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說白了,就是「自己人」才能享受到工業國家的產業外移,用金字塔結構的角度來看,即是將下層產業轉給比較窮的盟國,那本國就可得到低價產品,降低的成本可以發展本國高階技術,盟國賺錢後也會回頭來買本國的高價產品。雙贏,前提是盟國,而且人家不大。那麼重點只是在盟國嗎?筆者為何說中國是關鍵?逢中必反?逢中必反可說是堪比軍事上「料敵從寬」的咒語,用來阻止思考非常方便。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量體不大,盟邦如果是小國,工作人力有一百萬,而我們是大國,基層工作人力有一千萬。那麼外移出去一百萬的工作,等於一百萬人失業,看起來很恐怖,但若透過職業訓練,增加新的產業,要消化掉並不難。再說通常會因為外移而失業的這一百萬人中,會有很多年紀較大,退休機制夠好,實際上的傷害都能承受。

升級趕不上外移流失,產業金字塔頭重腳輕

但如果盟邦是大國,基層工作人力跟我們一樣有一千萬呢?

raw-image

填不滿的,若盟國的生產成本夠低,我國不做任何攔截,任由廠商外移,那就會底層被掏空。 

raw-image

這是什麼意思?這其實是跟時間的比賽,如果我國外移產業使盟國得到技術的速度,與本國抵銷失業產生的負面衝擊速度相比快,那對本國來說,不見得會有夠多資金可以提升技術,更有可能是頂層變很小,中下層變寬。

白話一點就是,除了少數人透過外移變有錢,其他受到衝擊的人都會變窮,盟國成為競爭者,本國的中下層群眾來不及爬上去,就被打下來。

就理論而言,如果我國跟盟國真是一條船上的,那問題還不大,像是美國跟加拿大、墨西哥,往下走到北美貿易區,實質上就是往新的大美利堅合眾國之路,你們跟我們的國民都是兄弟,還能自由流動,那就真的沒問題。

但如果是台灣呢?各位可以想像台灣變成美國一州,人口流動會跟加拿大一樣便利?語言隔閡要花多久時間抹平?不要忘了,美國立國到擴張至太平洋的期間,許多新成立的州,花了數十上百年,才取得與其他工商發達的州相當的經濟力,消除州與州之間的歧視更久。

別覺得這很難理解,台灣自己內部難道就沒有歧視,每個縣市看待彼此都沒隔閡?

中國無下限的社會傾銷,瞬間讓各國製造業毀滅

回到正文上,中國的問題在於量體太大。當初美國轉移工業到日本,日本轉到南韓、台灣,產業的流動用人口基數來算,都處於本國技術轉移可以接受的範圍。但這種轉移到了中國就出事,因為中國人口多到可以吃掉所有低階人力,而且不在乎環境成本,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最不欠的就是奴工,奴役自己人的力道之大超乎想像。

換言之,誰比成本比得過中國?製造業基於降低成本,若不趕著過去,被其他人搶得先機,那不就喪失價格優勢了。這是非常簡單易懂,到2024年今天台灣還很多人在講的概念,也真的不算錯。

但我們要想想的是,到底失去什麼。

產業轉移後,對本國的影響是立即性失業,台灣現在年輕一代,幾乎找不到製造業的工作,說穿了就是被掏空殆盡。製造業跟服務業在本質上不同,製造業需要經驗,沒學歷的技工在生產上就是比高學歷的強,高學歷的優勢在於改良、改善,對於改變製造思維有優勢,不是操作機台、抓生產條件上。

這意思是,我們稱為傳統的製造業,不大需要年年招募新人,這個年代輕工業趨近飽和,早已沒有經濟起飛期的擴張,每年開一個缺就不錯了。

那為何現在缺工?

