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一年感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家上斑之 - 我的工作環境
自從疫情開始,過去一年有不少時間在家工作,以下是明顯可見的幾點現象:
  1. 不再通勤: 剛開始會因為減少通勤,少了各種交通費停車費感到開心,似乎為自己省了不少費用。但其實上班也需要有儀式感,換衣服、搭車、排隊搭電梯上樓等,每一步都是告訴自己即將上班了,反之亦然。在家上班後,下班的儀式感少了,變成收到訊息都及時回應,反而增加了內心的壓力。
  2. 工作的效率: 一個家庭中,在家工作、在家上學的可能不少,這也會造成家庭成員的碰撞,進行Conference call 可能互相打擾、上班空間可能互相影響、認為對方比你還閒而拼命使喚...。就算這些都OK,過往的 Face to Face 交談沒了,甚至大多都不太想開啟Camera,因為根本不適合撥放畫面。以上這些都會造成溝通效率低落,彼此互動不容易透過白板直接溝通,我自己觀察,工作的效率有些下降,但若能及時各種IM Call ,則能減少溝通困難造成的效率減少。
  3. 來自工作的壓力: 以往在office,大家都能彼此看的到人;現在橫跨多國的虛擬團隊,要運作和整合真的不容易,甚至能夠很理所當然地拒絕開會。要確保產出以及能見度,也比實體的辦公室困難。只能靠不斷的訊息和email 往來,整天cc 。至有時突發的會議,沒看到 Notifiacaiton 進而錯過,真的是嚇出冷汗。
  4. 身體的改變: 很多人在家工作都變胖了,因為少了走動、少了穿過層層走道去廁所、少了中午吃飯外出放風。 長時間坐在位子上,脂肪增加是必然的 ; 與之對抗, 需要的是紀律的運動和訓練。這也是一般人很欠缺的
  5. 自律和紀律: 在家能讓你分心的事情太多了,例如: 煮飯、倒垃圾、收包裹、收外賣、貓咪來襲、手癢看電視...。要長時間集中精神在工作上,同時間面對外在誘因,需要給自己重新塑造熱愛上班的信念,面對你的工作目標,並且一一完成後彙報給主管。然後得到一個好棒棒
  6. 想像的太美好: 疫情大肆爆發期間,我幻想開放用餐後,我就可以到處上班。隨處都是我的辦公室。但我太天真, 就算有 Coffee Shop 清單,知道哪裡有充電和網路,這依然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工作上,低強度的時候有可能用手機回應和工作 ; 高強度時,會用到兩三個螢幕剛好而已,畢竟要主持會議、觀看聽眾狀態、還得隨時切換資料。忙起來的時候,常常到下午4點才吃午餐,中間實在沒有時間。會議結束、整理資料送出後,才能鬆一口氣。
結論: 我之後還是會在家工作,畢竟這是我目前的最佳選擇,也許哪天重回辦公室,體驗辦公室氣氛以及各種活動,但那些好像又不太適合我這個老人,哈哈哈。
avatar-img
1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保羅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雙方的溝通往往只有70%的效率    有效的溝通就像是在掏金 思考是一種藝術
鐵支人力銀行的”找工作就是快” 差點把我給嚇壞!
幾個月薪的區分: 20~50K (Lv-1) , 65K ~ 80K (Lv-2) , 100K~140K (Lv-3), 150K 以上 (Lv-4) ; 畢業新鮮人起薪通常在 Lv1的區間內,如果你的起薪已經談到Lv2,那你真的是太厲害囉
寫履歷像是做西裝一樣,量身訂做。好好思考你想呈現給面試官什麼? 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 台灣男女初婚年齡約 30 ~ 35 (平均數、中位數差異不大),而購買房子的主要年齡分布也是 30 ~ 40 左右,顯示結婚後會想要有個家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這裡的車子指的是交通工具,不討論貴鬆鬆的藝術品,你明白我的意思?!
