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開講讀者投稿】:陳芸亭〈你以為的地獄其實離你不遠〉

    投稿人:陳芸亭 /投稿類型:專題文章

    最近,筆者發現不管是電視劇或是舞台劇,引起關注度的都是選以擁有台灣 在地性的題材作為書寫角度的,像是《俗女養成記》、《做工的人》甚至是 《火神的眼淚》,都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觀眾討論,這也讓筆者思考──其實這些故事題材並不是近期才出現並使用的,在過往已有其他相似的戲劇上檔,但並沒有像上述幾部劇引起熱烈反響,但除了以職人戲劇作為故事題材,以往在 一些傳統戲劇中所搬演的民間傳統故事也成為了故事發想,並被搬上劇場呈現,筆者個人認為將民間故事融合故事劇情內,是一場艱難且大膽的挑戰,必 須保留多少比例的傳統敘事,又要再陳腔濫調的情節中增加多少新奇的橋段才能吸引現今觀眾,這都是需要面臨到的層面。那筆者就以去年至今年上半年的三院監製年度大戲──阮劇團《十殿》,向大家談論該戲如何將民間故事做為題材的展現。

    簡述劇情背景
    《十殿》以民間故事的臺灣五大奇案〔註1〕作為故事發想,從90年代一棟新落成 的商業大樓所發生的工安意外作為故事出發點,同時交錯數條故事線,並橫跨兩代之間故事時間,多線發展敘事的方式看似互不相關,但在命運這一艘船上人人卻都是掌槳手,一人多施點力改變狀況,故事結局或許會不一樣。
    在身處鬧區的新地標金國際大樓即將落成,卻發生了墜樓意外。意外以工安事故結案,真相隨之掩埋。開幕之後,金國際大樓馬上成為一代青年男女消耗青春的所在,高樓層的套雅房也成為聲色犬馬的秘密基地,甚至有受到管區警察主導與包庇的雛妓生意。然而好景不常,921 地震毀滅這段黃金時代,大樓被判定為危樓,所有商業活 動終止,但住戶們卻遲遲沒有搬出去,自成生態系·····。每個城市都會有這樣的一顆擁有者賣不掉、一般人買不起的都市之瘤。它曾經展示最多元的娛樂,埋伏最青春的慾望,在商業樓層之上還有狹小住家,套雅房的擁有者是充滿希望的投資客與小家庭,但隨著各種奇奇怪怪又見怪不怪的理由,終於成為在 精華地段荒蕪沉默的大樓,風波不斷、再起不能。從 90 年代的絕代風華開始,浮沉起落,流轉在其中生活的人們的愛恨嗔癡,跨距三十年,《十殿》就是以這樣一棟住 商混合大樓為劇情背景,加上「臺灣五大奇案」元素發展交織的十段故事。 〔註2〕
    《十殿》的故事時間擁有30年敘事,橫跨兩代之間的因果,故編劇與導演將其分為上下部,並以死後世界地獄的樣態包裝分為〈奈何橋〉與〈輪迴道〉, 上下皆能獨立分開觀賞,工傷事件的起因打開整部戲走向破碎難以圓滿的收尾,上下半部都在訴說同一個概念:「地獄就是人間,人間即是地獄」,因為貪婪、漠視、出軌、不安於現狀,所以無聊、掠取、自私、互相欺騙,造就悲劇。故事開展從一棟廢棄商業大樓開始,從起建便是為未來種下最深的惡意, 鮮血、過錯都是讓這一棟大樓變成閻王府的鋼筋水泥。外籍新娘梅玲與丈夫彥博身為金三角大樓的建築工人在工地忙進忙出,年幼的孩子只能被梅玲帶在身邊照顧,邊照顧邊工作,但年幼的嬰孩的哭鬧聲當然會被其他同事嫌棄並投訴,當工地主任得知並想要開除梅玲夫妻時,丈夫卻並無任何作為,只能不斷大聲斥責且將責任推向梅玲,並把妻子推向工地主任,向工地主任表示:我妻子可以借你使用,請你消氣。呈現女人成為家庭裡最渺小可任意作為物品交易 的物件,在外丈夫說的、男性說的話就是聖旨,不能反抗,忍辱負重的她最後 只換來丈夫一句:「妳是花錢買來的,就要聽我的。」當梅玲想要反抗時,卻被丈夫失手推出工地從大樓窗戶墜樓,路過的主任與丈夫為了掩蓋各自所放下 的錯誤,達成協議,向外宣稱梅玲是失足,丈夫彥博也捏造故事真相安撫幼子佑佑。 昔有臺灣五大奇案作為範本,現今社會每天都有五大奇案的變形版,社會上發生古怪離奇的案件已經成為新常態,沒人可以逃脫,沒人可以避免成為悲慘的主角,每一個人不過是不斷輪迴重生,重演悲劇,每一個人都在等待命運的旋鈕,向左向右,向天堂而行還是往地獄贖罪,都各自安排不可逃離,經過奈何橋只是必經路程。女性在外不具話語權且多加新住民身分這一層框架,在當時 又有多少個梅玲受到這樣子的傷害,在短短的開場幕次中就提到了「家」的概念,回家、回家究竟是回誰的家?是新住民在臺灣所擁有的家庭還是原生家庭?那輪迴就從梅玲被丈夫失手推出大樓開始,從梅玲高樓往下墜時的身影, 筆者彷彿就被暗示此劇為悲劇且不可能有歡喜團圓的可能,故事開始轉動後就 不能輕易改變方向了。

