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革命》:這是一場偉大的抗爭,但是偉大的紀錄片?見仁見智!
以下是我個人看完《時代革命》的真實感受,我跟大部分的影評看法有些不同,實話不一定中聽,我挑重點寫、大家自行斟酌閱讀。
*在老娘看過四部關於香港的紀錄片裡:
去年入圍奧斯卡、在YT上就可以找到的《不割蓆》 去年台北紀錄片影展上映的《佔領立法會》 和《理大圍城》 這次坎城影展的驚喜片《時代革命》
(坎城影展突襲播映的做法超機歪超法國,但老娘從未這麼喜歡過法國人的不按牌理出牌 XD)
我個人的排名是:理時佔不
*《時代革命》這部電影的優點是:
把整個反送中的脈絡耙梳得很清楚,從背景介紹(中英聯合聲明、傘運)、6月9日第一次遊行到 COVID 造成抗爭暫停為止,所有事件的前因後果、環環相扣事件之間的影響、串連,都用很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清楚,搜集的素材、視角也非常非常完整,可以說是一份極完備的懶人包。 呈現勇武派、接送家長、和理非、救護員、記者...等抗爭中多種不同角色的視角,讓觀眾能一次從不同角度認識港人對這場運動的看法、甚至是抗爭者心態上的流動與轉變。
一開始這些人看似只是同場抗爭中的不同的人物,但電影的敘事手法在交代事件的過程中,逐漸把這些人的故事和觀點彙聚到一起,呈現出香港人為的都是共同目標、「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團結感。
從這一點來說,導演拍片的宗旨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非常一致且明確的,這可以算是好事吧,後面詳述。 部分畫面和意象滿美的,雖然有些受訪畫面噴的乾冰不在我的審美好球帶內。比如電影講到這場抗正 be water 的特質,導演切了一個空拍的鏡頭,那一幕抗爭者在熟悉的中環街道上狂奔四散的樣子,就像原本靜止於荷葉上的水珠因為葉面的動靜而向各方滾去。即使我自認非常關注反送中運動了,我也從未如此具象化地感受到「如水」一詞,用來形容這場抗爭是何等貼切。
*這部電影 本質使然 的特色/缺點是:
其實我覺得這些都不能 真的算是缺點 啦,電影為了把事情交代清楚,總要有取捨。稱讚這部電影的文章太多了,老娘來寫點我看到的、其他的感受。
有些鏡頭真的太晃了我好暈。但你要我說這是缺點我也於心不忍。
有很多鏡頭就真的在抗爭人群裡邊狂奔邊拍的,催淚彈一直飛、港警一直追,鏡頭是能多穩定?立場姐姐何桂藍被襲的第一人視角影片直接放在大螢幕上、當時攝影器材都被打到掉在地上了,畫面是能多穩定?
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說,那種暈眩的畫面也可以讓觀眾對抗爭者的不適更能感同身受,這讓我想起哥本哈根的猶太博物館,為了讓參觀者體驗猶太人渡海逃難的暈眩,刻意把地板做不規則傾斜。
所以我覺得可能是威秀泰坦廳的巨幕太大太清晰了吧,看的過程中幾度認真想吐,如果之後有機會在院線上看的話,建議暈 IMAX 的人選畫質差一點的電影院(居然 全片為了呈現不同抗爭角色的多重視角,以及不同事件,切分成8~10個小章節(具體數字我忘了)。
這樣的做法,如上所述,好處是可以把抗爭過程中的時間軸理得很清楚、在不同角色、立場、人物之間的切換也較為俐落不易混淆,但壞處就是每一個事件、人物能夠分到的時間相對少,有種點到為止、走馬看花的概述感。
這是相對於我看的四部香港紀錄片中、我最驚豔的《理大圍城》而言,當時我在看了《理》之後對整個理大事件和被困坑爭者的矛盾、糾結,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但看完《時代革命》,雖然有考前總複習的充實感,卻又有股「好像沒有吸收到新資訊」的失落。不過這也許是因為老娘 2019 年時關注反送中運動就還算密切,對這場抗爭的瞭解可能在一般台灣人的平均之上。
《理》畢竟是用整部電影的時間專心講一個事件,和《時代革命》用兩個半小時講完 2019 下半年整場運動,畢竟有本質上的差異。用大學課程比喻的話,《時》更像是導論課、而《理》則是專門課,目的、訴求、性質不同,適合的觀眾和達成的效果也不同。總而言之,《時代革命》適合關心反送中運動,但對整個坑爭運動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不甚了解的人。如果抱著想要深入瞭解某特定事件的期望去看,可能會有點失望。 以紀錄片來說,片長 2.5 小時是偏長的。
這跟上述兩點有些關聯,因為晃又暈、事件被切成碎碎的章節,加上畫面持續是一些讓人不適的場景,時間一長觀眾難免疲乏(但我說這話覺得很愧疚,人家忍受了半年的催淚彈、我在這邊看個電影就喊累...)。
我想像一些不習慣看 non-fiction 作品的人,可能看到第五章的字幕出現時,內心會開始 OS:「怎麼還有?到底有幾章??」若是院線觀影還好,但要是串流片源,我擔心的是同溫層外的觀眾有沒有耐心看到最後。
不過我覺得這個部分錯不在電影本身,要怪該怪林鄭月娥 ,到底有完沒完?明明六月九號示威遊行完就能落幕的事,可以的話根本沒有人願意有第六七八九章的事件可以拍,最好這整部電影根本就沒必要拍出來。 本片的敘述手法,尤其是最後結尾處正向、積極、光明的處理,讓觀眾可以明顯感覺到導演的立場,這是對比於較不帶入拍攝者感情、相對中立的《不割蓆》,或是還勉強能稱為以旁觀、紀錄者角度說故事的《佔領立法會》和《理大圍城》而言。
當然,再中立的報導和紀錄片都一定有其立場,這世界上沒有不帶立場的立場─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的陳述/報導/觀點絕對中立,他是要騙你─但像《時代革命》這樣毫不掩飾導演情緒的做法,讓我覺得這已經超出紀錄片的範疇了。
若是用「propoganda 政令宣導」這個詞套上去,又稍嫌言重,不如我們這樣說吧──《時代革命》是帶有宣傳色彩的紀錄片 。
對內,這是一首能鼓舞港人士氣的紀錄史詩 ; 對外,這是一捆能夠簡要向不一定清楚港人所爭為何的國際社會說明、介紹的懶人包。這樣的作品,作為「徵友」影片,無疑比《佔領立法會》和《理大圍城》更適合在坎城影展這樣的國際舞台播送。
我個人認為,導演拍攝此片的意圖非常明顯正是如此,而這也是為什麼相較於其他呈現抗爭者內部矛盾的紀錄片,《時代革命》在敘事處理上─尤其是最後的收尾─會刻意強調港人的不屈、團結與堅持──如若希望國際友人在看完這部片後支持香港、對抗爭伸出援手,勢必得呈現「我準備好長期抗戰、我還沒放棄呢」這樣充滿希望的一面。
綜合以上,
本片的題材.反送中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抗爭嗎?無庸置疑。 然而《時代革命》是一部偉大的「紀錄片」嗎?見仁見智。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以紀錄片來說,有不合格律之處,但片中的所有人、事、物,都絕對值得紀錄。
不論如何,我都私心希望《時代革命》能夠在這週末拿下金馬獎。
香港人,加油。
喜歡以上分享,歡迎來聽聽老娘和 Lucy 的議題深入探討 Podcast!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前往追蹤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