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沙丘資源之爭 現世依舊呼應

《沙丘》改編成電影,被形容為下一套《星球大戰》,引得我這星戰迷心癢。因聽說情節難懂,所以想讀過原著再入場。我是偏愛長篇小說的,長得足以讓作者建構立體的世界——既寫天地萬物,亦寫一磚一瓦。有著小時候讀長篇小說的信心,便縱身跳進這沙漠。比想像中更快讀完,猶其我不執意要細嚼每個預言和夢境、每句富宗教色彩和儀式感的句子後,便讀得更投入順暢。
作者:Frank Herbert出版社:Penguin Putnam Inc
作者:Frank Herbert 出版社:Penguin Putnam Inc
《沙》取材自作者Frank Herbert擔任記者時對沙漠的研究,講述一個發生在以「標準紀年」為時間單位的宇宙,主角保羅亞.崔迪的父親雷托.亞崔迪公爵奉命接管厄拉科斯星球。那是一個荒涼的沙漠,水比金錢珍貴,讓本來居於坐擁海洋資源而強大的亞崔迪家族要重新適應。厄拉科斯居住環境強差人意,偏偏蘊藏着全宇宙最重要的資源——香料。宇宙飛船要用它做燃料,它還有延年益壽和啟發人類意識潛能的功效,在那個人工智能被禁止的時代更是珍貴。表面上,亞崔迪家族得到厄拉科斯,等同得到香料開採權以至隨之而來的財權。但實際上卻是捧了個炸彈。這個故事除了必備的英雄之旅,還涉及政治外交、資源爭奪、宗教哲學、藝術、科學和身份認同等等。 雖說2021年改編電影上映是讀這小說的好契機;但小說裡各勢力對資源爭奪的描述,在現實中也是歷久不衰,何時讀都不怕過時。如2022年哈薩克爆發示威,原因正是油價高企。而哈薩克局勢之所以備受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它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特別是發展核武和核電廠必備的鈾。明明手勢資源,人民應該過得富足?《沙》告訴你大國政治下,只要在位者能保證資源供應,錢就源源不絕,用來加強管控就最適合不過。 Frank Herbert為他的世界設計好各種生態環境定律、政治法規、宗教傳說,還在語言和歷史上下了不少功夫。語言上,借用了不少中東語言創造詞語,書後附錄甚至附上術語字典,雖不如《魔戒》「托爾金語言學」,但也是頗龐大複雜。歷史上,作者的寫法讓我想起一本頗喜歡的小說——Elizabeth Kostova的小說《歷史學家》。兩位作者同樣透過虛構的歷史文獻,低調地向讀者傳達訊息,同時又營造其筆下世界之真實感。 總括而言,《沙》的小說比電影精采,這或因為電影的劇情不到首部曲的一半,若非讀過原著實在不知一些鏡頭的意義何在。而最後,讀了由Frank Herbert兒子執筆的後記,讓我更期待讀它的續集Dune Messiah《沙丘救世主》。那是關於英雄犯錯,據說有些書迷不太理解,而且不願意看到主角失去光環。我倒是很期待故事的發展。 保羅一直為了避開他所預視,那場生靈塗炭的聖戰而壯大自己,壯大厄拉科斯的原居民。然而,為達到目的之手段,會否正是引起聖戰的前因?這位英雄、救世主、先知的地位至首部曲完結時,其實沒遇過甚麼大挑戰,我希望在續集能讀到更多內心交戰、糾結和人性的保羅。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追蹤繼續交流 :)
也可到狐狸小屋一走或關注IG @foxcabi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