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的文字帶來片刻的專注與寧靜,就如同吸收珍貴的養分一樣--慢慢地說、慢慢地想、慢慢地去釐清。」--黃淑貞(小兔子書坊)
在今年初,和平會桃園會館在進行發放生活扶助金的活動當天,也邀請到小兔子書坊的黃淑貞老師,為家長安排【幸福時光_以繪本和孩子真實對話】講座。講座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大主題,一為談親密關係的可貴,並談及兒童發展每個階段的課題、現代青少年的煩惱;另外則是帶家長討論何為閱讀、如何共讀,再介紹不同繪本,帶領家長認識如何利用閱讀讓親子關係更接近。
講座開始,先請家長思考「閱讀是什麼?」、「親密關係如何在家庭裡發生?」,後續再由這兩個問題去延伸這次講座的主軸。在第一時間,談到閱讀最先讓家長聯想到的,不外乎是學校知識的傳授,然而淑貞老師想強調的不是在學校的學習,而是從小在家裡開始閱讀,加強家庭的功能,但不該是丟給孩子一本書就完成任務,因為「親子共讀」是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依據兒童發展階段不同的需求,0-7歲是「意志」的養成,可以讓孩子的生活節奏固定、建立身體記憶,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淑貞老師建議每天都可以進行親子共讀。7-14歲的孩子的另一個重要課題是「情感」,包括對環境、他人、團體與自己,可以從外在與他人看見自己,透過閱讀可以刺激大腦發展。14-21歲階段則是面臨「思考」,思考「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有什麼能力?」,這時可以透過閱讀理解與討論、對談,去確認價值觀。
孩子在成長過程,包括運動、遊戲與閱讀都是讓大腦成長的重要途徑。而淑貞老師在這堂講座以「建立親密關係」為前提,特別解釋「閱讀」不侷限於「書本」,它可以是任何可以聯繫親子、了解彼此的互動話題。首先,親密關係的建立,父母要先找到自己也喜歡的東西,然後以孩子為核心找到共同的點,透過媒介形成不同的線,編織一張全面的細膩的網絡撐住孩子。它可以是家族故事,可以是信仰、節氣民俗,或是家長的戀愛故事,從中找到和孩子的關聯性是什麼,讓孩子感受到依附感。
在此特別提到,家長也需要學習如何跟孩子說話,如果都是命令式語句就達不到互動的效果。例如共讀繪本時最常問的問題會是「你看到了什麼?」,這就是去創造一個可以互動的空間,親子可以一起去看、一起研究,在互動過程就會有溝通的契機,因為沒有預設立場,無關對或錯。
小兔子書坊曾經針對進入青春期的國中生,做過「解憂閱樂小書店」活動,這個活動讓孩子寫出自己的煩惱,其中發現有不少比例的孩子有憂鬱傾向,常見的問題包括校園霸凌、家庭依附感低落、重要親人離開、情竇初開等,老師隨機列出曾經看過的國中生煩惱:
「我覺得自己總是很寂寞,因為家裡的人都讓我自己覺得沒有人要理我,不和我說話,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只感覺很失落。」
「我覺得最悲傷最難過的事,就是家中的家人去世了,一時的我只覺得我是不是沒有做好什麼,我一直在怪自己。一天一天的悲傷,我人生最愛的人就這樣不見了。」
「我沒有完整幸福的家庭,單親,只有爸爸,有些生理的事都不知道怎麼辦。」
「家人反對我交往,把手機摔壞。」
「在學校我假裝我很開心,其實我很想要自殺。」
淑貞老師強調,家長記得同理陪伴,而且不要怕麻煩、多和孩子聊天,每天十分鐘讓彼此有共同的對話、共同的情感,也可以釐清價值觀。如果不知道怎麼聊天,就可以透過書本。
在閱讀過程,孩子可以練習與抒發,無論是閱讀虛構故事或是真實故事,都可以學習情感應對。知識固然重要,但不要小看文學故事,淑貞老師推崇文學作品,例如兒少小說可以讓孩子有情緒出口,閱讀小說可以讓孩子產生微妙的連結,覺得自己被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變化大,一方面身體已成熟,但內在心理還不成熟,整個青春期需要給予孩子時間去適應及衝撞,包括跟家庭、跟老師、跟社會的衝撞。這時期孩子的內心情感會不停左右擺盪、會想找尋群體共識,有可能太依賴外在的評價、害怕被排擠、跟不上同儕最新訊息,因此在現代也容易越來越離不開3C產品。這時候家長如果想和青少年溝通,要讓本身的立場先退讓,理解孩子需要時間去度過這段時期,理解每個時代的孩子因為背景不同,會有不同的問題。家長不妨也可以回想過去的自己曾有哪些困惑、不安與期待,回想在青少年時期會遇到的內在與外在衝突。家長需要做的事是讓孩子感到安定,與家庭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如同閱讀可以帶給孩子的感受:
「緩慢的文字帶來片刻的專注與寧靜,就如同吸收珍貴的養分一樣--慢慢地說、慢慢地想、慢慢地去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