學歷與能力不相襯,缺工與失業問題併發

因為這是長期弊病,製造業只要保有幾個老經驗的員工,是可以發揮200%的效率顧好機台,遠比找新人來填補有效,加上工廠外移的失業威脅,老員工沒有動機教會新人。等到經濟回春,製造業已經陷入老齡化,而台灣在產業外移後進行慣例的技術提升,必然與高教擴張相伴。

高教擴張是絕對會出現的,這是文化上的循環,也是仇視製造業的先進國家弊病,簡稱少子化。這個過程來自於技術提升的需求,當本國開始產業外移,就會有產業升級的壓力,產業升級只有走技術提升的路才有意義,不然就只是規模化而已。

技術提升代表高教必須要擴張,不然沒有足夠的高技術人力可用,而高教擴張的副作用就是少子化,提升教育程度會促成晚婚,晚婚降低生育率,這都是事實,各位先不用跑題去思考怎樣提高生育率。總之,少子化讓高教缺學生,為了補足生員,催促下一代生小孩,還不如降低招生條件,於是整個國家的人力在表面上,通通變成了高技術人力資源。

實際上是這樣嗎?大家心裡明白,一個世代的聰明人就那個比例,教育可以提高比例,但絕不可能全部。

  • 延伸閱讀

同陣營盟友的產業轉移,本為可控的互利政策

這就變成,新世代的人想要進的是產業升級後的,或是全新的產業,而傳統製造業能找的人越來越少,平均程度也變低,要求還更多。那只好找外籍勞工,進來本國填補金字塔的下層人力。但我們以為從下層爬上中層的人力,會遠多於新產業的職缺,而技術越高的產業,需要的人力資源當然越強,而強不是只看學歷,而要真正的實力,遂讓學歷越高失業越多變成事實。

所以,不管哪一個產業都在缺工,因為我們基層製造業外移時掏空了金字塔下層,如果這個時間夠久,大家都有充裕的時間,可以累積資源爬上去,讓產業完成升級,那就不是問題。

是的,這就是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後,開始轉移產業到盟國的現象,不管外移多少產業,每一次的規模就美國整體來說,都稱不上大,屬於可以調控的範圍。反正加補貼下去,失業的多點津貼,就學的多點補貼,幾年後總可以解決。

這個過程從60年代開始到90年代,大致上都很順利,因為像日本後來也變成已開發國家,台灣、南韓的高素質教育人力可以取得美日的高階技術,中南美、西非、東南歐各有其擅長的區位。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這近30年的時間,每個國家量體都不大,國民平均教育水準皆不同,工業大國放出的低技術產業,都找得到接收的對象。不僅僅是技術,二手機台的去處,需要海外第二春的本國技術顧問,在盟國之間的回饋下得到很大的發展。

中產鼓吹「擁抱熊貓」,透支全球勞工未來

中國的量體太大,而且這個量體對於環境是不在意的,有強烈預支未來的傾向。在極短的時間內吃掉所有已開發國家的低階技術,這讓不到十億的已開發國家下層,超過五億人都陷入了惡性競爭,還拿不出辦法。掌握輿論權的中產階級,有充分動機降低自己的消費成本,並對本國勞工苦難視而不見。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在這數十年間,各國已開發國家的中產階級中,都可以找到對應的論點。

然後勞工階層根本沒時間提升自己,台灣還好一些,有很好的教育體系,緩和了這些衝擊。其他國家得要依靠大量補貼來支撐,如美國有海港的州,能取得低價中國商品,反倒過來用社會福利補貼勞工購買,好降低政治衝擊。

這就變成另一種循環,勞工階級工作越來越少,待遇越來越差,就越仰賴政府補助,沒有足夠教育資源,根本沒翻身機會,而為了讓自己生活可以維持下去,又不得不相信進口低價中國商品的好處,或說別無選擇。

