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難解的家庭問題,
在父母老後,只會更形嚴重。
他們的固執、依賴、控制、不安、情緒勒索,
讓子女身心俱疲。
如何照顧好父母,卻不必透支自己?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子女,首先必須了解問題並不在單一方面。

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問題行為上而沒想到彼此間的關係,便很難走出困境。

一般而言,麻煩人物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反倒經常覺得別人很有問題。

即便父母明白自己的個性偏差,但誰比較希望看到改變呢?更要緊的是,誰更有調整空間呢?

當然是你—尤其如果你的父母已經一輩子都這樣的時候。


●6種「老後難相處」的父母類型

1.依賴型父母/無法忍受獨處,希望兒女能時刻相伴、隨傳隨到。

2.潑冷水型父母/言語負面,滿腔怨言,覺得全天下人都對不起他。

3.自戀型父母/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無法理解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4.控制型父母/利用內疚感等情緒勒索的手法操縱子女。

5.自毀型父母/曾有酒精或藥物成癮、飲食失調等問題。

6.恐懼型父母/杞人憂天,容易恐慌,擔心個不停。


●針對依賴型父母

-當心別步上父母的後塵。

-不要責怪自己或父母。找代罪羔羊只會讓問題惡化。

-不用跟媽媽說理,她的行事本就不是出於理性。

-事先說好你辦得到哪些事,做不到哪些事。

-保留彈性,照顧自己。學會減壓,幽默是萬靈丹。

-學會理解父母內心深處其實深藏著痛苦,而那正是這些難纏行為的根源。

-請正視:當父母表現出不適而喚你到他們身邊,那並非偽裝,而是他們真的難受。

-尋找能為父母帶來成就感的角色。

-不妨多給予父母同情和擁抱。

-別教父母該怎麼做。


●針對潑冷水型父母

-把世界看作非黑即白,稱為「分裂」。

它與過度依賴一 樣,其根源是一種被拋棄感。

-分裂是一種自我防衛,主動者的感受比你更糟。

-跟分裂者就事論事是癡人說夢。

-別跟潑冷水型父母講理,那等於火上加油。

別幫「壞人」說話,否則你也會被列入黑名單。別試著當心理醫生。

-別試著與父母爭論。

表達認可即可,讓父母知道你的關心和支持。

-避免危機發生。尋求諮商或加入互助團體。

-與其跟負面性格的父母爭執或理論,不如試著對他們展現同理心。

-為了彼此好,別強迫父母遷就你。

-面對父母的惡言相向,冷靜拆解這枚炸彈是你的挑戰。

-避免做出容易引起父母負面反應的事。

選擇讓彼此都開心且樂在其中的活動。

-讓自己保持愉悅和平靜。在找到合適的活動之前,應儘量多方嘗試。

-小心別讓自己的性格也變得負面,那是有傳染性的。


●為何老人家抗拒改變?

想搞懂這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像自己是個老人,也許八十幾歲,或者更老;可能失去了不少東西,包括眼力、聽力、活力、行動力,卻仍盡最大可能適應這一切。

當然啦,比較遲緩是在所難免的。

當孩子暗示你「這樣」不妥,他們才知道怎樣最好,想必你大概也要不高興了。

接受人生所流逝的東西,難道還不夠令人心煩嗎?

還得忍受這些「萬事通」子女嗎?

