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經濟停滯的主因

    2000年以後,從市井小民到各個報章無不感嘆經濟榮景不再,薪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而萬物皆漲。照一般老百姓的話就是「什麼都漲,唯獨薪水不漲」,原因眾說紛紜,有一說產業外移對岸,另外也有人說產業沒有成功升級,又或者說台灣的GDP過度集中在科技業中,其他產業沒創造多少利潤。覺青們則說經濟成果有被創造出來,但都被「慣老闆」拿走我們的血汗成果。不過上述說法似乎無法完全解釋真正的病因所在。
    首先定義何謂經濟
    要解釋真正的病根之前,首先要講何謂經濟,「經濟」,統稱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活動和關係的系統,通常以貨幣為媒介,以財貨服務為結果。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稱為經濟學
    看起來很抽象對吧,那我們先從原始社會談起,當時A手上可能有肉,而B手上可能有水果,而每天都吃同樣的肉或水果也會膩對吧。所以當時人們就發展出你手上有什麼,我手上有什麼,然後大家各自拿出一部分互相交換,這就是最原始的「以物易物」。
    以物易物
    以物易物
    各位可不要以為這沒什麼了不起的,其實上述「以物易物」的機制已經觸發人類社會的合作機制,少了它,之後的部落、部落聯盟、國家政府乃至商號企業根本就不會出現。再者,「以物易物」也是民法第398條「當事人雙方約定互相移轉金錢以外之財產權者,準用關於買賣之規定。」之「互易契約」。
    有了以物易物之後,人與人的合作行為愈發普遍,也從一開始單純的個體交換物資,演變至交換物資與勞務,到後期甚至不限於個體間,而是不同群體間的交換行為,交換的質與量亦隨之成長。單純的物資勞務交換在數量不大時或許非常可行,但如果量大到相當程度,甚至部落間的交換行為,那這當中的價值該如何衡量呢?(而且肉類與果實也有保存期限),這時就需要有易於長期保存的物體(如貝殼)作為價值衡量媒介,就如同判斷你所擁有的物品或你所做的服務值多少個貝殼。
    貝殼貨幣
    聰明的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生活中很熟悉的「貨幣」的雛形出現了呢?那這之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