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出爐,正當台灣媒體一陣歡慶數學排名全球第三之際,荷蘭社會卻瀰漫一股沉痛氛圍—學生閱讀能力低於OECD平均。
PISA是由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每三到四年針對81個國家的15歲學生,在數學、閱讀、科學三個學科進行調查。
從此次報告成績來看,新加坡囊括三領域的榜首,台灣的表現也相當出色,數學第3、閱讀第5、科學第4,澳門、香港、南韓、日本也都名列前茅。整體而言,東亞學生表現相當亮眼。
然而,這份報告出爐後,卻掀起荷蘭輿論的一片擔憂。
三個類別中,荷蘭數學第10、閱讀第35、科學第25,其中又以閱讀能力低於OECD平均,且比起上次調查大幅退步了26名。也正是這點,關於PISA討論的焦點全在「荷蘭學生閱讀能力低落」。
翻開荷蘭媒體,清一色都提出一個關鍵問題:高達三分之一的青少年閱讀能力不足!
阿米爾(Almere)市一位中學校長梵格普(Freek van Gurp)觀察:「閱讀能力的低落,也影響到其他學科表現,從測驗結果顯示,學生經常給出與問題完全不同的答案,關鍵在於他們無法理解題目表達的意思。」
至於是什麼原因,導致荷蘭學生閱讀能力懸崖式崩跌?
彙整各大媒體報導與專家言論,歸結出三點:
拉德堡德(Radboud)大學教育開發學者梅斯特(Erik Meester)認為, 荷蘭教育著重於理解文本結構而非內容,像是運用的策略和技巧,同時也不夠重視「事實性知識」的教育,尤其可以看到生物學、地理學等學科已被侵蝕;另外,他認為荷蘭教材的內容水準低落、文字不足,「比起教科書更像是漫畫書」。
梅斯特主張荷蘭應加強對教育的掌控,因為荷蘭是全球教育體系中最分散的體系之一,它缺乏明確定義的課程以及良好的國家測驗系統。
教育界則普遍認為,師資短缺是關鍵因素。事實上,師資不足的問題在荷蘭已長達25年,但未見緩和跡象,反而愈發嚴峻。
原因包括行政工作增加老師無薪加班的頻率,導致老師沒有足夠的備課時間,在薪資無法反映工時的狀況下,不少老師選擇兼職而非全職,同時也讓剛完成教育培訓取得師資的學生,不願投身教育工作。
教育經濟學家德維特(Kristof De Witte)點出一個現象:「成績弱勢學生群體持續增長,成績優等學生卻愈來愈少。」這個現象事實上對成績弱勢的學生產生影響,因為這削弱了這群學生向上前進的動力。
然而,學生閱讀能力快速下降,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梅斯特點出,當學生離開校園時不具備基本閱讀能力,一方面會因難以閱讀報紙、信件、政治語言,讓社會參與度下降,也讓依賴公共辯論的民主體制受到威脅;長遠來看,將有損於荷蘭經濟,尤其荷蘭的目標是成為知識經濟體。
這個議題在PISA報告出爐後,就成為荷蘭輿論焦點,從政治界、教育界到專家學者,全都疾呼政府「教育改革」,不管是教育系統的缺失、閱讀環境的建立,還是如何讓習慣閱讀短文字及影音的一代青少年重新擁抱文字,比起習慣以不同政黨來斥責執政黨如何失敗的台灣輿論風氣,荷蘭更偏向針對問題提出建設性解方,從學校到家長到政府體系,全都必須為這樣的結果負責。
🇳🇱想了解更多荷蘭文化觀察?
👇歡迎追蹤Facebook: Hoi 活得像個荷蘭人
Instagram: @leia_as_a_du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