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時代革命》:這是一場偉大的抗爭,但是偉大的紀錄片?見仁見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以下是我個人看完《時代革命》的真實感受,我跟大部分的影評看法有些不同,實話不一定中聽,我挑重點寫、大家自行斟酌閱讀。

*在老娘看過四部關於香港的紀錄片裡:
  • 去年入圍奧斯卡、在YT上就可以找到的《不割蓆》
  • 去年台北紀錄片影展上映的《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
  • 這次坎城影展的驚喜片《時代革命》
    (坎城影展突襲播映的做法超機歪超法國,但老娘從未這麼喜歡過法國人的不按牌理出牌 XD)
我個人的排名是:理>時>佔>不
《時代革命》金馬影展首映票根

*《時代革命》這部電影的優點是:
  1. 把整個反送中的脈絡耙梳得很清楚,從背景介紹(中英聯合聲明、傘運)、6月9日第一次遊行到 COVID 造成抗爭暫停為止,所有事件的前因後果、環環相扣事件之間的影響、串連,都用很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清楚,搜集的素材、視角也非常非常完整,可以說是一份極完備的懶人包。
  2. 呈現勇武派、接送家長、和理非、救護員、記者...等抗爭中多種不同角色的視角,讓觀眾能一次從不同角度認識港人對這場運動的看法、甚至是抗爭者心態上的流動與轉變。
    一開始這些人看似只是同場抗爭中的不同的人物,但電影的敘事手法在交代事件的過程中,逐漸把這些人的故事和觀點彙聚到一起,呈現出香港人為的都是共同目標、「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團結感。
    從這一點來說,導演拍片的宗旨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非常一致且明確的,這可以算是好事吧,後面詳述。
  3. 部分畫面和意象滿美的,雖然有些受訪畫面噴的乾冰不在我的審美好球帶內。比如電影講到這場抗正 be water 的特質,導演切了一個空拍的鏡頭,那一幕抗爭者在熟悉的中環街道上狂奔四散的樣子,就像原本靜止於荷葉上的水珠因為葉面的動靜而向各方滾去。即使我自認非常關注反送中運動了,我也從未如此具象化地感受到「如水」一詞,用來形容這場抗爭是何等貼切。

