灣開始傳出嚴重的疫情,不同調的日常讓我好像從來沒有離家這麼遠過。

《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以一月一章的台灣新冠記事,為突然之間成為空白的一年補上記錄。每篇最後都會附上一小則關於當月的報導,像是某種指標,引領讀者按圖索驥,梳理去年被打亂的生活步調。正篇裡寫的則是不會出現在新聞報導的故事:失業後開始出現在課輔教室的爸爸、疫情下萌芽的愛情、修圖假裝高燒請假的同事、學費袋裡的三倍券、不合理的居家工作同意書⋯⋯這些「沒人說的故事」輕鬆易讀,有戲劇化的轉折,也有生活的無奈,有一針見血的觀察,也有在深處伏擊的不安。

例如〈二月 #戴口罩不可以化妝〉作者同事化妝教學文因為網友抗議被撤掉,「會管到這種地步的人,他們腦中的化妝又是什麼模樣的呢?而他們擅自篩選包裝後的新聞,又會送到多少人眼前,在多少人的分享與留言中,逐漸成為一種真相(16)。」 原本大家熟悉的武漢肺炎正名為新冠肺炎,作者任職的媒體公司也要求記者們「統一用詞」,把舊文章改掉。戴口罩幹嘛化妝、病毒改個名字,這些好像都是一些小事,只是就在這些小事背後也帶某種立場。反過來說,也許就是小事,讓人更容易、更渾然不覺的接受其中的觀點。

又或是〈四月 #失業的正當理由〉和〈九月 #消失的富井美紀〉裡,同樣因為疫情失業的張爸爸和富井美紀,兩人職業不同、國籍不同、性別不同,卻同樣面對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性別框架。今天怎麼是爸爸陪小孩上課?法律規定夫妻同姓,為什麼預設改姓的那方就是妻子?這些壓力可能來自於親切的臉孔,友善的問候,看似善解人意的話語,卻只是讓其中的性別鴻溝更難以跨越。

「那些烙印在無數人日常裡的框架人生,我,真的能在其中,自由自在的以完整的自己存在嗎?」

疫情改變了世界,這些老生常談——存在得更久、累積造成傷亡無數、改變許多人的人生不下這場疫病——卻依然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讀《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我彷彿在拼湊二零二零年的另一個現實。與我切身相關,卻只在網路新聞、朋友動態和家人視訊中經歷的現實。其實書中描寫的疫情、職場文化、感情生活和我經歷的截然不同,卻還是從中發現了一些相似之處。有些東西到了地球另一邊也不會消失,有些東西在疫情蔓延下也不會改變。

〈八月 #不要在疫情期間死掉就好了〉作者寫奶奶送醫,因為防疫家人無法陪在身邊,最後還是孤單地離世。這一篇讓勾起我有點私人、暫且還沒有辦法寫下來的回憶。猝不及防的死亡帶來遺憾,但當死亡已有預期,我們就能填補所有缺憾嗎?死亡一直如影隨形,只是在新冠疫情下離得更近,顯得更具形體。

「明明以為會像一直以來的那樣,還有病危的時間、迴光返照的時間,可以讓心高氣傲的自己有好好懺悔的機會,然而此時的防疫規定就像一把剪刀,硬是將這些時間剪去、並把剪去的時間留在了醫院,畢竟,那終究是屬於死者的人生片段。而這一段缺失,也將成為始終不懂把握時間活著的人,永遠的一道缺口。」

我們不都這麼以為的嗎?永遠還有時間見最後一面、還有好好道別的機會。而那把不講人情的大剪刀,趁我們偷偷不注意,把這些「原以為」都剪去了。

疫情籠罩之下,過去這一年也還是有值得紀念的回憶。多虧了疫情封城,和室友五個人住在在同一間公寓裡快一年了,還是第一次一起吃飯。在沒有客廳的空間裡,我們從各自的房間東湊一支椅子,西湊一張桌子,拼起一個長桌,硬是在狹窄的走廊辦了復活節大餐。

病毒蔓延後接連推倒各種災難骨牌,但疫情中還是疫情中的小小快樂。作者在〈五月#月老的勝負欲〉錯過了一趟日本行,迎來一場愛情,在感情路上磕磕絆絆,終於遇到值得全力付出的對象。

但我喜歡的還是〈十一月#再給三倍券一次機會〉裡帳本上的 OK。因為疫情受影響而無法準時付學費的學生,作者媽媽就在帳簿上寫 OK。

沒問題,沒關係,在這人人都處於緊繃狀態下的大疫之年,我們也需要給其他人、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收假回去的路上,想到出發前和兩個義大利室友有點不歡而散,預想接下來兩個禮拜在家隔離,公寓裡的氣氛會很僵,結果收到的卻是室友的道歉巧克力。

