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面對職涯規劃與人我情份,該怎麼選擇?

雖然現在職場生活就是生活,已經沒有什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了,但我們心底清楚:空間再小、再沒辦法平衡,工作與私人的界線還是存在。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煩惱這樣的、那樣的事,就是搞混了兩件事之間的界線差異。

嗨,我是拜倫。
最近一個老朋友找我聊天,我們曾經是同事,現在在不同單位工作。
閒聊彼此近況,大家對職場的生活幹幾句,講到生涯規劃,他說他不知道要不要照著自己的規劃離開現在的單位到新的單位工作,因為現在的單位同事間感情都很好,大家也常常出來吃飯,他覺得離開好像拋棄大家一樣,也捨不得就這樣結束這段情誼,但如果照著他自己的規劃走,不論是離家的距離、生活圈和工作內容等等條件,他都會比較開心。
我的意見是讓他照著自己的規劃走。

同事的朋友情誼

一般來說,職場的同事情誼、辦公室氣氛等狀況非常關鍵的影響我們能不能愉悅的待在這個環境裡,可以說如果在職場上碰到能互相依靠的人、臭味相投的戰友,很多困難的任務、巨大的壓力都能夠撐下來,就算主管有病、老闆雞排、客戶原始人,你也願意繼續待在這個地方忍受這些跟屎一樣的狀況。
所以到一個地方工作,決定人會不會繼續待下去的關鍵之一,就是單位氣氛以及人際互動是不是健康。除非你的工作不需要跟其他人合作、接觸,完全可以單兵作戰,而且你可以忍受長期獨自工作,你才可以排除這個因素。
所以同事情誼很重要,它會影響你是否會留在這個工作環境,也影響你是否會離開。
我們除了討厭工作環境同時選擇離開、喜歡工作環境同時選擇留下之外,還有討厭工作環境但選擇留下,跟喜歡工作環境但選擇離開共四種狀況,端看有沒有這樣做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堅固,我們就會陷入猶豫。

情誼的重量

我的老朋友雖然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有計劃好的下一步,但這些日子以來和其他同事建立的感情真的不錯,他還常常私下把大家約出來聚餐,真的不容易,也正因為在職場上能還讓大家這麼賞臉,所以他覺得有點難以割捨,在現在的單位工作,他覺得他交到很多朋友,而不只是同事。
但這裡我的想法就稍微有點不一樣了。
大家都是職場人,生命中很多過客來來去去、同事頻頻更換也真的不是什麼新鮮事,沒有人可以永遠陪在誰身旁,畢竟人生是自己的,要去哪裡、要做什麼都必須為自己做考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和彼此相遇是緣分,合則來、不合則去,人生的基調是建立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與別人的情誼上
人與人的感情得來不易,我們珍惜、看重,但不執著。
世俗一點講,這些人真的有好到值得你不離不棄、放棄自己的人生規劃嗎?如果你發現別人沒有跟你一樣因為你而作出犧牲、對於情誼的解釋跟你不同的時候,你能夠淡然一笑就算了嗎?
我覺得既然是朋友,那麼他們並不會因為你的離開而討厭你、認為你不夠意思,相反的,他們會因為你做出自己的選擇而高興,同時也不會因為你們分隔兩地比方說一個在高雄一個在台北就不再是朋友,你打電話給對方他一樣會接,他去找你玩你一樣很歡迎他,就算時間過去,心裡當對方是朋友,就不會因為距離而變成敵人,你們可能生疏,但門不會關起來
有聽過他鄉遇故知嗎?在他鄉好幾年突然遇上故知,就算中間沒聯絡,是不是一樣能把酒言歡?