雙方的溝通往往只有70%的效率    有效的溝通就像是在掏金 思考是一種藝術
鐵支人力銀行的”找工作就是快” 差點把我給嚇壞!
幾個月薪的區分: 20~50K (Lv-1) , 65K ~ 80K (Lv-2) , 100K~140K (Lv-3), 150K 以上 (Lv-4) ; 畢業新鮮人起薪通常在 Lv1的區間內,如果你的起薪已經談到Lv2,那你真的是太厲害囉
寫履歷像是做西裝一樣,量身訂做。好好思考你想呈現給面試官什麼? 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 台灣男女初婚年齡約 30 ~ 35 (平均數、中位數差異不大),而購買房子的主要年齡分布也是 30 ~ 40 左右,顯示結婚後會想要有個家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這裡的車子指的是交通工具,不討論貴鬆鬆的藝術品,你明白我的意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居家工作兩年多,治好了我多年職場老毛病。不再有職場倦怠,也不會覺得人生只為了工作而活。但其實多數時間,還是同樣的工作,一樣被會議綁架,一樣得被信件追著跑。甚至有說不完的網路電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作者選擇兼職在家工作的過程和其影響。文章回顧了全職與兼職的選擇,強調了居家工作的彈性和自由度,以及在時間管理上面臨的挑戰。儘管開始的生活節奏有所調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發現自己又不斷填滿了時間,這帶來了新的挑戰。
Thumbnail
結束了一段全遠端上班的工作時光,八月正式回鍋上班族,而其實居家上班已經是現代職場的常態,但在家工作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高效率與專注是許多人剛開始居家上班時的挑戰!
經歷過疫情居家辦公兩年,我發現無法再適應每天8小時坐在辦公椅上的生活,沒事也要裝忙,我提了辭職,沒有騎驢找馬,就是想好好的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把去年獎金花完,之後再找工作。 離職流程比我想像中的複雜,人資躲著不見面,我一直拿不到傳簽表單,終於跟副總面談後,才放行,我那時候都覺得是「業障現前」,不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這幾年因為疫情緣故,讓我更堅信WFH(Work From Home)是未來工作職業趨勢。最近還有流行一個新名詞「數位遊牧」。 在家工作的好處,不外乎就是時間彈性,環境自在,光是想到不用趕上班打卡這件鳥事就是一個爽字形容! 想到以前那段趕打卡的歲月,從一起床開始就是一個競爭形容。趕出門、趕捷運、趕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居家工作兩年多,治好了我多年職場老毛病。不再有職場倦怠,也不會覺得人生只為了工作而活。但其實多數時間,還是同樣的工作,一樣被會議綁架,一樣得被信件追著跑。甚至有說不完的網路電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作者選擇兼職在家工作的過程和其影響。文章回顧了全職與兼職的選擇,強調了居家工作的彈性和自由度,以及在時間管理上面臨的挑戰。儘管開始的生活節奏有所調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發現自己又不斷填滿了時間,這帶來了新的挑戰。
Thumbnail
結束了一段全遠端上班的工作時光,八月正式回鍋上班族,而其實居家上班已經是現代職場的常態,但在家工作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高效率與專注是許多人剛開始居家上班時的挑戰!
經歷過疫情居家辦公兩年,我發現無法再適應每天8小時坐在辦公椅上的生活,沒事也要裝忙,我提了辭職,沒有騎驢找馬,就是想好好的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把去年獎金花完,之後再找工作。 離職流程比我想像中的複雜,人資躲著不見面,我一直拿不到傳簽表單,終於跟副總面談後,才放行,我那時候都覺得是「業障現前」,不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這幾年因為疫情緣故,讓我更堅信WFH(Work From Home)是未來工作職業趨勢。最近還有流行一個新名詞「數位遊牧」。 在家工作的好處,不外乎就是時間彈性,環境自在,光是想到不用趕上班打卡這件鳥事就是一個爽字形容! 想到以前那段趕打卡的歲月,從一起床開始就是一個競爭形容。趕出門、趕捷運、趕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