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詩樂飄香: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簡介:
    張繼,字懿孫,南陽(今屬河南)人,生年已不可考,終年大約在西元779年,他是唐、天寶年間的進士,歷任洪州鹽鐵判官、檢校祠部員外郎等職務。張繼爲人極富氣節,不事權貴也不懼權貴,常遊歷會稽、吳中、蘇州等地。
    譯文:
    月漸西沉夜已深,烏鴉在這寒夜裡仍啼叫着,此時此刻暮色朦朧寒氣漫天。江邊楓樹與漁船上燈火,陪伴著憂愁的我獨自入眠。姑蘇城外那座寂寞且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響的鐘聲一陣一陣地傳到了我所乘坐的客船裏。
    注釋:
    楓橋夜泊-是一種倒裝的寫法,此詩題目也作《夜泊楓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船在夜間停靠於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李白的靜夜思寫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霜,一般是佈滿於地上或草上。此處的「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天氣極冷的時候,空氣中會有種霧濛濛的感覺,作者在這裡藉由霜來假借天氣的嚴寒,是一種形象語。
    江楓-有一說法,是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橋原本不叫楓橋,這裏原來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來船隻停泊的碼頭,由於唐以前水匪倭寇經常進犯,故當時每到夜晚都要將橋封鎖起來,以保安全。然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詩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意境,不須太在意具體的考據,若此處的江楓是指兩座這麼具體且實物的橋,那「江楓漁火」的意境將徹底滅失。
    漁火-又稱「魚火」。通說解釋為漁船上的燈火。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賞析:
    唐朝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由於當時的江南時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紛紛逃到現今的江蘇、浙江一帶避亂,這些文人當中也包含了張繼。在一個秋冬的夜晚,張繼泊船於蘇州城外的楓橋,當日天氣寒冷,寒鴉啼叫、冷霜滿地,再加上此時的張繼或許是思鄉情切,因此滿懷愁容的他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意境悠遠的詩。
    《楓橋夜泊》是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全詩的重點圍繞著一個愁字,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從前兩句可以看出一點端倪,藉由這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未眠人」襯托出詩人的憂愁。後兩句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另外全詩以視覺起頭,以聽覺收尾。以景托情,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讀行俠readingwalk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