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建軍跨域基地藝術村
時間:2021-10-17 14:30
推薦度:★★☆
土耳其天文學家被迫穿上西服,依天文學慣例以英文與數字為小行星命名,不是以自己之名命名,也不是以小王子之名命名。想找出「以我為名的那顆星」,最終找到的只有失落。
《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與你我的差別,除了聖修伯里是飛行員、作家,更因為聖修伯里坦言自己看不到箱子裡的羊「我已經是一個大人」,而許多大人卻不願意承認自己看不到羊。平凡人如你我,如《以我為名的那顆星》的編導與演員,終究長成假裝看得到國王的新衣與箱子裡的羊的大人。
由劇本編排的角度觀之,《以我為名的那顆星》自《小王子》出發,企圖找回每位演員或角色成長過程中內心深處迷失的小孩,然而當大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是大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看不到羊,迷失的小孩仍埋藏心底無從現身,劇本中每一位小孩皆明顯由大人假扮,從討論的內容到說出的語句都顯得刻意而不夠真誠。
再由導演調度的角度觀之,演員的表演風格並不統一,各自為政;於本戲校外教學的橋段,由對話中可推測對戲的兩位男演員是國小同班同學,但兩位演員所呈現的角色年齡卻不一致,一位像國小低年級生,另一位像高年級生。
另以劇場安全角度切入,戲中不斷丟擲紙飛機,企圖呈現小王子搭乘的流星、聖修伯里駕駛的飛機、兒時失落的夢想⋯⋯等多重意象。我以為,在我們童年時期,師長應該基於安全多次提醒過「紙飛機不能朝人投擲,以免飛機尖端戳傷他人眼睛」,於本戲中,丟擲飛機的演員控制紙飛機飛行方向的能力有限,卻仍將紙飛機朝觀眾投擲,多次戳到觀眾。
謝幕時,藝術總監陳姿仰及編導葉佩玲親自登臺致謝,編導向觀眾傾訴創作本戲的初衷:希望每個人都找回心中的小王子及屬於自己的那顆星。可惜《以我為名的那顆星》在諸多方面都需再調整,才能更接近編導初衷一些。
----------
藝術總監:陳姿仰
編劇/導演:葉佩玲
演員:甘庭岳、凌士哲、吳純慈、陳素端、劉承翰、蔣志坤
燈光設計/燈光執行:王文怡
空間裝置:林純用
舞臺製作:溫曉梅
攝影錄製:李弘峰、蘇泓元
行銷宣傳:戴宛宣、邱芊淨、郭幸柔
手冊設計:王莯然
插圖素材:來自pngtree.com
執行製作:胡振芬
排練助理:王昭榮
演出協助:王莯然、王昭榮、胡振芬、李炘穎、劉鎔瑄、彭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