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頒獎給馬奎斯榮譽騎士勳章時說:「你屬於我所熱愛的那個世界。」密特朗特說的那個世界,大概是精神上的境界。
台灣有廣告界才子之稱的孫大偉曾經表示,他已經找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以當作埋骨之外,當平常工作壓力很大很疲累的時候,只要想到死後可以埋到那個地方,就又可以振奮起來。這個地方,大概算是實際的場域。
我想,不管是精神世界還是實體空間,兩者應該有互為表裏相互影響之處。對於我來說,我喜歡波赫士所說的:「想像天堂是圖書館的形狀。」不過,我更貪心一些,我的天堂是許多好朋友都住在附近,而且有迷人的自然景致,家裏就是圖書館,當然,還有音樂,同時距離戲院與劇場也不遠。
我現在的住家進門口玄關是一大幅圖片(類似餐廳介紹今日特餐的燈箱),拍攝的是住家旁邊的山景與溪水,圖旁邊題著:「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峯」,這兩句話點出了「書、朋友、大自然」這三個元素,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重心。開門迎佳客,出門遊山水,閉門讀好書,乃人生三大樂事,常常會滿溢幸福感:「好山水、好遊伴、好情懷,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經常會套用一句咖啡痴的名言來形容自己的行蹤:「我不是在家裏,就是在書店(荒野),不然,就是在前往書店(荒野)的途中。」
住在都市的人實在很可憐,沒辦法感受到自然四季的變化,往往必須透過電視來告訴你:「大閘蟹的蟹黃大餐上桌了!」所以才知道秋天到了!或者靠百貨公司換季大拍賣或春裝上市的廣告來報訊,甚至對於很多朋友來說,也許從每天一早起床,到地下室開車,然後停車在辦公大樓的地下停車場,一天24小時幾乎都處在空調的人造環境裏,對溫度、氣候的變化幾乎無法感覺出來。
記得有一個現代「童話」:
曾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哲學家桑塔耶納,有一天上課時,見夕陽斜照入課堂內,突有所感,一手扔掉粉筆說:「我與陽光有約!」隨即步出教室,從此放棄人人稱羡的教職,悠遊於世。
可是,大部分的人,只能喟然歎道:「我與客戶有約!」然後就是守著小小的辦公室,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夢想,是否在現實中逐漸消逝?我們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對生命的感動?
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我們對每天的生活可能會輕忽掉,但是當我們驚覺到每天的生活累積起來,事實上就是我們的生命時,會不會再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是怎麼安排每一天的生活?
當然,我們不停地忙碌,也許都是為了希望多賺點錢,讓生活過得更好。可是大多時候,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想到,如果我們少做一點事,少賺一點錢,可能反而會活得更好,過得更快樂。
有人說,構成快樂有三個因素:有所作為,有所愛戀,有所期待。
在達到這些快樂的過程中,是否有許多相知相惜的朋友相伴,我認為是很重要的條件。但是很吊詭的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愈是頻繁,反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愈是大,往往朋友之間不是充滿了應酬式的寒喧,就是摻雜了許多利害機心的應對。
我總覺得朋友交往應該是一輩子的,是可以一起瘋狂、一起做事,是生活上的朋友。
總覺得,擁有許多好朋友,是我們所能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在這個天堂中,有許多交相認識幾十年的朋友,當塵世間所有的追求與努力都過去之後,彼此可以滿面皺紋,怡然相對,喝一壺粗茶,品一杯好酒,談一些閒話,享受經過沈澱的人生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