*這部電影本質使然的特色/缺點是:
其實我覺得這些都不能真的算是缺點啦,電影為了把事情交代清楚,總要有取捨。稱讚這部電影的文章太多了,老娘來寫點我看到的、其他的感受。
  1. 有些鏡頭真的太晃了我好暈。但你要我說這是缺點我也於心不忍。
    有很多鏡頭就真的在抗爭人群裡邊狂奔邊拍的,催淚彈一直飛、港警一直追,鏡頭是能多穩定?立場姐姐何桂藍被襲的第一人視角影片直接放在大螢幕上、當時攝影器材都被打到掉在地上了,畫面是能多穩定?
    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說,那種暈眩的畫面也可以讓觀眾對抗爭者的不適更能感同身受,這讓我想起哥本哈根的猶太博物館,為了讓參觀者體驗猶太人渡海逃難的暈眩,刻意把地板做不規則傾斜。
    所以我覺得可能是威秀泰坦廳的巨幕太大太清晰了吧,看的過程中幾度認真想吐,如果之後有機會在院線上看的話,建議暈 IMAX 的人選畫質差一點的電影院(居然
  2. 全片為了呈現不同抗爭角色的多重視角,以及不同事件,切分成8~10個小章節(具體數字我忘了)。
    這樣的做法,如上所述,好處是可以把抗爭過程中的時間軸理得很清楚、在不同角色、立場、人物之間的切換也較為俐落不易混淆,但壞處就是每一個事件、人物能夠分到的時間相對少,有種點到為止、走馬看花的概述感。
    這是相對於我看的四部香港紀錄片中、我最驚豔的《理大圍城》而言,當時我在看了《理》之後對整個理大事件和被困坑爭者的矛盾、糾結,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但看完《時代革命》,雖然有考前總複習的充實感,卻又有股「好像沒有吸收到新資訊」的失落。不過這也許是因為老娘 2019 年時關注反送中運動就還算密切,對這場抗爭的瞭解可能在一般台灣人的平均之上。
    《理》畢竟是用整部電影的時間專心講一個事件,和《時代革命》用兩個半小時講完 2019 下半年整場運動,畢竟有本質上的差異。用大學課程比喻的話,《時》更像是導論課、而《理》則是專門課,目的、訴求、性質不同,適合的觀眾和達成的效果也不同。總而言之,《時代革命》適合關心反送中運動,但對整個坑爭運動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不甚了解的人。如果抱著想要深入瞭解某特定事件的期望去看,可能會有點失望。
  3. 以紀錄片來說,片長 2.5 小時是偏長的。
    這跟上述兩點有些關聯,因為晃又暈、事件被切成碎碎的章節,加上畫面持續是一些讓人不適的場景,時間一長觀眾難免疲乏(但我說這話覺得很愧疚,人家忍受了半年的催淚彈、我在這邊看個電影就喊累...)。
    我想像一些不習慣看 non-fiction 作品的人,可能看到第五章的字幕出現時,內心會開始 OS:「怎麼還有?到底有幾章??」若是院線觀影還好,但要是串流片源,我擔心的是同溫層外的觀眾有沒有耐心看到最後。
    不過我覺得這個部分錯不在電影本身,要怪該怪林鄭月娥,到底有完沒完?明明六月九號示威遊行完就能落幕的事,可以的話根本沒有人願意有第六七八九章的事件可以拍,最好這整部電影根本就沒必要拍出來。
  4. 本片的敘述手法,尤其是最後結尾處正向、積極、光明的處理,讓觀眾可以明顯感覺到導演的立場,這是對比於較不帶入拍攝者感情、相對中立的《不割蓆》,或是還勉強能稱為以旁觀、紀錄者角度說故事的《佔領立法會》和《理大圍城》而言。
    當然,再中立的報導和紀錄片都一定有其立場,這世界上沒有不帶立場的立場─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的陳述/報導/觀點絕對中立,他是要騙你─但像《時代革命》這樣毫不掩飾導演情緒的做法,讓我覺得這已經超出紀錄片的範疇了。
    若是用「propoganda 政令宣導」這個詞套上去,又稍嫌言重,不如我們這樣說吧──《時代革命》是帶有宣傳色彩的紀錄片
    對內,這是一首能鼓舞港人士氣的紀錄史詩 ; 對外,這是一捆能夠簡要向不一定清楚港人所爭為何的國際社會說明、介紹的懶人包。這樣的作品,作為「徵友」影片,無疑比《佔領立法會》和《理大圍城》更適合在坎城影展這樣的國際舞台播送。
    我個人認為,導演拍攝此片的意圖非常明顯正是如此,而這也是為什麼相較於其他呈現抗爭者內部矛盾的紀錄片,《時代革命》在敘事處理上─尤其是最後的收尾─會刻意強調港人的不屈、團結與堅持──如若希望國際友人在看完這部片後支持香港、對抗爭伸出援手,勢必得呈現「我準備好長期抗戰、我還沒放棄呢」這樣充滿希望的一面。

綜合以上,

本片的題材.反送中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抗爭嗎?無庸置疑。

然而《時代革命》是一部偉大的「紀錄片」嗎?見仁見智。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以紀錄片來說,有不合格律之處,但片中的所有人、事、物,都絕對值得紀錄。
不論如何,我都私心希望《時代革命》能夠在這週末拿下金馬獎。
香港人,加油。

