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速寫|沿街廣播的修理紗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還記得開始有印象大改是在我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吧!會在下午媽媽去睡午覺後,總會在不遠處會傳來一陣陣「換玻璃......修理紗窗...紗門......」的廣播聲,那個聲音忽遠忽近像個飄忽的幽靈,穿梭在巷子的角落,一直到我家樓下是最大聲,然後就又在飄忽遠去。
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有沒有人找他修理紗窗紗門的,真的不得而知。不過,在那個民國七十年「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只要肯打拼都能夠掙出一片天。當時,類似這樣「到府服務」的小攤還有許多,例如:磨剪刀菜刀、賣爆米花、賣土窯雞還有麵包車。在那個年代這些聲音都是存在我們記憶中的「聲音」。
老闆騎著野狼機車穿梭在大街小巷,車後座載著一捲一捲不同規格樣式的紗窗,透過廣播招攬顧客。
我問他:「生意好嗎?」
老闆說:「還可以啦!年底大掃除的時候生意最好,現代人為了趕時間、要快速,我們這樣到府服務反而受到青睞。」
我問他:「下雨天怎麼辦?」
老闆說:「雨天我就不出來了!哎呀!我們這種是夕陽生意啦!我只是賺個老人工,渡時間的啦。」
我說:「話是這樣說,但是這樣沿街叫買還是很辛苦的!」
老闆說:「年輕人,沒有工作是不辛苦的啦!這樣沒什麼!」
老闆把錢數好,小心翼翼的把紙鈔兜在背心內裡的口袋中,騎著機車的身影已經往巷尾遠去,廣播聲傳來的「換玻璃......修理紗窗...紗門......」。這個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聲音,應該還會迴盪在我腦海中很久很久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4會員
    48內容數
    台北。島嶼最北端的城市之一,四周圍被山嶺環繞,二條河流貫穿了城市西邊,18世紀開始人們從這邊開始聚集開墾、落地、生根。從艋舺開始,河岸沿線直到出海口最後一個鄉鎮淡水為止,這裡成了那個時代島嶼上最繁華熱鬧的區域之一。時光芢苒百年後的台北城早已無邊無界,原本河岸邊的村鎮早已變成「舊城區」。 但是,舊城的故事才正要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五專時開始打工   專二寒假第一次打工,海產冷凍加工廠(冷上加冷)搬運工,報到後馬上上工,沒有甚麼職前教育,勞安講習之類的緩衝。工廠需要大量鹽巴,記得當時會有貨車載幾百包,每包50公斤的粗鹽。到廠後由人力搬到廠內倉庫,看到前面先搬的人在車斗外接到車斗上的人遞過來的鹽包後,像甩毛巾俐落的甩到肩頭上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這種天氣,可以說是熱到-無語問蒼天 了。 電視裡的財經台,非凡台,總是介紹台灣不少銅板小吃,那日逛夜市,發現一家小夫妻經營的滷味小菜。 最近不難發現,很多不曾注意的銅板小吃,不論什麼... 逛菜市場的時候,如果你有曾注意小販都會穿什麼衣服,就不難知道...為何很多店家都缺工,而為何小販是越
    Thumbnail
    有一間老牌麵線店,營業三十多年了,生意極好,早上八點賣到中午十二點,然而,總是十一點半不到就完售。麵線店的老闆娘大器又寬容,如果有人為了躲警察需借她的店門口擺攤,她都說好,甚至主動讓那些流動攤販到她的麵線店兩旁暫避風頭,順便把生意做一做,總是材料都準備好了,原封不動載回家總是浪費。 有一個女人
    Thumbnail
    陽光透進窄窄的巷弄,從後門這條窄巷子裡走進來,算過來右邊第四家就是老家。去年十一月小三通我路過家鄉還特地繞過去看了一眼。老家在二十多年前已經賣掉,今天我在後巷裡看到的只是破敗的門窗,曾經母親忙活的牆邊洗衣槽如今堆置著蒙塵的雜物。   這條坑坑窪窪的後巷曾經左鄰右舍孩子們嘻鬧玩笑,曾經三姑六婆東家長
    Thumbnail
    有一對夫妻經常用自家貨車載身障輔具給需要的家庭使用,也包括載回收物。有一天,這對夫妻的鄰居忍不住問了男人,「你好歹也是開店的頭家,生意做得不錯,有需要這樣四處撿垃圾,有缺這麼大嗎?」男子笑了笑這樣說,「有人在路上灑鈔票,路過當然要加減撿。改天我約你一起來撿。」鄰居金剛丈二摸不著這句話的意思,搔搔頭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熱鬧的大街上叫賣聲不絕,只剩下幾條比較陰暗的小巷弄內杳無人煙,卻仍然傳來陣陣笑聲、鬧聲;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小巷內和外面的鬧市相比相差不多,只是一邊是熱得發昏一邊是冷得發抖。   一縷幽魂緩慢地往裡面走去,透過一扇水霧遠看,大家的動作一開始會有點慢、有點灰色,穿過水霧以後看到的卻又是完全不同
