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2/2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8 總結

前言

當我們講到「無色」與「空」之後,這本書的觀點我覺得講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是「開悟」和「萬物歸一」,覺得這個層次有一點高,每個人的領悟有所不同,所以在這邊就不一一介紹了;
因此,在這一篇,就來為這一本篇做一個總結吧。

1. 苦與幻覺

「苦」從何來?我們都知道「苦」是佛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那麼「苦」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一個說法,是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執著」。如果你不那麼執著,就不會那麼苦。
在這本書中,作者賴特認為「苦」就是不滿足,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這就是本書中作者採用的「天擇」理論。為了傳播基因,我們就要做各種事情,吃飯、生孩子、競爭、獲得聲望等等。但人畢竟是有思想的生物,也許有的人就想看看大自然的風景,享受歲月靜好,對傳播基因沒興趣,那怎麼辦呢?天擇怎麼才能讓我們「樂意」去做上面說的這些事情呢?
天擇給我們心理做了幾個設定:
  1. 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獲得快樂,比如吃飯和談戀愛都能讓人愉悅。
  2. 快樂是短暫的,它不能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如果我們只做一次,就能獲得持續的、長久的快樂,那就沒有動力去做第二次了。所以,天擇希望你重複去做一些事情。
也就是說,自然選擇根本不在乎我們是否快樂,它只是把快樂當作誘餌,來使我們完成基因傳播的目標。從基因傳播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是好事,但對個人來說,這個局面非常可悲。人的一生永遠在追求,偶爾得到了,也只是短暫的快樂。這也是作者提到的「快樂水車」。
人難道不也是這樣嗎?在做某個事情之前,我們覺得做這件事會有多麼快樂,可是真正做了之後,又感覺到很空虛。這就是苦,你永遠都不會真正滿足。所謂快樂,其實是個錯覺。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的各種情緒其實是天擇對我們思想的編碼,讓我們能對外部的環境做出一個「好壞」判斷。如果做這件事對傳播基因有利,你感到快樂,你下次就還會這麼做。如果做這件事對傳播基因有害,你就感到痛苦難受,你下次就不這麼做了。而這些編碼,是可能出錯的。
第一種錯誤是環境變了編碼沒變。
比如我們看到甜的、高脂肪的食物會特別想吃,這個情緒在過去食物匱乏的時代可以讓我們攝入更多的營養,對身體有利。可是現代社會食物非常豐富,再吃那麼高脂高糖的食物只會損害身體。那麼賴特就說,我們對高脂高糖食物的「感情」,可以說是一種「假的」感情。
第二種錯誤叫作「假陽性」。
比如說一個原始人在野外行走,他聽見草叢裡有聲音,你說他應該怎麼反應。這個聲音有 99% 的可能性是風吹的,但是也有 1% 的可能性是草叢中有一隻蛇。原始人會不會忽略小概率事件,繼續往前走呢?當然不會。他的正確反應是管它是什麼東西,先跑為上。
這個對風吹草動害怕的情緒在原始社會很管用,但是在今天就會導致我們的各種焦慮。比如說,原始社會大家都是熟人,你給人的印象非常重要,被人看不起的滋味很難受。但今天我們更多的是面對陌生人,其實大多數人根本不在乎你是什麼人,可是我們仍然特別關注自己給別人的印象。
既然「煩惱」和「苦」都是自然選擇機制給我們的幻覺,那麼應該如何應對,或者擺脫呢?冥想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那麼「冥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

