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看得見的包才叫寵愛

十五六歲時候,很喜歡看林奕華在香港ELLE的專欄,他千禧年的文章給我介紹了什麽是大都市女子,不然一直看澳門日報,我早就嫁了。(好在,笑:) ) 其中一篇令到非常印象深入,他大概是說,男人給女人送花到公司是滿足了她的虛榮心,讓她有面子,很簡單,何樂而不為。我的理解是,女人很好容易哄。
我大概二十來歲時,也真收到一束花,沒有寄到公司,心裏也真是「唉 如果 多好」,真的有三分鐘成為了十五六歲時叫自己不要做的女人。
後來Facebook、Instagram、微信成了辧公室以外的戰場,在公司拿著一束花走來走去不夠,target audience needs to be broader and a higher coverage,鋪天蓋地所有社交媒體都要post一下,且貼文一定要right message to the right audience ,清一色「謝謝你的寵愛」。
這「寵愛」不限花,還有包包,且來源不限伴侶,還有自己。常見的週年慶、聖誕減價文本都不外乎「寵愛自己」,連街口美容院的阿姐叫我買package都用這句。工作這麽辛苦,就寵愛自己,I am not judging。由千禧年Sex and the City 開始, 就是買買買,我賺的錢,我買的包。
這「寵愛」,是看得見的「物」,一定要post,沒有post就等於沒有被「寵愛」到。戰場從千禧時代的辦工室擴大到社交媒體,女人的虛榮心被擴大、被餵飼、被entertained 。同一時間,心靈成長、self help、spirituality、soul searching 千禧後到現在非常盛行,大家都說要安撫自己的內在小孩。這不是很不合邏輯嗎,一個受寵的人,在社交媒體上呈現得這麽幸福快樂,但是spirituality 的市場卻是前所未有的龐大,幾乎人人都有一個guru / mentor。
但是二十年前林奕華已看穿的虛榮心,女人好像還沒看穿。啊,不,大家都知道,且要肆意餵飼,因為樂在其中。要寵愛一個人太簡單了,買買買,post post post ,你看得到我就寵愛了。內在小孩在哭,沒關係,留給Guru和Mentor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