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JOKER小丑|社會冷漠造就小丑的誕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罹患精神病最糟的是,大家都希望你沒病。
JOKER─小丑,一直以來在《Batman》就是個純粹的惡,反倒是處於高譚市中的蝙蝠俠則不是正義,而是私刑。以往在DC蝙蝠俠中的電影,小丑的存在幾乎都是用來凸顯蝙蝠俠的私刑是正確的,而沒有小丑瘋狂的犯罪,也不會有蝙蝠俠的私刑正義。這次導演大膽地拋棄了既有的框架,將小丑轉化成社會最低階的貧窮精神障礙患者,在墮落、犯罪頻傳的高潭市中底層求生存。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遊樂園中的小丑本是帶給人歡樂的角色,但卻越看越覺得毛骨悚然。傑克尼克遜的小丑是童年的噩夢,儘管我已經忘記當時電影的內容,但對小丑的不安觀感一直存在著。近期最為人津津樂道,是希斯萊傑的小丑,他是個不浮誇、裝扮樸素,甚至脫妝也毫不在意的小丑,但卻最兇殘,太不按牌理出牌的狀況,一直到最後都把蝙蝠俠耍得團團轉。
瓦昆的小丑亞瑟,是一個更貼近現在渾沌混亂的社會氛圍中會出現的平常人,或者更低於普通人、是社會底層的人。人是一種下意識會排斥與「自己」不同的生物,即使對象也是人,當他出現一些行為舉止不同於自己的狀態時,心裡會有排斥感。亞瑟因為從小腦部創傷,精神狀況不好、不停地吃藥之外,情緒還會因無法克制地在不合時宜的地點與時間放聲大笑,招來異樣眼光。他隨身帶著一張卡片,以便在招人誤解的時候拿出來,告訴別人他並沒有惡意,但又有多少人願意同理他?
Is it just me,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變得更瘋狂?
亞瑟的周圍,充滿的嘲弄、惡意,似乎沒有人真的良善。他的同事看似好心的給他一把槍當作自我防衛的武器,卻因此喪失了醫院表演給病童看的機會。醫院表演那段大概是整部片中,亞瑟唯一真正感受到被需要,表演給孩子們看,孩子們也天真爛漫的回應著他吧。亞瑟要不過是如此:注目、被需要、善良與歡笑。
接過槍的他,其實很害怕槍,甚至因為不小心走火把牆打了一個大洞,而驚慌失措。但為何在地鐵上卻又毫不遲疑地開槍呢?他跨出了那層恐懼,因為被欺負、被羞辱,負面情緒超載,讓他一瞬間踏了出去,他開始企圖反抗這個瘋狂的社會,他像是一個裝滿負能量的氣球,開槍的同時氣球爆炸了,裡面的負能量氣體開始外洩,不再脹得難受、甚至感到舒暢,彷彿人生頭一次呼吸到新鮮空氣。
亞瑟開槍打死了三個社會階級遠比他高上許多的高材生,人們開始指責這個凶手毀滅了有大好前程的年輕人。社會階級高的人卻不代表同等於他的心、他的品性是善良的。亞瑟上節目說「今天如果死的是我,你們連正眼都不會瞧一眼,就跟旁邊的垃圾一樣」。
亞瑟的世界是由他母親所建構,虛構的快樂。他愛他母親,但卻不能容忍母親的謊言,甚至在他還小的時候企圖殺死他,導致他現在的身體疾病及精神疾病,讓他註定是被人欺凌的對象。
在亞瑟開始失控之後,他開始反撲那些嘲弄他的人。唯一他沒有傷害的人,是他的侏儒同事。這個侏儒同事跟他一樣因為外貌的關係受盡欺負,對於亞瑟的處境很同理他,他的真摯善良讓亞瑟把最後一點點的善念留給了他,似乎也讓人理解了,亞瑟僅存的良知已經用盡。
When you bring me out, can you introduce me as Joker?