職場的人際關係

我們可能都看過這種事:當主管、上級大發雷霆,對某個同事的作為感到相當不滿時,沒有人說話
撇除這個同事跟大家關係不好、錯真的在他的情況,就算今天好像大家都是好朋友、或根本沒有這個同事的事、大家知道上級錯怪,我們也可以看到沒有人幫同事說話的情況。
難道這些所謂好同事都是無情無義、虛情假意的人嗎?
倒也不見得,職場就是職場,同事之間關係好,頂多只能肯定這裡人際關係和諧、單位氣氛良好,但不能因為關係好就要求別人有幫忙擋子彈的義務
在職場,人人自危、明哲保身是正常的,雖然很不願意這樣說,但工作場合的確要先保護自己才能談幫助別人,假設自知頂受不住被貼標籤之後的壓力,並且想要安靜地在同一個單位做下去,那麼單位體制越大、組織越成熟,可能越沒辦法接受出頭鳥的存在,所以衝突出現時,在這樣的風氣下,最好的選擇也許就是保持沈默,雖然這對公司不是好事,但各位職場人都知道不論上下左右,每個人都會優先也必須為自己考慮。
說穿了,職場的人際關係就是相遇的正常發展而已,基本上大家還是為了生存各自努力。
假設今天發生事情,你就是被風暴攻擊的中心,如果事後有同事願意陪你散散心、聊聊天,那也很好了,不要怪他沒有為你出頭,這是職場,每個人都在忍受各式各樣的爛事,日子久了也深知泥菩薩過江的道理,所以才說進職場沒人可以依靠,你首先要能夠自己站穩腳步,才不會成為累贅而沒人願意和你做朋友。
同樣的,一個工作沒問題、人際關係也圓融的人,在考慮職涯選擇的時候,更不必擔心所謂的情誼會因此消失,如果其中有人因為你的離開而對你憤恨不已,一來他可能對你相當依賴,二來你們的關係可能不健康,你的離開對他來說其實是好事

只有你能為自己負責,陪自己到最後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類似的去或留抉擇?雖然現在職場生活就是生活,已經沒有什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了,但我們心底清楚:空間再小、再沒辦法平衡,工作與私人的界線還是存在。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煩惱這樣的、那樣的事,就是搞混了兩件事之間的界線差異。
所以我們錯把應該就事論事的場合(比如職場),和獨立個體的感受(比方說以兄弟姐妹的角色去看待同事)給混在一起,然後不小心放棄了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的計畫,選擇了別人的意見與感受。而他人感受在我看過的故事裡,並不具備這樣的重量,足以讓你放棄自己的重要選擇
他人的意見有參考價值,既然是參考,就是可以加入考慮的意見,不過我們最終決定要做什麼、要去哪裡、要怎麼想,承擔後果與責任的人還是我們自己,要過日子的也是我們自己,所以成熟的人有空間包容考慮周圍的訊息,消化後理性地告訴身旁的人:「謝謝你們的意見,我決定這樣做。」然後一肩挑起選擇的責任與代價,繼續前進。
回到一開始老朋友的問題,這就是我的看法。
既然已經有自己的職涯規劃,也見過那些明哲保身的選擇,甚至自己受過氣,那其實在他心裡已經很明暸前述的邏輯了,只是欠一個提醒,所以他也做好了決定。

寫在最後

是朋友的就算分兩頭各自過,再會還是朋友,但生活只有自己會陪著自己走到最後,人如果對於心中那條界線多點認識,在往後陷入抉擇的時候,就能更清楚什麼對自己來說更有重量、更值得做。這不是自私,是負起責任,不要留下「要不是因為你」這樣的藉口,因為在我們有限的人生能做的選擇裡,最終做決定的人,你的是你,我的是我

✩我是拜倫,謝謝你讀到這裡!你/妳有在這篇文章產生什麼想法嗎?拜倫期待你/妳的回應與支持,如果拜倫的文章有幫助,請不吝給予拍手留言鼓勵,讓拜倫看到漣漪,更有動力堅持做下去:)
✩用讀的《拜倫思維筆記》在《Matters》《Medium》《Vocus
✩轉發請註明來自《拜倫思考筆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拜倫思維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