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出席的告別式」-心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出生的時候許多人圍繞著你笑,離世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圍繞著你哭?」
⠀⠀
⠀⠀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STILL LIFE)是由烏貝托‧帕索里尼(Uberto Pasolini Dall'Onda)導演在2013年的作品,由艾迪‧馬森(Eddie Marsan)主演。
⠀⠀
⠀⠀
約翰‧梅(John May)是一名區公所的公務員,他的工作內容是負責調查孤獨死者的身分、背景,以及通知家屬友人,詢問是否願意前來參加喪禮。
⠀⠀
⠀⠀
只是幾乎每個去世的死者在生前的羈絆大多已脫鉤、離散,亦或是留下傷痕而不願再與死者有任何牽連。於是,這些喪禮都是由約翰一手包辦:選定出殯日期、挑選棺木和下葬位置、確定宗教信仰、撰寫訃聞、挑選送葬音樂,再由他一人出席死者的喪禮,陪死者走完這最後人生階段。
⠀⠀
⠀⠀
約翰工作認真、細心,不放棄任何可以釐清死者身分、聯絡家屬的機會與線索。只是,這樣的工作態度在主管眼裡顯得可笑以及沒有效率;他也不懂為何要為默默無名、毫無關聯的死者,花費心思、挑選比較貴的土葬而非火葬。
⠀⠀
⠀⠀
主管:「葬禮只是為了生者,而非死者。既然沒人要來,幹嘛搞得這麼麻煩?對吧?」
約翰:「我恐怕從來沒這麼想過,先生。」
⠀⠀
⠀⠀
某日,主管請約翰到辦公室,跟他說明地方財政困難,他被解雇了,他的職位被合併,將由另一個更有效率的職員兼任和取代。
⠀⠀
⠀⠀
而已經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努力22年的約翰,手上剛好剩下一個個案,是跟他住同一棟社會國宅卻素昧平生的比利‧史托克(Bill Stokers)。
⠀⠀
⠀⠀
⠀⠀
⠀⠀
⠀⠀
⠀⠀
這部電影在探討生死議題時,其實讓我感觸更深的是對於冗員以及老者的看法。
⠀⠀
⠀⠀
我們總是用自身的狀態去解讀當下的世界應該要有怎樣的節奏。年輕的時候,總會對行動不便者可能會耽誤到行程、時間,而心裡感到不悅;在公務部門,對於職員的辦事效率感到驚奇與程度不一的憤怒。會覺得,真沒效率。
⠀⠀
⠀⠀
曾幾何時,我逐漸開始有了一點點耐心和同理心,既然可能會耽誤時間,那早一點出發就好;那個彷彿被凍結一般的等待號碼依然久久不動,心想:沒下一個行程要走,不急。因為開始明白那個讓我感到舒適的效率,總有一天會加速超車離我而去。
⠀⠀
⠀⠀
人類的大腦還有無限的開發可能,但我們的四肢活動跟反射反應能力過了青春期只會逐步老去。除非以後進化成半人半機械的型態,不然,絕大多數的人只會被科技帶來的速度給輾壓過去。因為,人只會變老,但科技卻是越來越新。
⠀⠀
⠀⠀
所以,如果僅用效率的尺來衡量一切事物,也許,最終受害的將是我們自己。試著在這不斷加速的環境刻意放緩腳步、試著在心裡輕聲說出「慢慢來、不急」,為自己的世界添加一些些的包容與人性。
⠀⠀
⠀⠀
影片後半段約翰為了最後一個個案四處奔波,逐步了解他是誰、他有過怎樣的際遇,在哪裡生活過,並且誠摯邀請那些認識個案的人參加喪禮。但就像之前的無數案例一樣,大家有著各自的傷痛,在當下都表達了沒有意願參加。他也只好返回辦公室並在檔案寫上「CASE CLOSED」的字樣。這時,一通電話打來,事情似乎開始有了轉機…
⠀⠀
⠀⠀
可能有人看到這已經猜想到結局了,但有興趣的朋友建議一定要看到最最最後,那個結局比你想到的更熱淚盈眶。
⠀⠀
⠀⠀
⠀⠀
⠀⠀
⠀⠀
⠀⠀
此文紀念已經離去的家人、學長、同學和朋友。在生前我們共同創造了各種回憶,而這些點點滴滴都在我心裡,沒有被忘記。
    avatar-img
    3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2009年,日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熱映,這才讓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這群直對死亡的外線工作者,其實這行業包含的面向很廣,禮儀師、入殮師、法師、國樂手、化妝師、孝女白琴、雕刻師等,而近日熱度逼人的陸劇「春色寄情人」中男主的職業~遺體整容師,也在他們同一行列中。 或許是劇中場景位於小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生老病死是我們人一生中 不可避免的事情 還在校園時 或是我們在跟朋友聊天時 可能會說起各自死亡後的處理事宜 該怎樣處理等 奧斯卡能夠感知即將去世的人們 並且迅速去依偎在他們身邊撫慰他們的心 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很令人動容的事情 在我們生活當中 有許多令人感到溫暖的人事物 今天我看到了這則貼文 它所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深刻感受到當人離開時,就沒有感情了,只剩下利益糾葛。 大哥說因為家中還有長輩,所以牌位不能放回家,並一直推銷他手上南投山區的納骨塔,還有在第一天,我在警局忙著處理事情時,大哥同時在我家物色東西,想要認領拿走,連公司配給我的筆電都要A走,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太「務實」了! 連與葬儀社討論
    Thumbnail
    待在前部門最後一天,正當我還在收拾雜物,將座位清空時。同仁接到電話,服務對象死了。 突然死了,只是感冒。 而她生前一段時間遭遇丈夫過世,幾名繼女因為財產問題曾對她暴力相向。 社工無法接受如此噩耗。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2009年,日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熱映,這才讓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這群直對死亡的外線工作者,其實這行業包含的面向很廣,禮儀師、入殮師、法師、國樂手、化妝師、孝女白琴、雕刻師等,而近日熱度逼人的陸劇「春色寄情人」中男主的職業~遺體整容師,也在他們同一行列中。 或許是劇中場景位於小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生老病死是我們人一生中 不可避免的事情 還在校園時 或是我們在跟朋友聊天時 可能會說起各自死亡後的處理事宜 該怎樣處理等 奧斯卡能夠感知即將去世的人們 並且迅速去依偎在他們身邊撫慰他們的心 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很令人動容的事情 在我們生活當中 有許多令人感到溫暖的人事物 今天我看到了這則貼文 它所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深刻感受到當人離開時,就沒有感情了,只剩下利益糾葛。 大哥說因為家中還有長輩,所以牌位不能放回家,並一直推銷他手上南投山區的納骨塔,還有在第一天,我在警局忙著處理事情時,大哥同時在我家物色東西,想要認領拿走,連公司配給我的筆電都要A走,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太「務實」了! 連與葬儀社討論
    Thumbnail
    待在前部門最後一天,正當我還在收拾雜物,將座位清空時。同仁接到電話,服務對象死了。 突然死了,只是感冒。 而她生前一段時間遭遇丈夫過世,幾名繼女因為財產問題曾對她暴力相向。 社工無法接受如此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