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台灣的民間智庫「國策研究院」在舉辦影響力論壇時,邀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以視訊的方式參與。安倍晉三在「新時代台日關係」的演說中,討論近日中國對台灣逐步加大的軍事壓力,並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更是美日同盟有事」。引來中國的強烈不滿,除了立即召見日本駐中國大使,提出正式抗議,更嚴詞批評安倍晉三的說法。日本政府則一反過去的態度,宣稱這是卸任官員的意見,中國必需瞭解日本國內有這樣的想法,日本無法單方面接受中國的主張云云。
有意思的是,講這些話的日本官員之一,是目前擔任防衛相的岸信夫,他正是安倍晉三的親弟弟。而安倍晉三在不久前,才剛剛出任自民黨黨內最大派系清和政策研究會的會長。原本清和政策研究會是由細田博之擔任會長,因此被稱為細田派,但細田博之在出任眾議院議長後,依慣例脫離派系運作,改由安倍晉三接任。因此說安倍晉三是卸任的民間人士故然沒錯,但若認定安倍晉三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前任官員,那也大錯特錯了。至於安倍晉三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主張,其背景脈絡可以參考我們過去的看法:
簡而言之,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政策的風向球,當美國開始調整過去的戰略模糊政策,走向戰略清晰時,日本的速度會比美國更快一點。不過就像美國所玩的兩面手法一樣,日本也設下了防火牆。拜登兩次公開承諾將派兵協防台灣,卻兩次都隨即由國務院與白宮的官員出來,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日本則選擇由退休的前首相來發言,以降低可能的後座力,但安倍晉三的身份,又讓人清楚知道,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日本執政黨的態度。同時也呼應拜登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以避免中國誤判情勢,挺而走險。
當然,安倍晉三此舉,可能也有牽制岸田文雄內閣的意味,因為正值新任外相林芳正考慮訪問中國的敏感時期,安倍晉三的一席話,可能讓林芳正訪中的計畫破局。不過這究竟是兩手策略,還是派系內鬥,外界不得而知,也有可能兩者皆是。岸田文雄本來就為林芳正要不要訪問中國一事,游移不決,畢竟日本社會反對的聲浪高漲,剛好利用這次事件,擺脫燙手山芋。由此可見,岸田內閣雖然不若安倍內閣強硬,但在國際情勢的架構與國內輿論的影響下,並沒有多少空間可以走自己的路。
日本如此,遠在歐洲的德國,恐怕也有一樣的情況。執政多年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下台,新的政府將由社民黨、綠黨與自民黨聯合組成,雖然總理是由立場較偏中的社民黨出任,但
外交部長一職則落入綠黨手中。綠黨過去對於中國的態度極為強硬,屢屢抨擊中國的人權記錄,此次的組閣協議中,對中國的政策有頗大幅度的改變,應該與綠黨脫不了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認為新的德國政府應該不會再遵循梅克爾過去的親中路線,問題只在於
掌握外交政策主導權的綠黨,在進入聯合政府後,還能不能繼續堅持過去的主張,立場會軟化多少。
不過德國除了面臨內部的政府更替,外面還有歐盟小國的挑戰。特別是近來積極與台灣拓展關係的立陶宛,還獲得美國的大力支持,為了彌補立陶宛被中國制裁的經濟損失,美國提供給立陶宛六億美元的出口信用貸款。這讓立陶宛無懼於中國的威脅與打壓,還可能讓其他歐盟國家起而效法。近來除了歐洲議會的官方代表團來訪,還包括法國參議院的訪問團,斯洛伐克的訪問團都陸續抵台。可以想見,未來歐盟內部友台的聲浪會加大,指責歐盟大國辜息中國惡行的批評將會不時出現,再加上美國遊說歐盟表態反中的壓力。這對目前幾乎主導歐盟政策方向的德、法國兩國而言,將形成極大的外部壓力。
德國未來幾年內,將走到對中政策的十字路口。雖然說德國也有歷史問題的包袱,但中國與德國的距離很遙遠,更沒有地緣政治上的糾葛與過去的恩怨情仇,對德國社會來說,主張與美中兩國維持等距,不要選邊站的聲音應該會很大。只是這種立場禁不禁得起內外壓力,會不會讓德國在歐盟內部成為眾矢之的,被美國背後支持的歐盟小國質疑,甚至讓美國與英國公開點名批評,都是很值得關注的情況。特別是德國過去以民用之名,出售許多高性能引擎與機械設備給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美國與德國之間的重要角力戰場。
對歐盟來說,最主要的威脅來自俄羅斯,特別是俄羅斯近日在鄰近烏克蘭邊界一帶集結大批部隊,讓俄羅斯將要入侵烏克蘭的說法甚囂塵上。過去歐盟內部一直有一派人認為,歐盟與北約組織應該全力應付俄羅斯,不該虛擲國力到遙遠的印太地區,參與美國的反中圍堵,因為這對歐洲國家沒有益處,反而削弱了反制俄羅斯的力量。不過近來中國與俄羅斯又簽署雙邊軍事合作協議,中俄同盟的形勢越來越明顯,在美國的推波助瀾下,防止俄羅斯侵略的舊思維,極有可能慢慢演變成全面反制中俄同盟的新主張,進而影響到歐盟的政策。
日本與德國,都是二戰時的戰敗國。嚴格來說,以美國為主的戰勝國們,對這兩國的軍事佔領仍未結束。只是美國是個民主國家,會使用各種軍事合作與安全協議,來讓駐軍合理化。過去美國對日本與德國的政策方向,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冷戰結束以後,有一段時間慢慢地衰退,畢竟冷戰的結束,讓美國駐軍變的名不正、言不順。日本與德國政府也都曾經嘗試與中國交好,來削弱美國的影響力。但在新冷戰逐漸成形後,這樣的方向會不會再改變,值得台灣仔細留意其蜘蛛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