不過再想想,或許你也同意,為了自己的安全和健康著想,是該做些改變了,於是盡力做出調適。

再假設你是之前那位桃樂絲的母親。

這輩子你努力對抗憂鬱,自有一套堅固的防禦機制,拒絕任何可能危及這個機制的改變。

現在年紀大了,健康變差了,孩子來勸你,生活方式得做個大調整。

光是這個念頭就讓人焦慮不已,你當然會百般抗拒。

健康的老化,需要調適性的自我認知-我雖然無法做這個那個了,但我還是可以找到別種東西。

這不是所有人都辦得到的事。

那些難相處的人更難承受歲月帶來的流逝,他們對老年的抗拒超乎常情,因為老化對他們的自我平衡造成了重大威脅。

所以,桃樂絲的母親無法適應眼前的改變,她的僵固讓她無法理性並作出判斷。

要她看清生活無法自理的事實,就等於要她承認自己已徹底失敗。


●父母的内心承受著孤寂

如果有人對你忽冷忽熱,動不動就責備你,說你不懷好意,否定你所有的提議,你八成不想再跟他有任何瓜葛。

所以這種人多半沒有朋友,子女也躲得老遠,直到父母需要照顧,迫於責任或愧疚,只好出面。

但你要記住,儘管父母讓所有人頭大,但他們比子女更不好受,而且他們無法逃離自己,只能孤獨地與內心的苦悶掙扎。

成年子女能做的最有效之事,就是去了解父母行為背後的成因,這將為親子雙方帶來助益。

理解幾乎總能帶來同情,進而開啟一切可能。

對父母的態度只要略作改變,就能使他們待人的態度產生極大的轉變,不管是對你或對其他人。


~葛瑞絲・雷堡(Grace Lebow)、芭芭拉・肯恩(Barbara Kane)/兩人皆為資歷逾三十年的臨床社工師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Coping With Your Difficult Older Parent : A Guide for Stressed-Out Children》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金石堂購買《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偶希都理
369會員
2.3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的其他內容
2025/03/20
★你知道嗎? 思考,也會使我們不幸。
Thumbnail
2025/03/20
★你知道嗎? 思考,也會使我們不幸。
Thumbnail
2025/03/14
★作者Naonyan的親身經歷,重新定義「逃跑」與「休息」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3/14
★作者Naonyan的親身經歷,重新定義「逃跑」與「休息」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3/13
★擁抱最真實的自己,不再把悲傷藏在笑容裡。
Thumbnail
2025/03/13
★擁抱最真實的自己,不再把悲傷藏在笑容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當一個孩子張牙舞爪, 你能否看見他言行背後藏起來的傷痛? 當一個孩子冷漠地說「我不需要你的關心」 別信,別真的轉身離去。 . 3月份有機會在6個不同場合 與各式各樣身份的學習者們相遇 不論是母親、老師、或是一般的人 我看見原來有些成人 在長大後是不願意回顧童年的 也不願意承認兒時的自己有受傷的感受
Thumbnail
當一個孩子張牙舞爪, 你能否看見他言行背後藏起來的傷痛? 當一個孩子冷漠地說「我不需要你的關心」 別信,別真的轉身離去。 . 3月份有機會在6個不同場合 與各式各樣身份的學習者們相遇 不論是母親、老師、或是一般的人 我看見原來有些成人 在長大後是不願意回顧童年的 也不願意承認兒時的自己有受傷的感受
Thumbnail
你的父母可能一直以來都難相處,到了老年變本加厲;也可能因為疾病或喪偶,到了老年才變得難相處、難溝通。不論如何,成年子女都必須理解到:父母老後只會格外抗拒改變,因為那會摧毀他們終生的自我防衛機制。
Thumbnail
你的父母可能一直以來都難相處,到了老年變本加厲;也可能因為疾病或喪偶,到了老年才變得難相處、難溝通。不論如何,成年子女都必須理解到:父母老後只會格外抗拒改變,因為那會摧毀他們終生的自我防衛機制。
Thumbnail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Thumbnail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Thumbnail
★難解的家庭問題,在父母老後,只會更形嚴重。 他們的固執、依賴、控制、不安、情緒勒索,讓子女身心俱疲。 如何照顧好父母,卻不必透支自己?
Thumbnail
★難解的家庭問題,在父母老後,只會更形嚴重。 他們的固執、依賴、控制、不安、情緒勒索,讓子女身心俱疲。 如何照顧好父母,卻不必透支自己?
Thumbnail
情緒不成熟慣用十種互動模式 在他們身邊,你總是覺得孤單 與他們互動,感覺像是走在令人喪氣的單行道 你自知受到他們的情感脅迫卻無計可施 他們第一,你是次要 他們無法建立親密感或交心 他們不明說,而是藉著情緒來溝通 他們從不尊重你的界線或個體性 你獨自做出情緒努力,他們未必領情 你喪失情感自主和精神自由
Thumbnail
情緒不成熟慣用十種互動模式 在他們身邊,你總是覺得孤單 與他們互動,感覺像是走在令人喪氣的單行道 你自知受到他們的情感脅迫卻無計可施 他們第一,你是次要 他們無法建立親密感或交心 他們不明說,而是藉著情緒來溝通 他們從不尊重你的界線或個體性 你獨自做出情緒努力,他們未必領情 你喪失情感自主和精神自由
Thumbnail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只能花更多心思、力氣去應對,試著同理對方,也退一步想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許在這過程中,也默默培養我們長出別人沒有的堅韌與智慧,又或許是人生要我們更有彈性、更柔軟的考驗。甚至這樣的觀念與想法不只能運用在父母身上,適用於面對各種不同情緒的人們,也能自我檢視,自我成長。
Thumbnail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只能花更多心思、力氣去應對,試著同理對方,也退一步想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許在這過程中,也默默培養我們長出別人沒有的堅韌與智慧,又或許是人生要我們更有彈性、更柔軟的考驗。甚至這樣的觀念與想法不只能運用在父母身上,適用於面對各種不同情緒的人們,也能自我檢視,自我成長。
Thumbnail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自己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有自我實現,但心裡又默默感到罪惡的感受。 ⁡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
Thumbnail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自己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有自我實現,但心裡又默默感到罪惡的感受。 ⁡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年代不可考),流行一種父母要和孩子作朋友的教養觀念,所以父不是父不是母、孩子不是孩子.... 這樣有什麼影響呢?許多孩子的心裡都沒有感受到可靠及值得信任的父母親,卻年紀小小就必須當父母親的閨蜜,不是聽父親說些對人生喪志的話,就是聽母親對人生的諸多失望....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年代不可考),流行一種父母要和孩子作朋友的教養觀念,所以父不是父不是母、孩子不是孩子.... 這樣有什麼影響呢?許多孩子的心裡都沒有感受到可靠及值得信任的父母親,卻年紀小小就必須當父母親的閨蜜,不是聽父親說些對人生喪志的話,就是聽母親對人生的諸多失望....
Thumbnail
  有句古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在年齡漸長的時光中,深深感受到天下不是的父母還不算稀少的。   先別急著否定,我清楚養孩子有多辛苦。   相較於美國歐洲的父母,亞洲父母較難認知「孩子是獨立個體」這件事,當然包括我的父母親,小至飲食,大致穿著、交友,甚至人生規劃,想必大家對於這類的爭執點並不陌生。
Thumbnail
  有句古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在年齡漸長的時光中,深深感受到天下不是的父母還不算稀少的。   先別急著否定,我清楚養孩子有多辛苦。   相較於美國歐洲的父母,亞洲父母較難認知「孩子是獨立個體」這件事,當然包括我的父母親,小至飲食,大致穿著、交友,甚至人生規劃,想必大家對於這類的爭執點並不陌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