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於10月26日發表的「毒蛙戰略」(the Poison Frog Strategy),內容是以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為藍本,模擬解放軍於2025年攻佔東沙島的過程。智庫最後建議,比起在台駐軍,美國不如設法將台灣外島打造成解放軍難以拿下的「毒蛙」,反更能嚇阻北京行動。
11月5日,英媒路透社(Reuters)發表題為《台灣之戰》(T-DAY: The Battle for Taiwan)的特別報道,採訪來自台美日及澳洲的近12名軍事戰略學者,以及15名現任、前任軍官,並援引軍事專業期刊文章及官方出版物,提出中國可能升高台海衝突的6種想定狀況(scenario),從封鎖馬祖、入侵金門、通關限制、全面封鎖、飛彈攻擊,到全面侵台。與此同時,解放軍也攻擊美國駐日基地,以癱瘓美日行動;如此行動引發了骨牌效應,美日澳等國為此出兵協防,於台海攔截解放軍軍艦,一場東亞大戰就此爆發。
10月27日,軍事小說《2034全面開戰》(2034: A Novel of the Next World War)在台出版,並自發行起一路匯聚網路、媒體聲量,不少網民更將其與1994年的暢銷書《一九九五閏八月:中共武力犯台世紀大預言》相提,就連《少康戰情室》等政論節目也多有討論。如此現象,自是對兩岸緊張的時事呼應,也與作者的「特殊身分」息息相關。
雖說書中冷戰意識形態框架依舊鮮明,例如將軍事躁進的印度設定為「和平英雄」、把解放軍定調成世界大戰挑起方、認為伊朗與俄羅斯必然協助中國等,此書仍有一處與湯姆·克蘭西(Thomas Leo Clancy Jr.)的強硬右翼風不同,那便是強調「兩強避戰勝過開戰」。此亦為「野人文化」避而不談、台灣讀者也普遍未能察覺的核心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