「等我出場的時候,你可以介紹我是小丑嗎?」
當所有事實近乎與亞瑟的認知違背的時候,他原本被建構出來的世界已崩潰,人格卻煥然一新,不再束縛於過去的自己。這個世界沒有英雄,亞瑟就把自己變成眾所矚目的焦點,那是他的願望,誰都可以是小丑,當亞瑟是小丑的時候才是他最真實的自己。
整個社會氛圍造就出小丑,萬惡的高譚市,被人吹捧著參選的韋恩老闆也直言那些在社會底層的人是「垃圾」。仇富心理造就了一批一批的小丑。
亞瑟之於布魯斯韋恩,其實他們很相似。布魯斯如果今天誕生於貧困家庭、有精神問題和心理問題,他是不是也會變得像亞瑟一樣?飽受欺壓之後稅變成小丑?《JOKER》之所以上映後好評不斷,是因為他太貼近生活,亞瑟這樣的境遇,在你我身邊可能都有一兩個人是這樣的狀態。電影通常反映現實,但也會讓人帶來一絲曙光,《JOKER》卻不吃這一套,導演用電影告訴你:現實是不會有英雄來拯救你或拯救世界,日子也不見得越來越好,大多數只是越來越糟。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琉可-RUK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笛卡兒曾說『我思故我在』,那是對於『自己』存在的證明。那麼自己之於別人的存在證明呢? 忘了哪本書、哪本漫畫、哪部戲劇或是電影,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人的存在證明,取決於他人的記憶」。 一講到墨西哥,我的刻板印象就是大大的帽子、五光十色的鮮豔配色圖騰,還有毒品。而說到亡靈節,腦海中只浮現出Danie
笛卡兒曾說『我思故我在』,那是對於『自己』存在的證明。那麼自己之於別人的存在證明呢? 忘了哪本書、哪本漫畫、哪部戲劇或是電影,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人的存在證明,取決於他人的記憶」。 一講到墨西哥,我的刻板印象就是大大的帽子、五光十色的鮮豔配色圖騰,還有毒品。而說到亡靈節,腦海中只浮現出Dani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找了一下沒有卡卡,寫的也不是電影片名Joker的海報,因為我覺得看他就夠了🤣 片裡的路人甲乙丙丁,崇拜者也好,仇視者也罷,都如同Arthur為自己抗辯時說的,每個關注他的人,不是因他做了大家不敢做&想做的,就是因他做的罪行,而喜歡或討厭他,甚至有人把他行為當作娛樂,但就是沒有人理解他。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電影《小丑2》的深層意義,透過亞瑟這一角色的哲學意義和心理狀態,反映了現代人在面對內心掙扎與社會壓迫時的痛苦和掙扎。透過尼采的超人理論,分析了角色的自我超越及最後的死亡象徵,並揭示了世人對小丑的信仰核心和投射心理。作者認為,大家之所以熱愛小丑,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亞瑟。
Thumbnail
而我們無非就是表演、表演和表演,虛假地討喜,恍神沉溺騙來的認同,其實沒人想看你真實的樣子。你不漂亮、不乖、不優秀,不和和氣氣或慷慨大方,不負責不講義氣,你不忠誠或不夠不忠誠,你不正常或者不夠不正常,你不好,或者不夠壞。你不如何,就沒有了。認同及愛終究有條件。誰不曉得?亞瑟不曉得。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講述著亞瑟·佛萊克(瓦昆·菲尼克斯飾)面對觀眾期待與自我認知掙扎的故事,如果你是蝙蝠俠迷或是為《小丑》而來觀賞這部電影的人,那麼你很有可能失望,但這部電影在求愛與自我認同的掙扎仍然保握很好,以及籠罩整部劇那照不暖人的陽光也依舊帶給人無力的絕望,不將它當作續集其實還是一部抓人的電影。
Thumbnail
  事隔五年,《小丑》(2019)的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上映了。雙重瘋狂的雙重,可指亞瑟/小丑(瓦昆菲尼克斯 飾)的雙重,也可指監獄與社會的雙重。本文想探討的是後者,社會如何看待受刑人?又是什麼樣的獄政體系,讓受刑人邁向瘋狂而永不得翻身?    片中的亞瑟,在我看來,多數時候與一般人無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找了一下沒有卡卡,寫的也不是電影片名Joker的海報,因為我覺得看他就夠了🤣 片裡的路人甲乙丙丁,崇拜者也好,仇視者也罷,都如同Arthur為自己抗辯時說的,每個關注他的人,不是因他做了大家不敢做&想做的,就是因他做的罪行,而喜歡或討厭他,甚至有人把他行為當作娛樂,但就是沒有人理解他。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電影《小丑2》的深層意義,透過亞瑟這一角色的哲學意義和心理狀態,反映了現代人在面對內心掙扎與社會壓迫時的痛苦和掙扎。透過尼采的超人理論,分析了角色的自我超越及最後的死亡象徵,並揭示了世人對小丑的信仰核心和投射心理。作者認為,大家之所以熱愛小丑,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亞瑟。
Thumbnail
而我們無非就是表演、表演和表演,虛假地討喜,恍神沉溺騙來的認同,其實沒人想看你真實的樣子。你不漂亮、不乖、不優秀,不和和氣氣或慷慨大方,不負責不講義氣,你不忠誠或不夠不忠誠,你不正常或者不夠不正常,你不好,或者不夠壞。你不如何,就沒有了。認同及愛終究有條件。誰不曉得?亞瑟不曉得。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講述著亞瑟·佛萊克(瓦昆·菲尼克斯飾)面對觀眾期待與自我認知掙扎的故事,如果你是蝙蝠俠迷或是為《小丑》而來觀賞這部電影的人,那麼你很有可能失望,但這部電影在求愛與自我認同的掙扎仍然保握很好,以及籠罩整部劇那照不暖人的陽光也依舊帶給人無力的絕望,不將它當作續集其實還是一部抓人的電影。
Thumbnail
  事隔五年,《小丑》(2019)的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上映了。雙重瘋狂的雙重,可指亞瑟/小丑(瓦昆菲尼克斯 飾)的雙重,也可指監獄與社會的雙重。本文想探討的是後者,社會如何看待受刑人?又是什麼樣的獄政體系,讓受刑人邁向瘋狂而永不得翻身?    片中的亞瑟,在我看來,多數時候與一般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