2. 冥想

冥想的形式非常簡單。如果你追求儀式感,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弄個墊子坐在墊子上。具體什麼姿勢似乎沒有太多要求,大概只要不睡著就行。
  1. 第一步就是找一個舒服的地方,坐在墊子上。
  2. 第二步,就是專注於自己的呼吸,別的什麼都不想,一心一意地專注呼吸。
在靜坐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似乎心思很容易飄走,可能想起最近的工作、朋友的對話、自己的感情… 等等,這些思緒的出現,我們稱之進入了「預設模式」。
這些思緒可能是「過去」、也可能是「未來」,但很難「專注在當下」。
或許你會問,如果一直沒有辦法進入專注模式 ( 專注在呼吸 ),這樣的靜坐就算是失敗了嗎?
其實不是的,成功的冥想包含下面兩點:
  1. 專注在呼吸,一旦發現心思飄走,就再拉回來。
  2. 若一直進入「預設模式」,我們嘗試去觀察自己的「思緒」
當我們頻繁注意到自己的心智在遊蕩之後,我們嘗試觀察它 ( 記得,在這邊只用第三者的角度去觀察,而不是去評判它 ),持續這麼做,就能慢慢突破我們的困境。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要平息你的預設模式網絡並不難,只要做一些需要專注的事情就好。難的是,當你並沒有在做什麼特別的事(閉目坐在靜坐室中),卻要你終止預設模式網絡的運作。這就是為何你要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你的心智需要專注在某些事物上,才能擺脫習慣性的遊蕩。
標準的指引是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上面,而是去注意你的心智正在遊蕩,甚至去注意目前遊蕩到何處,接著再回到你的呼吸上。
練好這個專注的功夫,你才能不被各種情感和思想困擾,不受大腦模組的控制,獲得自由。專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練習把握對自己大腦的控制權。
如果你能專注很長的時間,你將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賴特曾經達到過這個狀態,他說在長時間的專注之後,獲得了一種非常深入的平靜,有一種巨大的喜悅感。
冥想功夫從低到高,大概至少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你能夠不受強烈感情的困擾,把「自我」和各種感情剝離開。
只要達到這個層次,你馬上就能體會到冥想的好處。比如牙疼,普通人可能會抱怨和對抗牙疼的感覺,你越反感,你覺得越疼,最後你的整個大腦被疼痛感劫持。
而冥想的做法,是你先承認這個疼痛感的存在,然後不理會這個感覺,跟它保持距離。疼痛感仍然存在,但是現在的你不會被這個感情所制約。能練到這種功夫,你在生活中就再也不會感情用事,你永遠都能調整好心情。
第二個的層次,則是能把自我跟各種想法全都剝離開,真正做到專注呼吸,不想其他。
達到第一個層次,你就可以自由選擇你想要的情緒。
達到第二個層次,你就可以自由選擇當下的思考,沒有任何東西能打擾和控制你。這種能力實在太厲害了,用佛學的話,就是你會逐漸脫離「苦」。
我們已經複習完了「苦和幻覺」、「冥想」,接下來就進入到最後一個概念「空」。

3. 色即是空

談到空,我們最常聽到的字眼是「色即是空」,作者說,認識到世界是「空」的,對我們有好處,因為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中有很多東西是虛幻的,而且我們確實能退出。
在理解空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色?
簡單來說,〝色〞是指我們「賦予事物上的意義」;當我們理解外在世界時,並不是真正在理解它,而是在「構建」它,這點可說是無庸置疑的。
我們用作者的例子來舉例,他說:電鋸聲,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我們之所以反感電鋸聲,是因為它會給我們恐懼的聯想。當你想到電鋸的時候,你會聯想到電鋸可以鋸木頭,也可以鋸人,它代表破壞的力量。這些恐懼的聯想,是人賦予電鋸聲的一個「內涵」。所謂「色」,就是你從電鋸聲聯想到的「內涵」,你不妨把它稱為「電鋸色」。
你面對的其實只是一個聲音,你並沒有面對一個咄咄逼人要傷害你的電鋸。電鋸聲,是存在的。「電鋸色」,是「空」的。所謂「空」,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是空的,而是說我們賦予萬事萬物的「內涵」,是空的。
再比如說結婚戒指,本來它只是一個戒指而已,但如果這個結婚戒指已經在你手上戴了三四十年,那它對你就意義重大了。所以一個東西的歷史,給它帶來了意義。
按照作者的理解,天擇擇要求我們對周圍事物迅速做出好壞評判,這樣才能有利於生存,如果你聽見電鋸聲不反感,你就太不善於躲避危險了。事物讓我們產生的感情,就是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就是「色」。
佛學上有一段經典的詩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這一段佛學故事當中,慧能的這一首詩深深的說明何謂「無色」,所有的事物都是我們去賦予意義的,很多塵間情物,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如果我們能意識到,去接受它,就能將「噪音轉化為樂音」。
關鍵就是正面迎接這惱人的感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去檢視這惱人的感受。你注意到噪音造成的不適。那討厭甚至厭惡的感受駐居於你身體的哪個位置?這種感受的紋理為何?你的檢視越細緻,對這種感受的接受就越完全,也越能排放掉對它的負面能量。

總結

這一本書雖然提出了許多艱澀難懂的專有名詞,但實際理解下來之後覺得很有收獲;作者用「天擇」角度出發引出了「苦」,讓我們知道原由之後,所以必須要修心,透過「冥想」讓內心平靜,到達「空」的境界,讓我們更自由,能夠自由選擇你想要體察什麼東西。排除主觀想像的干擾,你能獲取更豐富的體驗。
在讀的過程當中,會不斷的在困惑和理解之間不斷的排徊,讀起來不是那麼輕鬆,不過讀完之後真的對自己的收獲還是挺大的;我們知道可以「自由」的選擇情緒,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戴「有色」的鏡片去看世界,所以這個世界充滿了「偏見」,我們嘗試去接納它,放下它,我們就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好了,這一本書就分享到這邊,希望這邊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