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南聲讀後|《愛的藝術》Erich Fromm

在談本書之前,跟大家簡短分享一則故事:
C有論及婚嫁,交往五年的女友B。與B女分手是因與E女認識更久,大學就仰慕的E女有著密切互動,在與B女交往後期,甚至仍與E單獨兩人固定外出旅遊。分手之後,C也未因此如願與E女交往,即使如此,他們關係依然熱絡。C告訴我,E女是他念念不忘的人,即使告白失敗多次,對E女的愛依然不變。細數他與E女互動,以及他認為E女為自己做過浪漫事蹟還有他對E女的付出,他是那麼高興,臉上笑意怎麼也無法自制。如今,單身的C為了遺忘E女,他盡可能把不必陪伴女友的時間分配給更多新的異性。C就這麼在各個溫柔鄉中找到可以取代E女的,讓他不再想起與B女的過往。
得知C這段複雜糾葛的愛情故事,正逢我讀《愛的藝術》之時。「如果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戀別人,那對方就會成為我的救生員,但我們的關係不會是愛的關係。(176)」Fromm這句話陳述了C的現況,也指出多數人在面對愛情時,似乎難以思考此層面。不只是C,句子中的「我」也代表著我:我的專注在分散,無法將自我置於重心的情況下,為了尋找另一個與我組成愛情關係的對象,更深層動機不過是確保我是被關注,也就是被愛著的。它讓我減少分離之苦,我不必擔心違背生物習性,受到與群體分離產生焦慮(54)。這邊Fromm還提到,人們為了舒緩焦慮感,會以祭祀、藥物、性慾等方式藉此進入「狂歡迷亂狀態」(57)。因此,享受性慾某種程度上除了追求高潮帶來短暫近乎瀕臨死亡的舒暢衝擊,也是為讓自己消弭疏離帶來的孤寂。
此外,C友對E女的念念不忘讓我直接想到Fromm的「偶像崇拜式的愛」(idolatrous love)。它指的是個人發展不足以到自我認同程度,而輕易把所愛的人「偶像化」。這恐怖的地方在於在這段關係中,個人是幾乎消失的,只有被偶像化的人代表了全部,而當事人還深信這就是他們獨特的愛,既是強烈且深刻。
C的故事不僅引人省思,導言更論及為什麼Fromm的《愛的藝術》可以如此經典,「因為我們知道佛洛姆切中要害:我們無法透過懶惰地屈服於文化的誘惑而找到愛。我們擺盪於遷就和侵略性之間一樣毫無用處。想要改變我們所得到的愛,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給出愛的能力。(37)」Fromm雖然在最後一章著重於實踐部分,但他也承認,如何好好給予愛,讓愛人熟練,它是沒有捷徑的。Fromm的重點在於,他將愛這門技能視為與其他專長無異,必須經過無時間性限制的訓練,琢磨,因此他也提到,如果要把這門藝術練成,又回歸到我們學習「專注」、「紀律」。就他觀察,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左右生活型態是無孔不入的,進行任何事情都要講究「專注」,事實是我們所處的生活圈形塑出一種同時做許多事才是有效率的價值觀念,一面聽音樂一面寫作業偶爾滑個手機,專注力無法凝聚在眼前最需完成事務上,並不把這當作問題(而這幾年談論這現象的書籍更是層出不窮,顯示Fromm的觀察是人類長年沿襲無法改善,而確實也影響到了什麼)。紀律要求在這世代,更是有種在走退路的精神價值。因人們已經受定時工作量支配足夠精神,剩餘非工作時間自然會呈現懶散,進入放鬆狀態。無時無刻的紀律從根本上是抵抗了人們過度投入在本身不喜工作勞動外,又剝奪為數不多的休憩時光,因此,它成了看似有違人性的要求。
《愛的藝術》就如書後Funk對本書的介紹,它是Fromm在經歷失去與獲得戀愛的過渡期,將自己所感整理成文字。Fromm只是想得比較通透。這讓我想到先前友人曾對我為什麼要看這類心理學著作覺得不解。他認為這些書寫的都是人們早就懂得,何必花時間去追索我們已知道的,而不是未知?我明白他說這些話是以追求更高進步,但我也更是明白自己沒有想像得聰穎,或有足夠的自信釐清這些問題是當它發生時我能夠應付得來的。「兄弟愛」、「母愛」、「男女愛」這些分類建立的基礎動力都是如何去給予愛,我卻是那個習慣或者說等待被愛的人,認爲做好自己,維持那些在我與他人身上比較起來算是特別的特點,這樣就能夠被誰給愛著。因此多數時候,對於怎麼樣去愛一個人,做出給予,總體來說是虛幻困難的。「但是對有創造性人格的人來說,給予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給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現。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強壯、我的豐饒和我的能力。生命力和能力的這種豐盈高漲讓我滿心快樂。我體驗到自己在滿溢、支用、生氣勃勃,因之欣喜萬分。⋯⋯給予行為是在表現我的蓬勃生命力。(70)」我想,在生活中最實際體現在於當我看到有人是因為受我幫助而高興、感謝,這些反應都是使我發自內心快樂的初始契機。
會深深喜歡這本,甚至認為啟發性高,是如同友人所質疑的,Fromm總把我們早該知道,只是沒有被整理成完整想法的思緒再寫成一段段重要句子,讓我得以重複地,笨拙地好好理解,愛這門藝術要練就而成,並不容易:
活生生的世界對大多數這些理論來說「只是作為滿足身體要求的工具」。但人首先的要求是「表達他對世界的能力」。對活生生是物的愛表線在人的身上就是人「追求一種他可以與之建立關係的物體,並能與之合一的物體」。這也是以下《愛的藝術》中的一段話的基礎:「不成熟的愛說:『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說:『#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