    Thumbnail
    我聽到後門有聲響。 我問了一聲"是誰?" 我起身,往聲響的地方走去。 出現了一名男子(亞洲人年輕人), 他經過我的家, 無視我的存在, 打算從二樓(反正不是一樓)窗戶離開。 但男子在窗口卡住了, 他明顯在躲避什麼人。 紗門已經脫落, 他為了扶住脫落的紗窗而動彈不得。
    Thumbnail
    小學一年級以前,住在北投的稻香市場附近。 住家位於一條小巷內,巷子的盡頭是個鐵門深鎖的社區,小巷的兩旁則是老舊矮房。右側那排,裡面數過來的第二棟二樓,有一位獨居老先生,當時我家就是那間屋內,一家四口,住在一間小小的房裡。 印象中,鄰居的大哥待我家裡的哥哥好……
    Thumbnail
    深夜巷弄,木拉門打開,老闆手沖咖啡,對話拉開序幕。縱橫娓娓,誰是誰,過往與現在,生活與日常,尋求存在的普通。 雜糅中,找到那些可能性。 背景鼓舞著思考與行動,對比與選擇的傳承。人們猶豫、困惑、掙扎、挑戰、崩壞,然後再重生,到底是誰,選擇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 故事劇終,眼前停留,文字仍在等待被理解。
    Thumbnail
    五專時開始打工   專二寒假第一次打工,海產冷凍加工廠(冷上加冷)搬運工,報到後馬上上工,沒有甚麼職前教育,勞安講習之類的緩衝。工廠需要大量鹽巴,記得當時會有貨車載幾百包,每包50公斤的粗鹽。到廠後由人力搬到廠內倉庫,看到前面先搬的人在車斗外接到車斗上的人遞過來的鹽包後,像甩毛巾俐落的甩到肩頭上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這種天氣,可以說是熱到-無語問蒼天 了。 電視裡的財經台,非凡台,總是介紹台灣不少銅板小吃,那日逛夜市,發現一家小夫妻經營的滷味小菜。 最近不難發現,很多不曾注意的銅板小吃,不論什麼... 逛菜市場的時候,如果你有曾注意小販都會穿什麼衣服,就不難知道...為何很多店家都缺工,而為何小販是越
    Thumbnail
    有一間老牌麵線店,營業三十多年了,生意極好,早上八點賣到中午十二點,然而,總是十一點半不到就完售。麵線店的老闆娘大器又寬容,如果有人為了躲警察需借她的店門口擺攤,她都說好,甚至主動讓那些流動攤販到她的麵線店兩旁暫避風頭,順便把生意做一做,總是材料都準備好了,原封不動載回家總是浪費。 有一個女人
    Thumbnail
    陽光透進窄窄的巷弄,從後門這條窄巷子裡走進來,算過來右邊第四家就是老家。去年十一月小三通我路過家鄉還特地繞過去看了一眼。老家在二十多年前已經賣掉,今天我在後巷裡看到的只是破敗的門窗,曾經母親忙活的牆邊洗衣槽如今堆置著蒙塵的雜物。   這條坑坑窪窪的後巷曾經左鄰右舍孩子們嘻鬧玩笑,曾經三姑六婆東家長
    Thumbnail
    有一對夫妻經常用自家貨車載身障輔具給需要的家庭使用,也包括載回收物。有一天,這對夫妻的鄰居忍不住問了男人,「你好歹也是開店的頭家,生意做得不錯,有需要這樣四處撿垃圾,有缺這麼大嗎?」男子笑了笑這樣說,「有人在路上灑鈔票,路過當然要加減撿。改天我約你一起來撿。」鄰居金剛丈二摸不著這句話的意思,搔搔頭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熱鬧的大街上叫賣聲不絕,只剩下幾條比較陰暗的小巷弄內杳無人煙,卻仍然傳來陣陣笑聲、鬧聲;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小巷內和外面的鬧市相比相差不多,只是一邊是熱得發昏一邊是冷得發抖。   一縷幽魂緩慢地往裡面走去,透過一扇水霧遠看,大家的動作一開始會有點慢、有點灰色,穿過水霧以後看到的卻又是完全不同
    Thumbnail
    我聽到後門有聲響。 我問了一聲"是誰?" 我起身,往聲響的地方走去。 出現了一名男子(亞洲人年輕人), 他經過我的家, 無視我的存在, 打算從二樓(反正不是一樓)窗戶離開。 但男子在窗口卡住了, 他明顯在躲避什麼人。 紗門已經脫落, 他為了扶住脫落的紗窗而動彈不得。
    Thumbnail
    小學一年級以前,住在北投的稻香市場附近。 住家位於一條小巷內,巷子的盡頭是個鐵門深鎖的社區,小巷的兩旁則是老舊矮房。右側那排,裡面數過來的第二棟二樓,有一位獨居老先生,當時我家就是那間屋內,一家四口,住在一間小小的房裡。 印象中,鄰居的大哥待我家裡的哥哥好……
    Thumbnail
    深夜巷弄,木拉門打開,老闆手沖咖啡,對話拉開序幕。縱橫娓娓,誰是誰,過往與現在,生活與日常,尋求存在的普通。 雜糅中,找到那些可能性。 背景鼓舞著思考與行動,對比與選擇的傳承。人們猶豫、困惑、掙扎、挑戰、崩壞,然後再重生,到底是誰,選擇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 故事劇終,眼前停留,文字仍在等待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