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與CLC(Columbus Literacy Council)的老師L一起擬定新學年的學習計畫時,突然被問到學習語言的動機是什麼?
MinuteKEY null on Unsplash
現實層面,一個原始的趨動力便是為了擺脫在美國被歸為「有色人種且無法兼職的學生配偶身份」。一不能開戶、二無法工作、三不能持有財產。這樣的代表性不足群體(Underrepresented Group)困境,使曾經樂在工作的我動彈不得,萬般無奈。
幾回和剛結識的朋友談話,言談之間那種「好好喔!可以在家當貴婦。」或是「你嫁了一個好老公」的意有所指都使人心裡感到不適。大家可能誤會了,一般留學生都很窮的,獎學金扣除生活基本開銷就差不多打平了,加以美國迎來40年來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我可能比較合乎「煮婦」這樣的形象。
與配偶共體時艱沒有問題,但我不喜歡原地踏步,那種感覺使人萬分焦慮。於是學習語言成為一個出口,在人際溝通、自我成長、文化適應上,它是一把把鑰匙,為我開啟了不同的視界。
Bradford Nicolas on Unsplash
當我用「鑰匙」形容「語言學習」時,老師L兩眼放光的說,她要把這段話寫下來提醒自己!事實上,L才是真正的多語學習者(自學法語、葡語和西語),在成人語言班之外的正職是幼教老師。為了幫助班上一位只會說法語的五歲學生,已經勤練基本會話一段時間,就在昨天,她鼓起勇氣用法語和獨自玩耍的女孩對話,小女孩馬上抬起頭,給予了L所謂的「宇宙無敵可愛」的「表情回饋」,完全喚起她當初選擇幼教的初衷和熱情。我想,無論學習哪一種語言,都能在某時某刻感受到人際溝通的交集(∩)擴大的喜悅,不僅於我和L之間,也在L和她的學生之間。
在自我成長的層面上,語言扮演的則是解鎖的角色。
Shauna Shapiro是一位致力於正念研究的心理學教授,她在該影片所詮釋的正念(Mindfulness)十分打動人心,我曾反覆觀看,從一知半解到淚流滿面,語言解鎖了她在話語之間流動的能量,使我可以徜徉其中,像水草跟著浪潮擺動一樣,有種前所未有的自在奔放。
影片中提到的「Welcome everything」、「 Kind attention」還有「 What you practice, grows stronger」都沒有想像中艱澀難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語言幫助我認識許多勇於突破框架的「女性楷模」,也幫助我如實接受「不完美但完美」的自己。
至於文化適應,誠如當地友人De所言,有些語塊只能用英語理解,中文雖可輔助,但在英文語境下總是多了那麼一點語感和樂趣。像那日她在教我「beat around the bush」(中文:拐彎抹角)的用法時,就給了我一個生動的畫面:「就想像妳我衝動買了個一萬美金的包包,然後盤算著如何跟先生解釋的情境。」會意後的我,不禁和她一起哈哈大笑。這些語塊,很難在課堂中學到,也不會出現在教科書中,但卻是美國人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語料。
所以回到學習語言的動機,無疑是為了擴大人際溝通、自我成長、文化適應各方面的舒適圈。語言是把鑰匙,在與各國同學的交互作用下,你會理解戰亂有多真實、饑荒正在蔓延、天涯不相見的家庭多如牛毛⋯⋯你也會看到人性的良善、生命的本質、以及分享的快樂。於是,你終於可以停下來看看世界、看看自己,然後開啟一段又一段的對話,樂此不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