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遇到第一次面臨到死亡,是在小學的時候。在當時古早的年代下,當家中有往生者時候,會在家裡擺起靈堂,甚至棺木也會擺放在家裡。
當時的我凝視死亡,看到躺在棺木當中的阿公,我的內心感受是「疑惑」,年幼的我不懂什麼是死亡,只知道阿公躺在棺木裡面睡著了,而且是「不會醒來」的睡眠。
我一共有五個姑姑,加上我的爸爸的話,阿公總共生了六個小孩。在喪事的期間,總是可以看到不同的姑姑走進走出,但是這樣的氛圍讓我感受到反而不是哀傷。因為在過往家中會有許多親戚來來往往的時候,是在台灣的最大節慶「過年」的時候,所以比起喪事,我反而更覺得像喜事。
在喪禮期間的兩件事讓我至今都記憶猶新,也是同時讓我感受到何謂傳統。雖然我已經不記得喪事辦理的期間有多長,但在那段期間無論白天或是晚上「都不能關燈」。
就連在睡覺的時候也是不能關燈,每天睡前就是直直盯著日光燈,然後想著今天要用什麼睡姿才能夠好好入眠,畢竟要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睡覺,對我而言真的是很大一項挑戰。
當時的我也不懂這項習俗的意義,也曾經問過長輩為什麼不能關燈睡覺,然而也沒得到正面的回應。後來才知道這項習俗的含義,是為了讓往生者能順利找到回家的路。
出殯的那一天,我跪在靈堂前。而跪在旁邊是我的爸爸,但令我訝異的是,所有的姑姑、媽媽、弟弟竟然都跪在我的後面。這件事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依照我的輩份來看,怎麼會跪在第一排?
後來我才懂的,原來在習俗上長孫跟長子竟然是屬於同一輩份,所以我才會跪在最前面。甚至去火化場的時候,拿著香爐也是由我來做。其實後來仔細想想,這些習俗是不是有些不合理之處呢?也許吧!畢竟這些也是在農業社會一直傳承下來的習俗,也許不能理解,但也是要遵守著。
而在守喪期間還有插曲,畢竟當時年紀很小,不懂婚喪喜慶。某天我就跟親戚的小孩一起在房間裡玩耍。沒錯!竟然在喪事期間玩耍!看起來是不是件很白目的行為。
我爸爸看到之後引用論語跟我說道理「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句論語簡單來說就是要有「惻隱之心」,明明我是長孫竟然還在喪事期間玩樂,實屬不敬的行為啊!但我同時也要反駁一下,對當時國小的我來說,引用論語只是讓我更加不能理解,當下想表達的含義。
所以對年幼的我而言,我還不能體會何謂死亡,凝視死亡之時,我感受到最多的「不解」當時有太多事情是我不能理解。再來反而是「團聚」,死亡反而有助於每天奔波在外的家人凝聚在一起
直到漸漸長大後,再次凝視死亡之時,我才有了其他的禮物,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