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259
每當我們思考經濟、商業、投資和職業生涯的成長時,往往會先想到具體的事情(好比我們有什麼資源、有能力做什麼事),然而「故事」才是經濟中最強大的力量,它是部分實體經濟運轉的燃料,也是阻礙我們發揮能力的煞車器。在這由故事驅動的世界裡,作者建議在管理自己的資金時請謹記兩點:
一、你愈想要某件事成真,就愈有可能相信一則高估事情可能成真的故事。
生活中有許多我們信以為真的事情,因為我們迫切希望它們是真的。這些「吸引人的虛構故事」多發生在當我們想要找出解決方法,卻面臨有限的控制權和高風險組成的情境;它們有很強大的力量,可以讓你相信幾乎任何事情,並大幅影響我們思考金錢的方式,特別是投資與經濟。而投資是少數幾門可以拿日常機會換取極端報酬的領域之一,這也是為何電視節目的投顧老師、超85%輸給大盤的主動式基金經理人,甚至馬多夫的龐氏騙局仍能影響我們的原因。許多人預設他們想要信以為真的事情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背後那股堅定的信念只是因為有個巨大結果的可能性存在(即便這些可能性近乎低機率的賭注)。財務觀點何其多,一旦你選定或偏好某一套策略,就會花錢心神投資它。
美國聯準會在2007年最後一場會議,預測未來兩年經濟成長率為1.6%~2.8%(現實經濟萎縮超過2%)。對決策者來說預測經濟徹底衰退很困難,因為這會讓他們的工作變得很複雜;所以寧願預期成長「有點緩慢」,也不提供最壞情況的預測。而這就是吸引人的虛構故事且容易就讓人相信,因為預期任何事更壞會太痛苦,所以不予考慮。因此在金融領域裡預留犯錯空間,是保護自己不受吸引人的市場虛構故事受害的防火牆,且風險愈高,預留的空間也要愈大。
二、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視角都不完整,但我們會想像一套論述來填滿其中的空白 。
多數人面對不理解的事物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理解,他們依據自身獨特的觀點與體驗想出一套解釋(無論其經驗是多麼地有限)。我們都希望身處的複雜世界很合理,所以會對自己說故事,填滿實際應該是盲點的空白;而同意我們有很多事情不明白,意味著同意世界上發生的許多事情自己無法掌控,這一點可能讓人難以接受。一旦我們對部分世界運作的方法視而不見,就可能完全誤解市場為何這樣發展,進而太相信自己的能力預測接下來走向;而這也是預測股市與經濟如此困難的部份原因,,因為你是全世界唯一認為世界依你所想的方式運作的人。
在看不見的事件控制多數結果的世界裡,預測可能弊大於利,即便每個人都知道這點,但對於預測還是有龐大的需求。「滿足那股需求」是很貼切的說法。想要相信事情在掌控中,這是一股需要被填滿的情緒渴望,而非一個需要計算並解決的分析性問題。這股掌控的幻想比不確定的現實更具說服力,所以我們會緊抓那些可以掌控結果的故事。《快思慢想》的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為這類故事畫出一條發展路徑:
我們在計畫時僅會聚焦在自己想做和做得到的事,忽略 其他人的計畫與技能影響我們結果的可能性。
我們解釋過去與預測未來時,聚焦在技能的因果關係,而忽略 運氣扮演的角色。
我們聚焦在自己已知的事,忽略 自己不知道的事,這讓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太有信心。
同樣信念也影響新創團隊的創辦人與參與者,即使不確定自己能否成功,但他們都認定命運完全操之在己;然而新創企業的命運除取決於自身努力外,另有一部分取決競爭者的成就與市場變化。他們多聚焦在自己的計劃、行動及籌資狀況這類立即的威脅和機會,比較不清楚競爭對手的狀況,因此自然會想像一個競爭不會扮演太多角色的未來。某種程度而言,我們都這樣做。我們必須想像這個世界依據我們剛好知道的事情合理運作;單靠自己看到的東西就很有自信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要是不這樣做,每天早上連起床都很困難。
吸引人的虛構故事,比統計數據更為強大。
傳統教育讓我們對努力與報酬的想像呈現一條斜右上直線,亦即「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面對沒做出什麼貢獻卻得到獎賞,我們認為「無功受祿,寢食不安」。看到魯蛇娶到的嬌妻貌美如花,我們說他「上輩子燒好香」;但看到黃任中家族蟬聯欠稅大戶榜首的新聞,招致「為富不仁」的社會評論是可預期的。人們不僅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故事即人生(Story is my life)」,人是撰寫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每個人所創造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因此說一個讓自己安心合理的故事是人之常情。問題點可能出在當我們過度相信某則故事(還把身家和青春歲月都押進去了),或是用未經驗證及自以為是的推論來支撐故事的架構,風險程度便默默提高了。
相較於天體物理學能以明確公式計算太空之旅(且誤差值極小),商業、經濟與投資都是不確定領域,易受到人類難以預測的行為與情緒影響。接納人其實並不理性後,要如何提升我們的決策品質呢?近期閱讀的提出一個決策程序供我們思考,以下將其流程、遇到的心理偏誤及解法簡述如下:
面臨抉擇=>但「偏狹的框架」讓我們少了很多選項=>W 擴增更多的選項;評估在做某決策時,同時放棄其它哪些選項的「機會成本」。
分析選項=>但「確認偏誤」讓我們只蒐集支撐自己想法的訊息=>R 真實驗證假設;不要去找支持你的證據,去找「反對意見」。
做出抉擇=>但「短期的情緒」常引誘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A 抽離自我情緒;綜合運用「10/10/10法則」+「保持距離」+「建立核心優先事項」。
安於現狀=>但「過度自信」讓我們誤以為可以掌握未來發生的所有事情=>P 準備迎接錯誤;永遠給自己保留一點空間,預留「安全邊際」。
便是該書作者強調的決策四部曲,雖然我們無法控制運氣,但優化自身的決策程序並不斷練習內化成一種生活習慣,相信會使我們面對大小決定時能更更全面地思考,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
Howard Marks在國泰世華舉辦的線上論壇回答「在通膨與高估值時代,資產配置該如何做」的提問,他認為投資人要搞清楚自己現在要承擔怎樣的風險 ;後續Miula在其直播也附議投資高手唯一思考的就是風險,能控管好風險就能做出好投資 。因長期聽股癌還有M觀點節目分享投資心得,近期突破自己在美股只買ETF的慣性開始入手個股NVDA;即便有再多數據或故事長線看好這支標的,我會限制其佔總投資比例不超過20%。如此配置將增加資產報酬的波動性,但若不幸完全看錯或又飛來幾隻黑天鵝,也不至讓我被一次抬出場。控管好能承擔的風險,試著學習慢慢變有錢。
圖片來源:https://www.glofang.com/news/show/10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