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再次進入他的世界,稍作停留──李宗盛「有歌之年」@台北小巨蛋(2021/12/17)

2014年的「還是做個大叔好!」,李宗盛坐在閣樓小房間的佈景中,說著當年如何躲避紛擾,在異地的旅店寫下〈寂寞的戀人啊〉,隨著音樂奏下,近乎魔幻的時刻就這樣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
時隔七年,重新在小巨蛋看李宗盛,轉眼我也從懂得都是別人的道理的十七,長到往前看、往後看的有點吃力的二十三,或許是七年前的記憶太過深刻,這一次坐在台下少了興奮感,不時抽離想著自己是如何愛上這一切,長成今天的模樣。
有歌之年的舞台設計
有歌之年的舞台設計
最早認識李宗盛這個名字,是從「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的實況錄影開始,記得高中的自己窩在電腦螢幕前,被他的創作與演繹收服,莫名感動不已,就此我的生命裡有了不只一首的李宗盛,伴我度過青澀、苦悶的愛戀,徬徨、焦慮的升學時光,道盡一個青少年心中不欲人知的事。
1998年纔出生的我,錯過了華語流行音樂的黃金歲月,但因爲有李宗盛帶著他的創作回到台前,讓我能夠以此為出發點,追索從八零到九零年代的樂壇風貌,從他合作的歌手到同輩唱片人,一個又一個重要的名字,連接一張又一張經典專輯,建構我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基本認識。
聆聽李宗盛的作品,除了體會從小我出發的情感力量,分解爐火純青的詞曲咬合功夫,還能學到從製作、A&R等層面理解流行音樂的訣竅;李宗盛總能精準捕捉歌者的生命樣態,同時觀察社會變動與市場需求,結合兩者以賦予藝人一個明確的角色,成為無比合身的包裝,歌曲裡頭藏著無數的製作心法。自張艾嘉、陳淑樺、林憶蓮乃至莫文蔚,所謂「都會女性代言人」的形象大抵是如此誕生的,直到今日,華語樂壇可能都還沒能完全擺脫類似的設定。這樣的脈絡延伸到後來聽見林憶蓮的《蓋亞》《0》時,飛躍狂飆的音樂性讓我忍不住反思,當年李宗盛在音樂上為她套上的外衣,是否也變相侷限了她的發展呢?
男人久不見「蓮」花/開始覺得牡丹美 女人芳心要給誰/沒所謂 一首為林憶蓮量身打造的歌曲,即能看出李宗盛在製作、創作上的心思與功力
「有歌之年」的主軸是依照編年進行,帶觀眾重新認識李宗盛的創作歷程,以1986年發行的《生命中的精靈》開場,過渡到〈飛〉〈七點鐘〉〈最愛〉三首分別由三毛鍾曉陽作詞的歌曲,彰顯李宗盛初入滾石即展露的作曲才華。
接著切入演唱會的主題,李宗盛稱作「年年有Hit Song」的段落,十首歌曲一路從1989唱到2000年前後,小巨蛋裡大合唱連綿不斷,經典的力量不言自明。大師一邊唱一邊解說創作動機,也談及不同歌手如何影響他的文字氣味。
當天的樂手大多延續縱貫線時期的陣容,中場李劍青站往台前的演出著實令人驚喜,再度呼籲當天趕著去洗手間的大哥大姐們,錯過李劍青真的可惜啊!
2000年過後,李宗盛移居北京、創立手工吉他品牌,漸漸淡出樂壇,但並未完全停止音樂活動,陸續與李劍青合作,扶植岑寧兒、白安等一眾年輕創作人,而對於自己的創作標準則愈來愈高,文字風格也走入新的階段。2010年在縱貫線演出現場首唱的〈給自己的歌〉反思極其私密的情感生活;2013年與歲月掙扎齟齬的〈山丘〉一發行即成經典;2018年獻給父親的〈新寫的舊歌〉真摯卻絲毫不煽情。步入花甲的李宗盛,在八年間不慍不火地交出動人的三部曲,既是人生下半場的代表作,也成為演出後半演出的高潮片段。
歲月總是匆匆地催人老,這回見到李宗盛,已不如印象中能量飽滿,許多歌唱與木吉他演奏的橋段都做了簡化,儘管看得出有些費力,但將近三小時的演出、整整27首歌,仍舊誠意十足。
情懷不論深淺厚薄在演出現場共同疊加複寫,再次顯示李宗盛作為一名創作人與歌者跨世代的影響力,有歌之年仍在延續者,期待下一次見面,能再聽他詮釋那些唱不盡的經典,又或者等到下一首直擊心坎新歌。
(演出歌單請見留言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