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錢世金生:談金錢的發明

金錢的發明, 在教科書裡似乎是人類文明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錢嘛, 就是人類用來買東西, 賣東西的一種交換等價物.也是一種信用的儲存.可以將手上用不到的東西賣掉換錢.等將來有需要買東西的時候, 再拿錢去換回來.
所以, 靠海的就用漂亮的貝殼當錢.靠山的, 就挖金挖銀, 挖玉等值有價值的金屬造錢.後來, 國家壟斷的造錢的權力.開始官方鑄幣, 然後再演進為紙鈔, 網路貨幣......
但其實只要再稍微靜下心想想,就會發現這裡頭邏輯謬誤百出。
首先,在一個四周鄰敵環伺,人一輩子幾乎都不會離開自己村落超過幾公里範圍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所依賴的,得是信用與名聲. 包括你自己與你的家族歷代所累積的.
換個現代人的說法,稱之為「刷臉」。
小從你去鄰居家借蔥, 借鹽, 打醬油.大到借耕牛犁田, 借壯丁幫忙收割田地, 修水提, 蓋新房子.誰會去跟你談錢??肯定是靠刷臉說了算。哪天換我需要幫忙的時候. 你再還我個"人情"就好.
也就是說, 金錢在一個世代定居的人情社會,彼此三代上下全都認識的農耕社會中,是完全無用武之地的.一個人與他的家族信用才是關係著能不能跟別人換到東西與服務的關鍵.
一個老是佔人便宜的自私戶, 即便你懷裡揣著滿滿的珠貝, 寶石.但最終的下場很可能是被全村排擠, 甚至被逐出村落流亡.
---------------
因此, 金錢的誕生,其實並不太可能是自下而上, 由土地而生的文化產物.恰恰是由上而下, 由帝國文明所產生的人造物.
由於帝國的兼併擴張,村落與存落之間的藩籬被打破.帝國派出的稅吏要到帝國的各個角落徵收保護費.然而, 每個地方的產出物(地方名產)不同.穀物的生長季節不同,牲畜的繁殖期也不一樣.當帝國要調節廣大領地資源的配給時,金錢也就誕生在歷史上的舞台.
當公元前1000-700年左右,中亞延伸到希臘的古文明誕生一個又一個的帝國,稍晚的東亞大陸上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考古學者開始發現錢幣的雛形.像是克里特島的牛皮青銅幣, 希臘的圓餅幣。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河南地區的布幣, 山東地區的刀幣......都躍上歷史的舞台.
其最大的目的在於徵稅, 而非傳統教科書所說的交換.帝國發行特製的貨幣,並要求治下的部落族長, 首領, 頭人, 領袖繳稅時必須使用該貨幣.
這樣, 帝國行政官員就可以攜帶貨幣到各地去交換不同的產出物或服務.地方上的人們拿到這個平時沒用的貨幣, 唯一的目的就是上供繳稅.而隨著帝國統一的和平紅利.遠程貿易甚至航海貿易開始興起.對這種幾年可能才來一次的商隊交易, 肯定也不能用過去那種"刷臉" 信用買賣,而是得依靠帝國貨幣, 作為交易等價物.不然, 萬一交易對手回程發生意外, 或者下回不來了怎麼辦?
也就是說, 當部落社會的刷臉的信用交易,演進到帝國時代遠距離的徵稅貿易時, 金錢才開始有了用武之地.
-------------------
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公元前700年的東亞大陸上,當時以周天子為共主的鬆散部落聯盟已經名存實亡.各個部族彼此間兼併成區域性的國家.有了國家, 就回到第一趴的邏輯, 貨幣開始出現.
最早在考古現場發現的貨幣形態,是在河南一帶的布幣.但它跟布一點毛關係也沒有.而像是一種又像農具鏟子, 鋤頭,或者像青銅禮鐘: 鎛(拼音:bó)的縮小模型.
而古文裡, 布跟鎛同音, 所以稱為布幣.事實上, 錢 這個字的古意就是農具.
《說文解字注》(錢)銚也。古者田器。
錢字面形象上左邊金屬, 右邊可不是孔方兄, 而是長長的兩把鐵鏟.而鎛鐘則是君王貴族之間彼此餽贈的禮器. 算是外交答禮.可見得, 錢一開始的用途其實是縮小迷你版本的禮器(信用工具)或者徵收糧食的稅官象徵物.
而山東一帶的齊國產鐵, 大量生產刀械武器.刀錢作為徵稅象徵物也完全情理之中.
總之, 從目前出土的青銅布錢與刀錢數量都可以猜得出來,這麼丁點的錢幣數量, 是不可能在商業市集上廣泛流通的.一定是國家貴族層面限定的表徵物.
一直到西方的秦帝國征伐六國後, 統一以自己使用的半兩錢,也就是外圓內方中間穿孔可以結繩的孔方兄才逐漸普及於中土大地上.
這種有別於中原地區的布錢, 刀錢.無論是在鑄造或攜帶使用上都更加的方便.或許也是因為秦王國位於西北, 整天與馬上的遊牧民族西戎, 匈奴打交道.而引進了中亞的圓形錢幣概念+ 中間串孔方便懸掛在馬匹上.
接續大秦的漢帝國,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紅利, 與帝國征伐匈奴而興建的遠程交通路網發達後, 全國貿易逐漸興起.這種圓形銅錢才開始大量的普及使用於民間.民間貿易興盛, 人丁興旺.政府收稅自然是盆滿缽滿,
以至於史書記載, 在第六任皇帝漢武帝劉徹準備征伐匈奴時, 清點國庫裡面儲存的銅錢,因為實在是太久不用了,穿銅錢的繩子都開始腐爛了.
說到這裡, 人類學徒可要岔個題.談談這段描述, 是不是司馬遷先生為了捧漢武帝LP而作出的誇張描述?
2011年, 在江西省南昌市,工人無意間挖到了一座巨型漢代古墓,從陪葬品考據, 墓主人是西漢第九位皇帝,漢廢帝劉賀(昌邑王)的陵墓,考古學界稱之為海昏侯墓.由於漢代講求厚葬, 所以最得歷朝歷代盜墓賊喜愛.有名的皇帝貴族墓十之八九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早就被盜的乾乾淨淨.
唯獨這個海昏侯墓,由於是被廢的前皇帝.所以史書記載不多. 盜墓賊無從考據出手.而又偏偏是因為當過皇帝.所以雖然死時是個侯爵,但墓葬卻是皇帝規格等級的.裡頭的金銀財寶生活器具不說,光是漢五株銅錢就陪葬了十幾噸重.
是的, 因為繩子腐爛了, 青銅被鏽蝕黏成了一大陀十幾噸重的銅塊.剛好呼應了史紀司馬遷先生描述那個"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場景.
也就是說大概在耶穌誕生的那個時代.東亞大地上的大秦, 大漢帝國的老百姓才開始使用我們開始熟悉的銅錢串做為民間交易的等價物.至於電視劇上常看到俠客從腰間掏出的銀錠子,則又是要過了1200多年後的大明國, 才普遍出現在官府與商人的眼中.
所以下回如果在哪齣電視劇看到啥衛青, 唐伯虎, 蘇東坡喝完酒給店小二碎銀買單.那肯定是穿越劇, 而不是歷史劇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