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喚術士》-破碎的世界,何為真實?
(Neuromancer,1984)
.
.
故事講述一名流浪在千葉市 的落迫駭客凱斯 (Case),某天突然接到了一項神秘的任務,要和喪失人格的前軍人阿米提 (Armitage)、身體就是武器的女打手莫莉 (Molly),一起到世界各地搜集夥伴(包括一個被存在硬碟裡的老駭客 、一個可以任意創造「幻術」的魔術師 )、組隊上太空;而任務的目標,竟是要到世界上最凶險、最病態的大家族裡,去解放有史以來最強大的AI人工智慧 !
這個奇人異士所組成的團隊中,各自的背後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與盤算?凱斯 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有辦法順利地化險為夷,全身而退嗎?
.
我們若完全剝除小說中的世界觀、各種想都想不到的設定,其實這就是一個帶有偵探懸疑色彩 的冒險故事 。
如果要跟不熟悉的讀者簡單形容的話,你就想成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1995)加上【創:光速戰記】(Tron: Legacy,2010),然後再眼花撩亂個十倍這樣。
(我都懷疑【攻殼】電影版最後,AI 的意識與草薙素子 融合的這個想法,有受本書的影響)
.
.
人與機器的界線
然而,正因為作者威廉·吉布森 置入的那些細節設定,才能夠奠定本書的歷史地位。書中的許多情節顯然都在挑戰我們對於「人」為何物 的思考。
.
男主角凱斯 ,由於能在網際空間 (Cyberspace)大顯身手、暢行無阻,因此覺得肉體只是累贅的皮囊;
相反,他的師父迪西·平線 (The Dixie Flatline),只有意識被存在硬碟裡,完全沒有肉體,反而覺得這樣活著沒意思。
.
至於隊長阿米提 ,雖然肉體與意識都健全,可是他人格已經偷偷被電腦給抽換、重塑了,這樣他還算是「他自已」嗎?
.
女主角莫莉 曾經去做過某種特殊的賣淫工作,「肉偶」,當她在與客戶性交時,她植入的晶片會讓自己完全失去意識,也不記得發生過甚麼事,這樣是不是也不算「她」真的在出賣自己?
.
這個世界的有錢人們可以透過例如整形手術、冷凍睡眠技術……等科技來到達永生;然而活得太久的權貴,例如塔希爾-艾希普 (Tessier-Ashpool)家族,則漸漸地成為如癌細胞一般,不斷增長、行屍走肉的畸形。(所以「三代珍 3Jane」才想要改變這亙古循環的家族命運?)
.
這些非比尋常的、對未來世界的假設,可以說是「後現代」 以來,對於人們習以為常的,以人類為中心的「人本思想」之質疑。
事實上我們也發現,在這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底下,任何的宗教信仰皆被「金錢」 所取代;古典時代中所有的「神聖性」、「價值」都消失了,換上所謂的「價格」 。
於是乎,沒有什麼東西是真實、不能被科技取代的 ,沒有什麼是不能被 假造 、被 商品化 的 ,包括身體命、靈魂,乃至於「自我」 的存有都顯得廉價、不甚實在 。那麼,也就沒有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了。
這種對人類社會的悲觀預言,正是「賽博龐克」(Cyberpunk,或譯「電馭叛客」) 的精隨所在。
.
.
愛•虛擬/虛擬愛
整個故事中最有趣的一個情節,就是當主角凱斯 即將要突破AI 的防火牆,準備要擊敗這強大的人工智慧時,他被的意識卻被AI 傳送到了一個虛擬空間。
在那裡,他遇到了之前曾經背叛他,還因此身亡的女朋友琳達 。原來AI 的保護自己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把已死去的琳達 的意識囚禁在這裡,希望凱斯 被留在這個溫柔鄉之中,不再繼續進攻。
身為讀者的我們也知道,琳達 對於凱斯 的愛情,基本上已經是整個故事中少數的貨真價實情感了:琳達 是書中唯一真正在乎凱斯 的人。
沒想到, AI 竟還是高估了「愛」 的力量,凱斯 毅然決然地拋下了愛人,完成任務,並在結局時,一個人回到一開始的千葉市 ,繼續過著空虛的生活。
.
