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成為更好的人

    這完全不只是雲端晨光媽媽的繪本時間。
    這也大概是這些年來,繪本與我的關係,整合的最不可思議的實驗。誠如一直以來,我在繪本工作坊所強調的理念:繪本只是媒介,關鍵在於展開繪本的同時,讀者共同參與了「建立關係」的過程。這個關係可以是讀者與繪本,更(必要)是讀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打開一本繪本之際,就是進入一個動態的過程。 閱讀,從來不是靜態的。
    孩子們也不會只是被動的接受故事而已。在每次讀完繪本後,我所指派的「任務」,總會朝向「如何能夠刺激孩子們向內思考」;而不是台南市政府大力推動的布可星球中,各類因為太過填鴨的問題而顯得荒謬可笑的「閱讀測驗」。
    一
    之所以要如此做,有一部份是感知到:若沒有足夠的向內「認識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與目標,將會相當的迷惘與混亂——而生命已經夠混亂了。故事(不限繪本)如果可以變成通往內心的道路,幫助人找到內在的秩序,至少可以在混亂中,有些幫助。 這些「向內思考」的提問,除了要讓孩子們將故事扣回到自己的生命之外,也意外的透露出孩子們的家庭狀況與內心風景。也讓N可以更了解孩子們的生活狀況。
    我每次都在孩子們的回答裡,笑笑哭哭。人家認真回答,沒有回信就說不過去(但前二週我真的忙到快往生⋯⋯)。我是老派的人,擺脫不掉手寫所帶來的鄭重感(還記得少女時期每年都會手寫一張卡片給後來變成我室友的網友呢⋯⋯)。而且腦中一直浮現小時候讀過的《長腿叔叔》,覺得若有人寫小卡給孩子(作為回應),一定是很少有的經驗!(順便置入性行銷各種臺文館的小東西)。
    同時在進行的,也是每週的晨光繪本時間結束後,N總會很細心的告訴我,孩子們對二題任務的反應與理解度。她的即時資訊相當重要,能讓我調整選書與任務題的難易度。也透過N的資訊,讓我約略知析每個孩子們的學習能力。 這個時候,過去從短暫的共學時期的經驗,與主日學的經驗,閱讀的累積,加上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一個「觀察者」的性格,全都整合起來,思考孩子們的身心狀況。
    邊和N討論孩子狀況,邊把我讀過的資訊也與她分享。這樣的支持系統(?)對身處資源較少的教師,或許相當必要,才不會有孤軍奮戰的感覺。有好的伴一起,是走得遠的祕訣之一。(N就是我的好伴:) 而也就是從N與我的每週來回分享,討論孩子們的回應狀況、平常的課堂學習狀況、家庭環境,我真切的感受到:當我面對一個年幼的孩子時,我不僅是面對他,而是要面對他自出生至今所成長的環境與成員,在他身上留下的影響。
    謝謝室友願意實現我無理的要求 XD 我說我想去看看小朋友們,於是某一天的下午,蛋家四口就從台南一路衝下去 在實際的互動中,我有更多機會觀察孩子們。我真的超佩服N,這些孩子⋯⋯根本是大班生們的各種暴衝
    雲端晨光媽媽的繪本時間,不是一個為了打發掉時間而生出來的活動;也不是為了要施捨誰而展開的同情計畫,更不是天真的以為孩子是天使。繪本只是媒介(也並沒有要他們背下繪本金句這種東西),我們是帶著更多想法參與在這其中。這個想法是:我們看見了孩子們的狀況,也知道他們所面對的混亂,那麼可不可以,一起來讓孩子走出混亂,讓我們都成為更好的人。孩子也不能只是被動的接受,我和N說,我們一起想想怎麼帶出能動性(要說學習動機也好)。
    但這個想法也可能會隨情況而改變,如果通過不了檢驗。「如果這個想法沒有通過檢驗,我們也可以隨時捨棄⋯⋯我們可以讓想法代替自己死亡,於是其中最重要的部份,也就是創造想法的我們,就能繼續前進,不因犯錯而受阻。我們內在有個部分能不斷跨過那些死亡,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信任那個部份」《生存的十二條法則》,Rule #7,頁 197。
    是Peterson的書,讓我思考/正視人性的惡(兒童亦然)。在這些年來,我也終於意識到(或者誠心誠意接受),要改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一邊思考,有些概念,如何能應用在目前孩子的狀況(我自己亦然)。
    改變永遠是可能的,但最大條的蛇,就在我們自己心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