然後就是美中貿易戰爆發了,講不好聽一點,中國沒有讓利的打算,也不打算回饋,強國自有其邏輯,所以自由貿易的默契被打破。

若中國人口只有一億人,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會變成幾十年後在印度爆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5.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講這麼多的意義在於,規範不見得是壞的,限制你的可能是一種保護,好比青春期的子女總覺得父母限制太多,但這些限制也是保護,不然放青春期少男少女直接進社會,生活所需自己想辦法,各位想想在現代社會將如何?
Thumbnail
2024/11/19
講這麼多的意義在於,規範不見得是壞的,限制你的可能是一種保護,好比青春期的子女總覺得父母限制太多,但這些限制也是保護,不然放青春期少男少女直接進社會,生活所需自己想辦法,各位想想在現代社會將如何?
Thumbnail
2024/11/12
在這裡我們開始進入到比較內層的討論了,解放真的代表自由嗎?投機世代為何認為一切都可以拆解,這種行為究竟是自由,還是另類的制約,進入思想的牢籠?
Thumbnail
2024/11/12
在這裡我們開始進入到比較內層的討論了,解放真的代表自由嗎?投機世代為何認為一切都可以拆解,這種行為究竟是自由,還是另類的制約,進入思想的牢籠?
Thumbnail
2024/11/05
而主觀與客觀性可說是針對現象與本質的一體兩面,故在解放上其實殊途同歸,只是人類活在既有的時空下,出生就受到了現有制度的影響,導致不同思想流派在判斷解放的議題上,有完全不同的切入角度。
Thumbnail
2024/11/05
而主觀與客觀性可說是針對現象與本質的一體兩面,故在解放上其實殊途同歸,只是人類活在既有的時空下,出生就受到了現有制度的影響,導致不同思想流派在判斷解放的議題上,有完全不同的切入角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中共國操縱性、超限戰及其對美國和臺灣的影響,並提出了應對策略,如貿易戰和社群媒體限制等。提醒臺灣務必警覺中共國的陰謀,並考慮相應的對策。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中共國操縱性、超限戰及其對美國和臺灣的影響,並提出了應對策略,如貿易戰和社群媒體限制等。提醒臺灣務必警覺中共國的陰謀,並考慮相應的對策。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中國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和經濟風險最終將轉化爲習近平領導層的政治風險。
Thumbnail
◎中國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和經濟風險最終將轉化爲習近平領導層的政治風險。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21/07/03 此時美國可能被迫要接受中方的核心利益與部分規則,而淪為僅在美洲稱霸;全球則進入一種多極的鬆散秩序。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的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21/07/03 此時美國可能被迫要接受中方的核心利益與部分規則,而淪為僅在美洲稱霸;全球則進入一種多極的鬆散秩序。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的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02/11/02 不經由歷史的追溯梳理,「中國」時而被感嘆為一盤散沙,時而被畏懼為霸權黃禍。其行止雖竭力仿效西方列強,卻又偶有疏離挑戰,往往令人難以理解。遂至各取所好,強加於人,真正變成偏執的霸權性話語。但是假若論者能理解概念意涵的流變,則在眾聲喧嘩的概念專斷下,或能保有幾許寬闊的澄明。
Thumbnail
2002/11/02 不經由歷史的追溯梳理,「中國」時而被感嘆為一盤散沙,時而被畏懼為霸權黃禍。其行止雖竭力仿效西方列強,卻又偶有疏離挑戰,往往令人難以理解。遂至各取所好,強加於人,真正變成偏執的霸權性話語。但是假若論者能理解概念意涵的流變,則在眾聲喧嘩的概念專斷下,或能保有幾許寬闊的澄明。
Thumbnail
2023/0907自由霸權並非總是坐等「珍珠港情境」水到渠成,也可以先用制裁向對手廣域包圍、極限施壓。若挑戰者因體質缺失競爭不過而自退,固然可一再「贏得冷戰」;如果挑戰者在地緣、經濟、政治競賽失去耐心,提前掉入「注定一戰」的陷阱,則不僅要承擔「開第一槍」的批判,且可能因人單力孤而敗戰。 
Thumbnail
2023/0907自由霸權並非總是坐等「珍珠港情境」水到渠成,也可以先用制裁向對手廣域包圍、極限施壓。若挑戰者因體質缺失競爭不過而自退,固然可一再「贏得冷戰」;如果挑戰者在地緣、經濟、政治競賽失去耐心,提前掉入「注定一戰」的陷阱,則不僅要承擔「開第一槍」的批判,且可能因人單力孤而敗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