    劇幕分析(以其「回音」及「無神」兩幕)
    〈奈何橋〉與〈輪迴道〉皆有五幕,上部分別是樓起、孽鏡、火床、回音和針雨,下部分別是樓崩、鈴、無神、鬼話及團圓〔註3〕。
    金國際的套雅房有管區警察忠明主導與包庇的雛妓生意。百惠將女兒阿棠推入火 坑,兒子阿壽則是阿棠的馬伕兼保鏢。家庭理髮設計師純純與阿壽婚後的幸福維持不 了多久,阿壽就因吸毒而猝死,忠明為了不讓純純說出毒品來源,惡向膽邊生... 〔註4〕
    此幕〈回音〉其實是最為觸動人心的一幕,如同開場幕〈樓起〉在探討女性角色在家庭裡的地位,純純嫁給了阿壽以為是幸福美滿的開始,但是卻不知道因為阿壽的職業以及吸毒的習慣,讓自己墮入深淵,純純想要舉報提供阿壽毒品的忠明,卻將自己推向被強暴殺害的絕境。忠明作為此幕的大壞人,將加害者的討厭發揮的淋漓盡致,也呈現出如執法正義與私慾產生不公時的樣貌,這 一條故事線就是以五大奇案中陳守娘的故事改寫〔註5〕,將原本故事中的婆婆與官家勾結再進一步延伸出雛妓問題,探討更深層面道德問題。另一幕是筆者想要深刻探討的劇幕是〈無神〉──發生於傳統廟宇中的無差別殺人案。
    不信神的建志在媽祖廟前大開殺戒,造成一死數傷,但他始終不肯說出行凶原因。 在場的受害者沒有人認識建志,建志的母親黎月也無法理解,直到警察查出其中一位受害者的特殊身份...
    每一個人虔誠的向佛祖感謝並期望未來的生活能更美好,不論跪著或站著都一致的並無雜念,口中反覆唸著希望能實現的願望,但是幸福美滿並不是靠神、信仰就能達成的,一輩子只仰賴神的力量是無法幸福美滿的,所以在這一 幕當建志進入廟宇開始「遊戲」時,信徒們逃脫閃避不及,只能祈求媽祖讓自 己活下去,筆者我認為此時極其諷刺,人最終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能閃過危險, 只好相信神能幫助自己,但神無法幫助自己時,又只好欺騙自己這都是神的旨 意,好讓自己心安理得。在無差別殺人的快動作場景結束後,背景音樂接著一首四分衛的〈蛆〉,歌詞完美得讓這一幕昇華:這就是地獄,這都是一場遊 戲,人生就是一場遊戲。是殺人犯的遊戲還是神的遊戲,我們無法得知,但讓 筆者感興趣的另一點是幕名與劇情之間的關係,事件選擇在宗教信仰中心發生,來往喧鬧吵雜對比殺人犯的冷靜沉穩,殺人犯不相信有神存在故意挑戰命運一詞,受害者相信有神能讓他們逃脫,旁觀者感謝神讓傷者甦醒、期望神讓死者安息。
    「有人餓飽 有人吃閒飯 有人把血 流成海 每個人張嘴要吃飯 每個人都說怎麼辦 每個人蓋好了棺材 每個人躺進去看個明白」 ──歌詞擷取自四分衛〈蛆〉

