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次的主題,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由我原創,而是我有次和某出版社的總編輯開會討論時,他所率先提出的概念,算是被我偷學了一手。
這件事其實有點顛覆我以往對於作品的認知,但仔細想想,其實可以套用在絕大多數的作品上。
這個想法就是──其實你以為的原創大作,很多都只是披著原創皮的二創作品!
二創?原創?
既然要說到原創和二創,那首先就必須討論二創的定義。
網路上對於二創的探討,多半都是聚焦在侵權、違法、能否營利等等面向。這些討論雖然沒有錯,但都只是二創議題裡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如果要回歸本質,探討究竟什麼才是二次創作,那麼,我的答案會是「延伸」。
以現有的文本作為基礎,重新發展出不一樣的全新內容。這才是二創的真正意義。
也就是說,我這邊所謂的二創,指的並不單純是一般意義上的同人作(當然也不是桐人)。
我所說的二創,是一種借用已經存在,廣為人知的設定為題材,並將其轉化成全新樣貌的作法。
如果你想用一段比較通俗的話來解釋,那大概就是「檸檬尬冬瓜,蹦出新滋味,全新復刻良品,復古味新絕配」。
喔買尬,這居然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廣告了!該不會我寫出來以後,看的人卻一點共鳴都沒有吧!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廣告台詞,叫做「孔雀餅乾,孔雀餅乾,你的吃法來我來,示、範」。
總之不管是檸檬、冬瓜還是孔雀餅乾,這裡的重點在於,我認為所謂的「二創」是創作者如何把一個既有的、已知的舊題材,套用不同以往的詮釋方式,進而發展成全新的故事。
例如,《火影忍者》、《地獄樂》、《甲賀忍法帖》同樣都使用忍者題材,但不管在作品風格還是故事主線,都是極為不同的作品。
當然《忍者哈特利》也是,你逆!
除了忍者以外,相似手法的作品還有許多,比如吸血鬼主題的《暮光之城》、《屍鬼》、《JOJO的奇妙冒險》,顯然也都是使用相同題材,內容卻截然不同的作品。
我想,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
當今市面上的大眾作品,絕大多數都會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原始文本」,而創作者們做的,是將這份原始文本重新解讀,再編譯,進而發展成屬於自己獨特的故事。
這不代表我認為市面上不存在所謂的「完全原創」,也就是自行發展出獨特設定的作品,只不過,這是一個比例的問題。
說到原因,我想不得不提一個產品設計上的觀念,叫作認知成本。
作品的認知成本
所謂的認知成本,簡單來說,就是顧客要搞懂你的產品怎麼使用,所需要付出的心力。
譬如,對於智障型手機的用戶來說,接觸智慧型手機的認知成本就非常高。對他們來說,智慧型手機拿在手裡就跟個磚頭一樣,完全不知道怎麼使用。
我們將這個概念套回故事創作上。故事的認知成本,就是讀者初次接觸這部故事時,要花多少心力才能正式開始閱讀故事。
如果還是不夠清楚,看完以下這個例子肯定就明白了。
我們假設有兩個故事。A故事是這樣的:
一名遭到史上最強惡靈附身的平凡人,被各方道士追殺,最後踏上找尋消滅惡靈之法的旅途。
B故事則是這樣的:
在威特公國擔任「絕音使」,能夠操縱兵器「霍爾修斯」的主角,聽聞傳說中沉睡五千年的「艾洛瑪」即將甦醒,於是在公國的指派下前往調查,最終卻因故被捲入一起意想不到的陰謀。
這兩則故事相比之下,顯然A故事要讓人更容易進入狀況。
在A故事裡面所使用到的概念是「惡靈」、「道士」,都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故事設定,所以讀者並不需要花費多少腦力,就可以直接開始閱讀故事。
但是故事B呢,由於作者加入一大堆屬於他個人的全新設定,儘管看上去相當別出心裁,但反過來說,卻是變相增加讀者的負擔。
什麼是絕音使?霍爾修斯又是什麼樣的武器?沉睡五千年的艾洛瑪是什麼?甦醒以後又會怎樣?
在開始閱讀故事以前,讀者竟然要被迫先理解一大堆的專有名詞,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問題──認知成本太高。
不只如此,有很多對於編劇不熟悉的創作者,會習慣性在故事的開頭先劈哩趴啦寫出一大堆的設定,而不是讓故事直接開始。
那……我大概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
毀、天、滅、地!
結語
今天寫這一期的目的,並非是要否定原創的價值,只是,當我們仔細審視市場上的熱門作品,就會發現這些熱門作品的背後,往往都會挪用某個已經廣為人知的題材作為基礎。
忍者、海賊、死神……
就算是看起來很創新的《七龍珠》,最開始在玩的可是《西遊記》啊!
所以我認為,我們或許可以這麼思考:
完全原創的設定就像是加法,需要一個一個疊加起來,才能構建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但借用已知的設定卻像是乘法,不用花費太多篇幅就能引起讀者的注意,進而讓讀者更聚焦於最重要的故事本身。
最後是老樣子的工商時間。 我是顧天晴,一名小說家兼評文人,目前正在熱烈招募案件!
【文章代筆、專欄寫作】
【文字似顏繪(非商用文章)】
【書評】
【書籍代寫】
以上各項,歡迎私訊詢問報價! 另外,我的方格子專欄的付費訂閱正式開啟了!每個月只要149元,就能幫助我持續且穩定發文!
不想花錢訂閱的話,追蹤我的粉絲專頁並按下「喜歡」及「留言」,給我一點愛的關注,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