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那些背後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觀後感 #劇透注意
亞瑟從小便遭到患有妄想症及自戀型人格(過份誇大自己的重要性、缺乏同理心)的養母及其男友家暴,被打到渾身上下都是傷,甚至被發現時是被綁在散熱器上,頭部遭受嚴重創傷,導致亞瑟一旦遇到焦慮、悲傷、生氣等反應時就會瘋狂大笑,這舉動是他無法控制的,因此一直以來他都在接受心理諮商及藥物治療。
亞瑟是一個靦腆善良的人,希望能帶個世界快樂,盡管自己一點都不快樂,他畫著濃厚的小丑妝,眼神帶著落寞及難過,硬是將自己的嘴角往上提,假裝自己很快樂一樣,他腳踏實地的工作、照顧生病的母親,但因為心理生病一直備受歧視(其中一幕是亞瑟在逗小孩笑,卻被小孩母親當成怪人,即使亞瑟告知對方自己是生病的,仍遭到白眼和不滿)。
從精神病院出來後亞瑟仍然會定期諮商跟拿藥,患有憂鬱症的他說:「我只是不想那麼一直難過」,憂鬱症並不是因為不知足、不樂觀而是生病了,「人們總是希望那些患有精神病的人沒有生病」,大部分的人對於精神疾病並沒有太大的重視也不太認識。
雖然政治人物說著自己可以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但卻把精神治療的經費給砍了,甚至大言不慚的罵著那些下層市民都是小丑,種種因素讓原本就對政府不滿的人們開始反抗。
其實亞瑟跟大家一樣,要的是歸屬感及認同感,但所遇到的人都是一步一步將他推入地獄,從經歷家暴還要他強顏歡笑到他崇拜對象邀請他上節目卻是在嘲笑他。他的心態從一開始的順從壓抑自己到最後慢慢釋放自己,兌變成一個精神領袖─小丑。
整部電影都壟罩在一種悲傷痛苦的氛圍裡,我認為這部算是獨立故事的電影,它描述了一個人多麼努力和希望自己可以獲得關愛卻不斷被打擊,社會對於這些生病的人多麼不友善等等,所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或許在哪個環節有人對他釋出關懷,說不定就不會有小丑的誕生了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45內容數
推薦自己喜歡電影並做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巧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部劇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每個人的立場:選擇為加害者辯論的律師,被大眾唾棄、砸雞蛋;加害者其實是生在一個很平凡的家庭;加害者的父母要隱姓埋名的生活,誰會願意花二十幾年養出一個殺人犯?失去摯愛的被害者家屬,他們對於加害者的憎恨、美好的家庭也變得支離破碎
這些電影都很沉重,請三思後再決定是否要看。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忘了時間這回事/於是謊言說了一次就是一輩子/曾頑固對世界對峙/覺得連呼吸都是奢侈/如果有下次/我會再愛一次」
故事劇情描述種族歧視的議題,從1876年到1965年美國在南部和邊界實施一種「隔離且公平」的法律,雖說是公平但無論是交通、教育、住宿,黑人的品質都會比白人矮一階。
三個亡靈在地獄中互相隱瞞,互相戒備,互相封閉,互相折磨,每個人都是膾子手,又是受害者;既然成為別人的障礙,又使自己墜入深淵。
其中一篇「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短篇小說寫到:「也許每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 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 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
這部劇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每個人的立場:選擇為加害者辯論的律師,被大眾唾棄、砸雞蛋;加害者其實是生在一個很平凡的家庭;加害者的父母要隱姓埋名的生活,誰會願意花二十幾年養出一個殺人犯?失去摯愛的被害者家屬,他們對於加害者的憎恨、美好的家庭也變得支離破碎
這些電影都很沉重,請三思後再決定是否要看。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忘了時間這回事/於是謊言說了一次就是一輩子/曾頑固對世界對峙/覺得連呼吸都是奢侈/如果有下次/我會再愛一次」
故事劇情描述種族歧視的議題,從1876年到1965年美國在南部和邊界實施一種「隔離且公平」的法律,雖說是公平但無論是交通、教育、住宿,黑人的品質都會比白人矮一階。
三個亡靈在地獄中互相隱瞞,互相戒備,互相封閉,互相折磨,每個人都是膾子手,又是受害者;既然成為別人的障礙,又使自己墜入深淵。
其中一篇「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短篇小說寫到:「也許每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 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 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延續2019年《小丑》前作劇情,亞瑟亞瑟佛萊克因為他作為小丑所犯下的罪行,被送進阿卡漢精神病院等待審判。在亞瑟與他的雙重身份掙扎時,他邂逅了真愛哈莉奎茵,兩人譜出一段扭曲的戀愛關係。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電影《小丑2》的深層意義,透過亞瑟這一角色的哲學意義和心理狀態,反映了現代人在面對內心掙扎與社會壓迫時的痛苦和掙扎。透過尼采的超人理論,分析了角色的自我超越及最後的死亡象徵,並揭示了世人對小丑的信仰核心和投射心理。作者認為,大家之所以熱愛小丑,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亞瑟。
Thumbnail
在小丑2上映之際,我回顧了2019年觀賞第一部的體驗,並描述了這部電影所帶來的強烈情感。影片中的混亂與孤獨深刻反映了現實世界的仇富心理及社會問題,特別是角色亞瑟面對的重重困難。透過音樂與劇情的完美結合,電影展現了小丑成型的過程,以及他如何成為社會底層的象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延續2019年《小丑》前作劇情,亞瑟亞瑟佛萊克因為他作為小丑所犯下的罪行,被送進阿卡漢精神病院等待審判。在亞瑟與他的雙重身份掙扎時,他邂逅了真愛哈莉奎茵,兩人譜出一段扭曲的戀愛關係。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電影《小丑2》的深層意義,透過亞瑟這一角色的哲學意義和心理狀態,反映了現代人在面對內心掙扎與社會壓迫時的痛苦和掙扎。透過尼采的超人理論,分析了角色的自我超越及最後的死亡象徵,並揭示了世人對小丑的信仰核心和投射心理。作者認為,大家之所以熱愛小丑,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亞瑟。
Thumbnail
在小丑2上映之際,我回顧了2019年觀賞第一部的體驗,並描述了這部電影所帶來的強烈情感。影片中的混亂與孤獨深刻反映了現實世界的仇富心理及社會問題,特別是角色亞瑟面對的重重困難。透過音樂與劇情的完美結合,電影展現了小丑成型的過程,以及他如何成為社會底層的象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