    結語
    如果要細說《十殿》的劇情,大概可以依照每一幕做切割,做單獨的解析,每一幕看似非常獨立飽滿,但其實中間仍有空隙讓觀眾遐想,能不斷讓觀眾在一 幕幕之中找出關聯性讓上下部串聯,五大奇案或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知道詳細故事,但是編劇將五大奇案再次進行包裝,讓五大奇案更貼近現今社會案件與日常,就像劇中所使用丟石頭的隱喻,我們看似不經意的一顆石頭在無聊時向馬路拋去的,是一場命案理的一個兇器也說不定,我們認為這就是常理,但又或許是這是一個不被大家推翻的歪理。筆者非常喜歡阮劇團在五大奇案的雛型下做了變形,我們能在每一條故事線中找到原本民間故事的樣子,但是又融 合近幾年發生的社會案件,將劇情更貼近日常,但又在日常中帶有距離感,舞台上呈現的張力恰到好處,近於社會現況又更比日常具有詭譎的意味,筆者認為編劇在這點處理得很好,並且每一幕的取名對應劇情十分貼合,讓劇情更能衝擊至觀眾,聲音與視覺的編排讓每一幕氣氛非常合理,甚至有加成的效 果,故筆者認為《十殿》有將傳統再次翻轉,增添許多現代奇幻成分,卻不會讓原本故事流入於傳統鬼神敘事,也加入少許黑色幽默更能觸動觀眾,但稍顯不足之處就是劇中安排西遊記的四人組作為觀眾的眼睛進入每一條故事線中,可能是在金三角大樓裡來來往往的住戶或是媽祖廟中的香客,想要借 這一組角色的眼睛作為全能之眼觀看這一個事件,但是筆者個人認為效用不大,且結束之後甚至看不出來這一組角色的功能性在哪,既不能推演劇情, 也不是幫助者,或許這一組角色也對應了觀眾的眼睛:我們知道了緣由又如何,結局終究不可逆,我們不能拯救每一個人。推薦讀者可以至《十殿》的介紹網站更深入了解,甚至有編劇構思的過程以 及細語,但內含劇情暴雷,要小心服用: https://sites.google.com/view/ourpalaces

    〔註1〕臺灣五大奇案:林投姐、瘋女十八年、呂祖廟燒金、陳守娘、周成過臺灣 〔註2〕來源:阮劇團《十殿》不是一天造成的https://sites.google.com/view/ourpalaces/ 〔註3〕來源:阮劇團《十殿》網站 https://palaces.ourtheatre.net/story 〔註4〕來源:阮劇團《十殿》網站 https://palaces.ourtheatre.net/story 〔註5〕陳守娘故事簡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1049–關鍵評論 〔註6〕來源:阮劇團《十殿》網站 https://palaces.ourtheatre.net/story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