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原來我是在那樣子的環境下長大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因為實在距離自己太近了,
以致於放了好幾週還是不知該如何記錄下感想。

太多畫面都直接連結到我的記憶深處,
儘管這些過去已經很久沒被想起,
但經由導演真誠的記錄鏡頭,
那些童年清楚的歷歷在目。

我看到的情緒實在太多種,包括:
媽媽想牽手取得心靈的支持但粗神經的丈夫卻把手抽開、
大女兒心靈的不安與憤怒沒有任何大人看見、
無法釋放自己的脆弱的爸爸、
還有年幼尚未懂事的妹妹⋯⋯

我發現自己看完後沒有再有辦法把一切只歸於「情緒勒索」,
或是「父母沒當好」;因為在這幾年自己成年後,
也理解了生活的壓力多艱辛。

想給家裡更好的環境但經濟上還無法達到那個標準、
自己也會有情緒但不知如何安慰自己、
看不懂女兒的情緒到底是在鬧什麼脾氣、
更年幼的女兒還需要被照顧等等等,
電影裡的家長的確是一對容易焦慮的大人,
但他們的焦慮也是來自於想要盡力給家人「幸福」的生活。

電影帶到主角對國小的不適應與對群體的疏離感時,
我想起自己對國小的記憶也是沒有有愛心的老師,只有嚴厲、規矩與分數。

我很害怕被打、被處罰,所以只能盡力做成優等生以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所以高中以前我沒從來沒喜歡過學校,從幼稚園開始就對學校沒什麼好感。
然後自己也不是個很能融入團體的小孩,常常不知道要和誰當朋友。

電影帶到夫妻的爭吵時,我想起爸媽也是時常重覆那種不著邊際的爭吵,
並不是吵了會讓彼此更了解彼此的那種爭吵,
而是兩人像個平行線一直找不到交集而情緒爆炸的爭吵。

電影帶到媽媽帶著兩個女兒去餐廳享用冰淇淋時,
我想起我媽也常一個人帶著我和妹妹去百貨公司,
偶爾吃好一點則是福華飯店的下午茶自助bar,
那種像是想從現實找到一個短暫的出口的逃跑不下數次。

電影帶到妹妹生病終於可以出院裡面的爸爸躲在樓梯一個人哭出來時,
我想起我們家也常常上演這副光景,
我年幼的妹妹住院還有骨折時,
父母當時的心焦與心急如焚都刻在眼裡。

這部誠實的電影記載濃縮了我整個童年,
就連電影裡的媽媽到頂樓曬衣服的那個場景都與我家的頂樓多麼的相似。

還有一個是主角的母親在家長會時,對古版老師的不滿。
我的母親雖然沒有那樣直接的表態過,
但她從小告訴我的觀念就是讀書和成績不是唯一,
好學校也有壞學生,壞學校也有好學生。

然後雖然我沒有去美國生活,但我媽也是在我小三和我妹小一時,
就堅持把我們送到家附近美國人開設的全英語補習班學習英文,
直到大學前我都持續還有去那間補習班,
英文與美國的文化也從此成為我的一部分。

一切太多奇蹟似地重疊的各種小事與回憶,
讓我不禁好奇,這個世代擁有跟我一樣的成長經歷與感受的人口,
到底有多少?
又有多少人看完這部電影會跟我有同樣的感受呢?