戴著口罩可能看不到,不過微笑也是會傳染的。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oé的沙龍
18會員
11內容數
記錄閱讀過的中英文書,通常是小說。
Sho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11
去年設下了二零二一年的閱讀目標,一個月讀一本來自北歐的作品。雖然拖了又快一年才把書單發出來,總算還是完成啦(也只完成了一半)~
Thumbnail
2022/08/11
去年設下了二零二一年的閱讀目標,一個月讀一本來自北歐的作品。雖然拖了又快一年才把書單發出來,總算還是完成啦(也只完成了一半)~
Thumbnail
2022/02/07
有著一雙當地人認為不吉利的藍眼睛,才剛出生的阿里亞就被遺棄在德黑蘭城市北邊的住宅區。善心的軍隊司機在路邊發現了阿里亞,將她帶回家撫養長大。 阿里亞的生平與近代伊朗的民族成長史經緯交織,這本書是主角阿里亞在德黑蘭從嬰兒到成為母親之間二十八年內的故事。
Thumbnail
2022/02/07
有著一雙當地人認為不吉利的藍眼睛,才剛出生的阿里亞就被遺棄在德黑蘭城市北邊的住宅區。善心的軍隊司機在路邊發現了阿里亞,將她帶回家撫養長大。 阿里亞的生平與近代伊朗的民族成長史經緯交織,這本書是主角阿里亞在德黑蘭從嬰兒到成為母親之間二十八年內的故事。
Thumbnail
2021/12/15
拆散情侶的神祕鏡池、一次只能一個人通過的橋、吃人的瑪古魯怪獸、能夠一眼看穿病灶的千里眼……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之三!
Thumbnail
2021/12/15
拆散情侶的神祕鏡池、一次只能一個人通過的橋、吃人的瑪古魯怪獸、能夠一眼看穿病灶的千里眼……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之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去年九月底收到的記疫團隊的邀請,收錄一篇我在疫情期間寫的短篇散文,為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記疫』一書所用,前陣子終於收到實體書了
Thumbnail
去年九月底收到的記疫團隊的邀請,收錄一篇我在疫情期間寫的短篇散文,為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記疫』一書所用,前陣子終於收到實體書了
Thumbnail
避疫轉眼二年有餘,差點都忘了一般生活的樣貌。但又或許再過幾年日常的風景又一輪轉換,這些避疫生活的口罩、酒精和結束一陣子的實聯制,都將變成像電子雞、開心農場之類的流行瘋尚,瘋過了就只是談資。
Thumbnail
避疫轉眼二年有餘,差點都忘了一般生活的樣貌。但又或許再過幾年日常的風景又一輪轉換,這些避疫生活的口罩、酒精和結束一陣子的實聯制,都將變成像電子雞、開心農場之類的流行瘋尚,瘋過了就只是談資。
Thumbnail
#無常如落葉般無聲無息降臨 記得去年12月才剛跟中國友人在上海會面,還相約今年要一起出國旅行,原本機票都訂好了(現已取消),沒想到一場現代版瘟疫就突然這樣漫天鋪地而來......。 「爸爸,我把你也弄丟了,你去找媽媽,然後我們一起回家。」 「我好害怕,我也感染了。」 **
Thumbnail
#無常如落葉般無聲無息降臨 記得去年12月才剛跟中國友人在上海會面,還相約今年要一起出國旅行,原本機票都訂好了(現已取消),沒想到一場現代版瘟疫就突然這樣漫天鋪地而來......。 「爸爸,我把你也弄丟了,你去找媽媽,然後我們一起回家。」 「我好害怕,我也感染了。」 **
Thumbnail
看清了又怎樣?能夠改變現狀嗎?答案至今都是「不」,但沉澱了才成長,沒有人能知道何時再有疫情;也沒有人知道何時疫情會完。不過歷史總是重演,起碼透過這此百年一遇,世人會明白了解暴政專權和民主自由的政制優劣,這一得着已比在世界和平時吃喝玩樂來得更中有意義。
Thumbnail
看清了又怎樣?能夠改變現狀嗎?答案至今都是「不」,但沉澱了才成長,沒有人能知道何時再有疫情;也沒有人知道何時疫情會完。不過歷史總是重演,起碼透過這此百年一遇,世人會明白了解暴政專權和民主自由的政制優劣,這一得着已比在世界和平時吃喝玩樂來得更中有意義。
Thumbnail
《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以一月一章的台灣新冠記事,為突然之間成為空白的一年補上記錄。 這些「沒人說的故事」輕鬆易讀,有戲劇化的轉折,也有生活的無奈,有一針見血的觀察,也有在深處伏擊的不安。新冠病毒改變了世界的日常,然而有些東西在疫情蔓延下依舊持續發生。
Thumbnail
《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以一月一章的台灣新冠記事,為突然之間成為空白的一年補上記錄。 這些「沒人說的故事」輕鬆易讀,有戲劇化的轉折,也有生活的無奈,有一針見血的觀察,也有在深處伏擊的不安。新冠病毒改變了世界的日常,然而有些東西在疫情蔓延下依舊持續發生。
Thumbnail
其實大部分的事件,早在疫情發生,甚至是變嚴重前就存在了,只是當套上疫情這層濾鏡,解讀的方式也都不再一樣。——《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我是淚眼婆娑地看完這本書的。 在台灣三級警戒時閱讀這本書是再也適合不過的。 作者是一名記者,記錄下2020一整年的記事與她的生活連結,這不是單純只是她的日記,而
Thumbnail
其實大部分的事件,早在疫情發生,甚至是變嚴重前就存在了,只是當套上疫情這層濾鏡,解讀的方式也都不再一樣。——《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我是淚眼婆娑地看完這本書的。 在台灣三級警戒時閱讀這本書是再也適合不過的。 作者是一名記者,記錄下2020一整年的記事與她的生活連結,這不是單純只是她的日記,而
Thumbnail
我曾經擔心臺灣人從此又要更加無法同理這個世界了。那些封過城的社會經歷了一次強迫修行,重新審視自己需要的物質、空間、生活甚至陪伴。臺灣人只繼續過著既有的生活,嚷嚷著口罩難買,嚷著為什麼不能出國。 終於,臺灣的exceptional year也到來了。
Thumbnail
我曾經擔心臺灣人從此又要更加無法同理這個世界了。那些封過城的社會經歷了一次強迫修行,重新審視自己需要的物質、空間、生活甚至陪伴。臺灣人只繼續過著既有的生活,嚷嚷著口罩難買,嚷著為什麼不能出國。 終於,臺灣的exceptional year也到來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