當然,這個情節其實有兩種解讀方式:
第一種就是如我說的,對男主角而言,連唯一真實存在過的這份 「愛」 ,他都徹底否認,因此他才能繼續在這瘋狂又無情的資本社會 中繼續存活 ,繼續孤獨而庸碌的苟活;
另一種看法是,凱斯 其實沒有放棄這份愛的真實性,可是他知道這個虛擬世界畢竟是一種「假象」 ,所以這本來厭惡肉體的駭客,在最後一刻改變心意,選擇了「現實」。
.
諸如此類,這本書的每個概念、每個設定,雖然有時作者都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但若仔細去挖,書中隨便哪個部分都可以被發展為一部作品或一個哲學議題去深入探討。
以我自己的觀點,比起「文筆」或是「故事的技巧表現」,《神經喚術士》價值在於威廉·吉布森 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啟發性、值得其他創作者去拓展的一種世界觀。
.
.
前衛新風格
不過,我還是必須說,這部小說真的不好讀!
一方面,作者威廉·吉布森 在小說內放入了許多艱澀難懂的詞彙,太多奇怪的名詞來形容各式場景、器物或是網際空間裡的景色,很多細節的描述看了好多遍還是讀不懂。
而且,小說的敘事也時不時的會在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之間切換跳躍,甚至今昔穿插、虛實交錯。尤其是每次他們出任務時,凱斯 一方面要在現實中作業,一下在網路中進行駭客工作,偶爾還會跳到女主角的意識中看看前線發生什麼事,讀者一個不注意可能就無法跟上了。
台譯版書末,林建光 教授的解說中寫到,閱讀本書會有種「失去重力的暈眩感」,林教授 有其中肯之處;但對我而言,讀《神經喚術士》,比較像是被過量的資訊給疲勞轟炸、過度的感官刺激,長時間的目眩神迷,導致得讀者容易疲乏、渙散。
事實上,這不正好是威廉·吉布森 所想像的未來世界嗎?
「賽博龐克」 世界的本質(這是許多創作者所忽略的),就是「嘈雜」與「混亂」。
作為一部賽博龐克風格 的開山鼻祖之一,除了在世界觀設定上讓讀者感到陌生之外,連敘事形式也盡可能地去表達那種破碎、失序與混雜,雖然讓一般讀者為之卻步,卻是不可多得的一種前衛嘗試。(本書寫成於1984年,但如今看來仍然太前衛)
.
當然,本書難讀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台譯本 的翻譯。
我覺得並沒有那麼理想的把一些術語及口語表達,轉譯得足以讓讀者理解。
我相信他已經努力地翻得好懂了,且成果也還不錯,但就是不夠好。
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搭配原文版本或是大陸 譯的《神經漫遊者》一起比對閱讀,可能更有助於理解文意。
書名的奧秘
最後再補充一點。《神經喚術士》的原文標題「Neuromancer」 玩了一個很有趣的文字遊戲。
首先,「neuro」 這個字根意指「神經的」 ;
再來,「romancer」 則是「傳奇小說家」 、「說虛構故事的人」 之意;
而「neuromancer」 一詞,若把中間的「u」換成「c」,那麼就是「necromancer 死靈法師」 了。
在故事中,Neuromancer 確實就是在虛擬世界裡創造出凱斯 的愛人琳達 ,來誘惑凱斯 的,算是某種「電腦世界裡的死靈法師」 吧?因此台灣譯本 取名「神經喚術士」 倒也相當中肯~
.
.
p.s. 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賽博龐克」風格還跟「嬉皮」的精神,還有點相通呢!
也確實啦,「嬉皮文化」與「賽博龐克」對於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等社會批判,還有那種「頹廢」、「絕望」感,都是殊途同歸的;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也是拿故事中的嬉皮國度「錫安 Zion」的快樂祥和,與塔希爾-艾希普 家族的邪惡與死亡進行對比,預示著人類未來走向的兩種極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