喜歡以上分享,歡迎來聽聽老娘和 Lucy 的議題深入探討 Podcast!
👉 各 Podcast 平台收聽連結 收聽、訂閱都免費!趕快追蹤起來!
avatar-img
1會員
7內容數
Podcast 節目 老娘腰子:The Mind Candy 的節目共筆 我們把長長節目的重點內容都濃縮在了這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娘腰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美國華人常常抱怨他們的文化被挪用,難道是辱華、玻璃心?文化挪用到底是什麼?定義好像很模糊,究竟要怎麼判斷?許多被指控文化挪用的人都會以「我只是在文化欣賞」為自己辯護,文化欣賞和文化挪用,到底有何不同?這樣反駁的問題何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流勢不可擋,我們可以如何避免誤觸挪用地雷?
去年蘇格蘭修法免費提供生理用品,台灣一讀通過生理用品免稅。這個子宮原罪,究竟造成有/沒有月經的人多大的不平等?如果衛生棉可以免稅,那保險套呢?本文整理國內外不同案例、資料,試圖從人權角度,探討月經稅與月經貧窮。
最近「免術換證」議題討論得十分熱烈,但跨性別到底是什麼?本文邀請 podcast 受訪者 Jaeden 現身來說法,邀請你用7 分鐘認識跨性別。
《認識台灣》這部社會課本是台獨分子孵育手冊嗎?戒嚴時期的課本怎樣描寫日治下的台灣?解嚴前後的課本,稱呼台灣和中國的方式有何不同?一綱多本開放後,民間編印的台灣史反而更保守? 108 課綱的歷史課本又做了什麼創新?本文將深入1975~108課綱,不同版本歷史課本的演變,建議搭配 podcast服用。
2020 疫情爆發也帶起了一波「口罩之亂」,當時台灣社會對於是否該捐贈口罩有不同看法。本文整理了台灣 2020 的防疫時間軸、西方學者對亞洲防疫措施的看法,並試圖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探討,口罩捐與不捐是否符合「人道主義精神」?
為什麼美國華人常常抱怨他們的文化被挪用,難道是辱華、玻璃心?文化挪用到底是什麼?定義好像很模糊,究竟要怎麼判斷?許多被指控文化挪用的人都會以「我只是在文化欣賞」為自己辯護,文化欣賞和文化挪用,到底有何不同?這樣反駁的問題何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流勢不可擋,我們可以如何避免誤觸挪用地雷?
去年蘇格蘭修法免費提供生理用品,台灣一讀通過生理用品免稅。這個子宮原罪,究竟造成有/沒有月經的人多大的不平等?如果衛生棉可以免稅,那保險套呢?本文整理國內外不同案例、資料,試圖從人權角度,探討月經稅與月經貧窮。
最近「免術換證」議題討論得十分熱烈,但跨性別到底是什麼?本文邀請 podcast 受訪者 Jaeden 現身來說法,邀請你用7 分鐘認識跨性別。
《認識台灣》這部社會課本是台獨分子孵育手冊嗎?戒嚴時期的課本怎樣描寫日治下的台灣?解嚴前後的課本,稱呼台灣和中國的方式有何不同?一綱多本開放後,民間編印的台灣史反而更保守? 108 課綱的歷史課本又做了什麼創新?本文將深入1975~108課綱,不同版本歷史課本的演變,建議搭配 podcast服用。
2020 疫情爆發也帶起了一波「口罩之亂」,當時台灣社會對於是否該捐贈口罩有不同看法。本文整理了台灣 2020 的防疫時間軸、西方學者對亞洲防疫措施的看法,並試圖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探討,口罩捐與不捐是否符合「人道主義精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Thumbnail
低迷已久的港片,終於迎來一部讓人酣暢淋漓、大呼過癮的絕佳好片─斥資三億實景打造的電影九龍城寨,一別以往港片裡可怕的刻板印象,成為一個有情有義、讓社會底層的勞工階級能喘口氣,頑強向上與命運不公抗爭的地方,除了拳拳到肉,觀影就能感受到痛覺的精彩打戲之外,在感情上的文戲也非常搶眼,平衡的恰到好處,別說
Thumbnail
最近看了幾部評價還不錯的電影,看完後總是滿頭霧水,為什麼我覺得不太滿意的作品反而評價都不錯?莫非我的三觀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九龍城寨之圍城就是這樣一部網友大致給予好評,但我本人卻覺得莫名奇妙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藉由舞臺劇式的呈現方式,詳述臺灣議會之父的一生,呈現出人民在統治者壓迫下的生存與抗爭。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終於知道為什麼說看完後的心情都很沉重,因為……結尾沒有配樂。電影院突如其來的寧靜,留待人們消化、回憶紀錄片給人的情緒。   任何紀錄片一定都有立場,但好的紀錄片多少應正反併陳。然而,片中僅聚焦在「反送中運動」上街抗議的200萬人及國際譴責的聲音,而未有對另外500萬人(香港人口約7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Thumbnail
低迷已久的港片,終於迎來一部讓人酣暢淋漓、大呼過癮的絕佳好片─斥資三億實景打造的電影九龍城寨,一別以往港片裡可怕的刻板印象,成為一個有情有義、讓社會底層的勞工階級能喘口氣,頑強向上與命運不公抗爭的地方,除了拳拳到肉,觀影就能感受到痛覺的精彩打戲之外,在感情上的文戲也非常搶眼,平衡的恰到好處,別說
Thumbnail
最近看了幾部評價還不錯的電影,看完後總是滿頭霧水,為什麼我覺得不太滿意的作品反而評價都不錯?莫非我的三觀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九龍城寨之圍城就是這樣一部網友大致給予好評,但我本人卻覺得莫名奇妙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藉由舞臺劇式的呈現方式,詳述臺灣議會之父的一生,呈現出人民在統治者壓迫下的生存與抗爭。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終於知道為什麼說看完後的心情都很沉重,因為……結尾沒有配樂。電影院突如其來的寧靜,留待人們消化、回憶紀錄片給人的情緒。   任何紀錄片一定都有立場,但好的紀錄片多少應正反併陳。然而,片中僅聚焦在「反送中運動」上街抗議的200萬人及國際譴責的聲音,而未有對另外500萬人(香港人口約7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