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認為,藝術是激發人類情感的事物。」——談建築的功能與情感

情感的市場

電影《曼哈頓戀習曲》二〇一四年上映後,在韓國獲得三百四十萬觀影人次的票房成功,成為賣座的藝術強片。電影講述一位曾經獲得成功卻落入人生低潮的音樂製作人遇見一位正在經歷失戀痛楚的女創作歌手,兩人共同成長的故事。他們不在錄音室裡製作唱片,而是在紐約市的各個戶外公共場所錄製歌曲。建築師經常要在案主與施工方兩者間進行協調,並與多方人士合作,很多時候自己的想法不能完整地呈現出來。所以我十分羨慕從事流行音樂製作等藝術工作的人士,因為從概念到成品都可以獨自操作與進行。雖然畫家也是獨自創作,但畫作必須放到美術館或畫廊裡才能使人共鳴;流行音樂則不然,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接觸到流行音樂,這應該是其他藝術形式都不具備的優點。
我認為,藝術是「激發人類情感的事物」。心靜如止水時,若聆聽某個旋律或閱讀某個小說片段,心中會湧現新的情感,感受自己正活著且具有人性。若只是吃飽、睡好,並不足以成為一個人,而是當心中升起某種情感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自己像個人。從這個觀點來看,資本主義社會裡,藝術即人們付錢讓自己的情感被激發。之所以願意付一百韓元購買線上歌曲,是因為聽那首歌時能夠激發我想要經歷的情感,所以社會裡有音樂市場的存在。二十世紀前半,現代建築巨匠柯比意將住宅定義為「一部供人居住的機器」,強調建築的功能面。
若將建築比喻為一輛自行車,事實上,功能只是兩個輪子的其中之一而已,另一個輪子是激發使用者情感的作用,而那是現代城市的建築所普遍缺乏的部分。人類以功能導向建造出現代城市,打造出車輛可快速移動的道路及大規模集合住宅,卻長期疏於打造能夠喚起及激發人們情感的空間。一首符合季節的歌曲可以使人領悟生命的意義,同樣地,我們也需要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建築。那種建築會像流行音樂一般,在資本主義的市場中受到青睞。當現代城市出現愈來愈多那種建築時,城市將變得更美麗。

天際線

每座城市都擁有天際線,天際線的形貌取決於該國的技術、經濟及社會,也是人類與天空之間展開的一場拔河。城市誕生前,沒有天際線,只有地平線。地平線是天空與大地之間自然形成的交界線,陪伴著當時人類的生活。以前的人是一邊凝視著大自然所形成的地平線,一邊迎接早晨的來臨,現在的人是起床後環顧四周,會看到人類建造的建築與天空之間形成的天際線。城市中一切或高或低的建築會構成一條複雜的天際線。神創造了地平線,人類則創造了天際線。
我現在望向窗外,可以看見附近五層樓高的商業建築及遠方合井站十字路口的住商混合大樓所共同構成的天際線。若在古代城市羅馬,我們會看見圓頂建築的美麗半圓球體聳立於各式住宅之上,並與天空交會而構成天際線。為了舉辦宗教活動等大規模集會,古代歐洲人希望創造出無比廣大的室內空間。以當時的技術而言,能夠實現大型內部空間的辦法即利用圓頂結構。圓頂結構是將圓拱結構水平旋轉一百八十度而得。古代人製作圓頂的方式是先利用木材搭出圓頂的骨架與內部鷹架,再利用石、磚、混凝土建出圓頂,最後除去內部的鷹架,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木材。中世紀晚期,歐洲的木材漸漸不足。當時義大利各個城邦之間競爭激烈,佛羅倫斯共和國希望建造出勝過西恩納共和國的圓頂建築。但由於木材日漸稀缺,人人都希望運用新的技術,盡可能不用木材就蓋出圓頂。後來,天才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想出一種新的結構法,運用少量木材即可建造出圓頂,成功完成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布魯內萊斯基為他的新建築結構法申請了專利,是人類史上最早的專利權。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同樣在文藝復興時代建造出來,其圓頂至今仍是羅馬天際線的一道重要風景。
紐約的天際線
紐約的天際線
首爾的天際線
現代的代表城市紐約,其天際線如何形成?簡言之,紐約的天際線是因為電梯而形成。紐約曼哈頓的地形為一座島,土地面積十分有限。有了這項前提,再結合可以快速建造高樓的鋼骨結構技術及使人輕鬆抵達高樓層的電梯技術,便造就出前所未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群,形成紐約獨有的天際線。不像羅馬或佛羅倫斯的天際線存在著圓頂的曲線美,紐約的天際線乃由一個個豎立的長柱構成,且為目前大部分現代城市的典型天際線樣貌。從這三個城市的案例可知,一座城市的天際線是根據城市形成當時的建築技術、文化及經濟背景等因素所共同成就出的美妙藝術。
首爾的天際線是如何形成的?五百年前,主要是由都城四周的北漢山、冠岳山、南山等小座山構成美麗的天際線。直到今日,這些距離城市不遠的山依然能夠讓首爾市民在城市各處欣賞到山與天空交會而成的自然天際線。但是,無止盡建造中的高樓正不停地蠶食山稜線所構成的風景。倘若能夠在紙上用鉛筆一氣呵成地將城市天際線的特徵都畫出來,該座城市的天際線可以說是成功的。羅馬與紐約皆透過新的技術,發展出史無前例的天際線樣貌。至於首爾,又將打造出什麼樣的獨特天際線?這是當代建築的課題之一。

(前文與圖片摘自《城市如何運作:從人文學看待城市的15種觀點》,惟段落文字經編修,欲閱讀完整內容請參閱書籍。)
《城市如何運作:從人文學看待城市的15種觀點》/作者: 俞炫準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城市有生也有死。從巷弄到公寓,從橋樑到公園,一步步帶領讀懂你我的城市,看見空間裡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人文與科學,解析道路的法則、為何現代都市不如古老城市美麗、從道路設計與建築樣式架構都市裡的權力,以及現代都市的模樣與正在失去的事物。
建築物提供我們剖析國家與時代的切面。建築物不只擁有地標上的意義,還反映出周邊地理與氣候,也隱含當地人的文化DNA,以及人類的生活如何受到居住空間的影響。身為建築師的俞炫準(Yoo HyunJoon)援引例證,透過15章節的發問帶著我們一起重新觀看一座城市,從有形的建築物規範出無形的空間,其間的衍生結構浩繁如星,但答案都在這座城市裡。
更多書籍內容:https://bit.ly/2XTlfM4

【活動預告】 典藏藝術✕文心藝所|選書、聊書、話建築|生活就是建築,建築源於生活​​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城市有生也有死。」​
本次說書活動邀請「建築加 Arch Plus Podcast 」主持人方柏翔與「櫞椛文庫」館長林廷璋對談,從典藏藝術家庭出版建築選書,選書、聊書、話建築!​
【活動資訊】​ 時間|2021 /12 / 18(六)14:30-16:00​ 地點| 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講者|方柏翔(建築加 Arch Plus Podcast 主持人)​    林廷璋(櫞椛文庫 館長)​ 費用|活動免費,依書店入場規則收取$150(可全額折抵當日購書)​名額有限請事先報名 活動詳情&報名| https://forms.gle/wgcn12P3fbbhyJez9 更多活動資訊請見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主辦單位|典藏藝術家庭​ 合辦協力|文心藝所​ 贊助單位|文化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