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小丑》成魔之路:沒有人傾聽,無法辯解,於是善意最終成為惡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曾和朋友在澳洲小城市阿德萊德北郊的一個購物中心電影院觀看《小丑》,在那之前已經看過預告和影評,有了心理準備,這大概不會是太賞心悅目又輕鬆的電影。但本著票房口碑與男主角瓦昆·菲尼克斯頗負盛名的精湛演技,豈可錯過呢?
《小丑》被歸類為「心理驚悚片」,一般我對驚悚片的理解是視覺畫面與劇情所帶來的緊張與恐怖感,但《小丑》除了畫面劇情,我卻被男主角的悲慘際遇與他嘗試與社會互動並釋出善意,最終反被誤會嘲弄,種下殺機的過程感到戰慄。在劇情安排中,男主角亞瑟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導致他在不合時宜的時候大笑而無法控制自己,因此往往遭人白眼與欺侮。故事的鋪成讓我們看到亞瑟的心理轉折,而每當劇情出現變化,在電影院裡身為觀眾的我也會不禁跟著感到緊張,這個故事到底要把我帶到哪邊?
這些劇情轉折中,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在夜間地鐵裡,剛失業的亞瑟尚未卸掉小丑妝,親眼看見三名韋氏企業員工在車廂裡戲弄一名落單女性。就在那個白天,亞瑟在兒童醫院扮演小丑,因為表演途中不小心把身上帶的槍枝甩在地上,遭老闆開除;然而那把槍,是更早之前他在街頭打工時,被一群青少年欺負圍毆,因此同事借給他用以自衛。畫面轉回運行中的夜間地鐵車廂,因為前面的各種際遇,觀眾早已對亞瑟寄予無限同情。從亞瑟視角看著落單女性被欺侮,身為社會弱勢的亞瑟其實也是同情著她的,而這個時候他的精神病忽然發作而大笑,反而吸引三名大漢的注意力,落單女性總算可以趁機逃走,麻煩卻降臨至亞瑟頭上。發作的他無法自我辯駁而慘遭圍毆,於是拔起槍連續射殺兩人,第三人身負重傷逃出車廂一拐一拐地爬上階梯,這時亞瑟其實是可以饒他命的,但這一次,他決定把相對弱勢的第三人也殺了。就在那一夜,躲開緝捕的他臨時跑到一個廁間,開始獨舞。首次犯罪殺人的亞瑟卻反而找到自己,他終於可以做他自己、捍衛自己,給混蛋眼色瞧瞧,
在那一夜,亞瑟開始走上他的犯罪之路,後來當他發現精神病患母親的舊檔案裡,揭露他童年慘遭虐待的遭遇,他心中已經沒有一絲善意,對社會不懷抱任何希望,只有惡意甚至邪惡。亞瑟的路走得顛簸、遙遠,但最後不是修成仙,卻成魔。他盼望的愛從未降臨到他身上,他選擇放棄。
《小丑》的故事讓我想到幾年前在台北捷運犯下連續殺人的大學生鄭捷。我和鄭捷都曾是東海大學的學生,那時候母校在社會輿論大加撻伐時,發表了一個公開申明,表明鄭捷是屬於東海大家庭的一份子,其中有一段內容:
「......無論憂喜勝敗,(鄭捷)都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
「 …...我們多麼不希望此事發生,但若這是必然,我們願意是發生在我們所深愛的東海。」
哪怕是一絲絲的善意也好,或許都有機會可以防止罪惡蔓延,就如學校那篇申明:「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然而,生活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疲於奔命,每個人都太疲倦,說自私也可以,誰有心情花時間去傾聽別人?每個人都有情緒、都有委屈,最後演變如電影裡小丑街頭瘋狂暴動,至此,我以為瘋狂小丑們就要得勝了,畫面一轉亞瑟卻身陷囹圄,這個社會或許有短暫瘋狂,但最終仍要回歸秩序。我們或許同情與理解瘋狂,但社會運作最終仍靠法律與秩序維繫。這個社會體系中,如果大眾對瘋狂有多點傾聽與理解,甚至修正制度讓每個人都過得更有幸福感,小丑或許不會走上成魔之路,而只是短暫發狂的面具嘉年華或演唱會吧?
    avatar-img
    2會員
    4內容數
    台灣文青碩士,澳洲廚師,不寫會死。 異國生活、斜槓人生、30不立、轉職勇氣、職場文化。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放下身段柳暗花明又一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小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離開韓國?我可以用一句話簡單回答:『因為討厭韓國』要說的更精準則是-因為沒有辦法繼續待在這裡生活下去。」
    我在一間位於澳洲南部城市阿德雷德(Adelaide)商場的小咖啡店工作也要半年了。這天一如往常,我一早七點開門,來自中國的S會跟在後頭晚個幾分鐘進店裡,如果她的兒子沒有搗蛋的太過分的話。
    「......為什麼離開韓國?我可以用一句話簡單回答:『因為討厭韓國』要說的更精準則是-因為沒有辦法繼續待在這裡生活下去。」
    我在一間位於澳洲南部城市阿德雷德(Adelaide)商場的小咖啡店工作也要半年了。這天一如往常,我一早七點開門,來自中國的S會跟在後頭晚個幾分鐘進店裡,如果她的兒子沒有搗蛋的太過分的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有著平淡的劇情、角色設定和硬添加的歌舞元素,但也創造了兩個女性角色來象徵不同觀點的粉絲群體。亞瑟先否定了律師代表的憐憫情懷,再被迫面對自己無法成為真正黑暗化身的現實。電影最終否定了亞瑟與小丑的角色,打破了漫畫與電影粉絲對小丑形象的幻想,這或許解釋了電影引發負評如潮的原因。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延續2019年《小丑》前作劇情,亞瑟亞瑟佛萊克因為他作為小丑所犯下的罪行,被送進阿卡漢精神病院等待審判。在亞瑟與他的雙重身份掙扎時,他邂逅了真愛哈莉奎茵,兩人譜出一段扭曲的戀愛關係。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事隔五年,《小丑》(2019)的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上映了。雙重瘋狂的雙重,可指亞瑟/小丑(瓦昆菲尼克斯 飾)的雙重,也可指監獄與社會的雙重。本文想探討的是後者,社會如何看待受刑人?又是什麼樣的獄政體系,讓受刑人邁向瘋狂而永不得翻身?    片中的亞瑟,在我看來,多數時候與一般人無異
    Thumbnail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
    Thumbnail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有著平淡的劇情、角色設定和硬添加的歌舞元素,但也創造了兩個女性角色來象徵不同觀點的粉絲群體。亞瑟先否定了律師代表的憐憫情懷,再被迫面對自己無法成為真正黑暗化身的現實。電影最終否定了亞瑟與小丑的角色,打破了漫畫與電影粉絲對小丑形象的幻想,這或許解釋了電影引發負評如潮的原因。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延續2019年《小丑》前作劇情,亞瑟亞瑟佛萊克因為他作為小丑所犯下的罪行,被送進阿卡漢精神病院等待審判。在亞瑟與他的雙重身份掙扎時,他邂逅了真愛哈莉奎茵,兩人譜出一段扭曲的戀愛關係。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事隔五年,《小丑》(2019)的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上映了。雙重瘋狂的雙重,可指亞瑟/小丑(瓦昆菲尼克斯 飾)的雙重,也可指監獄與社會的雙重。本文想探討的是後者,社會如何看待受刑人?又是什麼樣的獄政體系,讓受刑人邁向瘋狂而永不得翻身?    片中的亞瑟,在我看來,多數時候與一般人無異
    Thumbnail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