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土生土長的臺中人而言,沒聽過第一廣場,也會知道火車站附近有一塊區域有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商店或是飲食店。一直以來,只要來一廣都只是為了去美樂地或銀櫃唱歌,經過攤商時候有許多好奇,但也真的很少靠近,或是認真的在這兒駐足。
因為參與「
1095,」的實習計劃,有機會深度、緩慢的認識這個區域,還有機會與許多移工朋友一起討論這個地方,對我而言,是充滿感激又新鮮有趣的。
當天一起走訪的夥伴-Pindy,最開始從印尼來到臺灣,是以看護工的移工身份而來,期滿後有一些機緣巧合與政策轉變,能夠以「創業家」的簽證來到臺灣,但其實她更想要以「藝術家」簽證身份留在臺灣,在這短短的對談中,我就發現原來在臺灣的移工也會有這麼多種簽證形式,並不是只有勞動、藍領的可能性。
飲食永遠是最好進行文化交流的開頭,人活著就是要吃,沒有進食就沒有活下去的動能,沒有人不進食,也就沒有人不能聊吃的,喜歡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想要吃什麼、討厭吃什麼,關於「吃」實在有太多話題了。
尤於我本身很愛酸、辛、辣,因此東南的調味與香料,經常能把我完全收買,我也總是對東南國家的旅行留戀不已,總是會扛許多當地的料包或零食回來,結果,結果,結果,這邊所有東西都買得到!!!!!!!!!!!!!!!!!!!!!!!!!!!!!(再也不辛苦扛貨了啦QQQ)
走讀之外還有許多移工產權、勞動議題的相關課程,但不得不說,實際與移工朋友接觸、交流的部份,仍是相當震撼。
印象深刻的是,Pindy當天有分享,早些年綠川步道還沒整理好時,許多移工朋友會直接在這邊的馬路邊或坐或躺,所以這邊地上的垃圾都會被認為是移工朋友製造的,因此她號召許多移工朋友,休假時自主淨街、淨川,她認為她們不是過客,因此對於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是有許多愛與關懷,因此雖然休假很寶貴,但是讓環境變乾淨,她覺得很值得,但她也希望有一天,
臺灣人不要再覺得髒亂都是移工帶來的。
對我來說,不管叫作第一廣場還是東協廣場,此地的場權結構與地緣關係確實十分複雜,對於我自己的認同而言,人們一起在一方土地生活,就是彼此共生共存,待得比較長時間的人就是絕對的主人嗎?來得晚的人就是客人嗎?如果我們都對這塊地方感到愛惜,想要好好照顧這塊地方,那麼,主、客又有區分嗎?
也歡迎有興趣的組織與團體,可以預約1095的深度導覽小旅行!!!
有任何問題也都可以留言給我,我可以協助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