因為連現在的我看,都會覺得電影裡的那段日子已經距離好遙遠,
我好久不曾再經歷那樣的風風雨雨。

原來我曾經就是在那樣子的環境長大的。

而電影裡兩個女兒幫爸爸染上奇怪的髮色,
媽媽在旁邊看著露出同樣頑皮的微笑,
這種一家人溫馨快樂的畫面也是真實的存在在我的記憶裡的。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紀餘-avatar-img
2022/02/07
我沒有看這部。 最近女兒生小孩, 我白天陪她, 幫她, 希望她不要跟我當年一樣, 對著那麼小的嬰兒, 一個人孤立無助。 從她懷孕開始, 許多過去的經歷就重新在我腦中演過, 偶而會跟女兒說一下當時爸爸沒幫忙, 我也沒想過叫他做事, 或是他有些行為奇怪, 不斷重覆發生 (想法和行為不可思議, 有固著的情形, 講了再講都沒用)。 事情過去了, 如今大家都平靜生活, 想起來時還是會生氣, 希望女兒聽懂我心裏想 "被聽見" 的希望, 顯然沒有, 我也不能從她身上得到什麼, 也沒有人可講, 只有一直寫一直寫。 (孩子們對於我和他們爸爸的紛爭都採中立的立場, 我也沒有特別拉他們到我這邊。)
藍色貓咪-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2/21
聽完只想跟妳說聲:「辛苦了哪!」 :)
avatar-img
藍色貓咪療心屋
50會員
94內容數
⟢ 豢養藍色貓咪的靛藍小孩,古靈精怪且善良。希望這裡能讓你暫時放下社會期待或他人眼光,安心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在情感、關係、自我探索的療癒旅程中,找到現實與自我理想之間的平衡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22/04/04晚上,一家人終於一起看了「美國女孩」 家裡三個人,爸爸、媽媽跟我,從小時候都喜歡在假日晚上一起看電影,一直到大了以後才讓我選擇想看的電影。 看完美國女孩後我異常的有感觸而打下這篇文章。
Thumbnail
2022/04/04晚上,一家人終於一起看了「美國女孩」 家裡三個人,爸爸、媽媽跟我,從小時候都喜歡在假日晚上一起看電影,一直到大了以後才讓我選擇想看的電影。 看完美國女孩後我異常的有感觸而打下這篇文章。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Thumbnail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Thumbnail
美國女孩 (英譯: American Girl) 由阮鳳儀導演執導,入圍美國獨立影片、東京影展 2021 年於台灣上映,並於同年獲得金馬獎多項大獎 劇情描述 2003年跟隨罹癌母親從美國搬回台灣的姊妹 在生活型態以及中西方文化與教育的差異中適應並生存 父親事業不穩定、母親健康不明朗,兩姊妹正值青春期
Thumbnail
美國女孩 (英譯: American Girl) 由阮鳳儀導演執導,入圍美國獨立影片、東京影展 2021 年於台灣上映,並於同年獲得金馬獎多項大獎 劇情描述 2003年跟隨罹癌母親從美國搬回台灣的姊妹 在生活型態以及中西方文化與教育的差異中適應並生存 父親事業不穩定、母親健康不明朗,兩姊妹正值青春期
Thumbnail
女孩的彆扭即是那個自己,被遺忘的、被忽略的、被規定束縛的、被教養所規範的⋯⋯好像在不同的年歲都有不同的限制想要框住自己,最典型的關係就是母女之間的糾結。每個女孩(包括甩不掉這些彆扭的女人們)心裡都有像芳儀一樣的美國女孩,差別只在於,能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不要再跟自己較勁下去,就能解開心裡無法鬆開的緊繃。
Thumbnail
女孩的彆扭即是那個自己,被遺忘的、被忽略的、被規定束縛的、被教養所規範的⋯⋯好像在不同的年歲都有不同的限制想要框住自己,最典型的關係就是母女之間的糾結。每個女孩(包括甩不掉這些彆扭的女人們)心裡都有像芳儀一樣的美國女孩,差別只在於,能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不要再跟自己較勁下去,就能解開心裡無法鬆開的緊繃。
Thumbnail
《美國女孩》賣的是一種台灣90年代進入千禧年之際的記憶共感;故事藉由一位女孩隨著母親和妹妹從原本移民美國的生活,回到台灣與父親團圓,並重新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描繪出有關「家」與「夢碎」的故事,十分動人。
Thumbnail
《美國女孩》賣的是一種台灣90年代進入千禧年之際的記憶共感;故事藉由一位女孩隨著母親和妹妹從原本移民美國的生活,回到台灣與父親團圓,並重新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描繪出有關「家」與「夢碎」的故事,十分動人。
Thumbnail
很開心參加方格子這次舉辦的電影包場,我其實是因為看到好多人推薦的影評所以決定衝一波。這故事的背景就是在SARS那年代,我的年紀比主角小一些,所以我想講的是國中那時與家人的尷尬階段。(我認為這也是這部電影很重要的部分)
Thumbnail
很開心參加方格子這次舉辦的電影包場,我其實是因為看到好多人推薦的影評所以決定衝一波。這故事的背景就是在SARS那年代,我的年紀比主角小一些,所以我想講的是國中那時與家人的尷尬階段。(我認為這也是這部電影很重要的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