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是一本相當「神奇」有趣的史書。
有很多不管是現代人還是古代人看,都很明顯知道是「超自然」、「怪力亂神」的記述。
神話系史書,《晉書》不是第一本。
光是大家所熟知的《史記》,前面就有很多不可考的非信史。
神話時代。
魏晉南北朝,就是中國再次迎來的神話時代。
亂世出精怪,這不是中國知識份子獨門的想法。
世界各地即使已經進入信史時代,人們還是會認為,政權混亂的時期,妖魔鬼怪會特別盛行。
你可以看做是一種比喻形容。
也可以看成是一套政治洗腦。
在兩漢書,三國志裡頭,這些超自然力量,基本屬於「天子傳奇」,皇帝系統的特權。
可《晉書》卻在臣子將領們身上,留下了這些傳聞。
熟悉三國的人都會知道,很神奇很巧合的故事,通常是《三國演義》所做,不是《三國志》。
但先秦與魏晉南北朝的神奇故事,你以為是後人瞎掰,其實卻是史冊原汁原味。
認真說,後人還會修改得合理一點呢。
比方說「周處除三害」的故事。
我們比較常聽到的版本,都是說跟周處抱怨地方有三害的人,不認得周處。
或者一開始不敢跟他講第三害是什麼。
不過《晉書》可是直接寫:「南山白額猛獸,長橋下蛟,並子為三矣。」
加上你就是第三個啦。
可以這樣直接嗆聲的嗎?
就來看看,這個「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擁有比「萬人敵」更通俗更兇猛的勇士名號持有者--
周處。
周處,是三國時代的吳國人。
他的父親,名叫周魴。
周魴最有名的事蹟,就是詐降魏國,引誘曹休,為東吳帶來石亭之戰的勝利。
當時,周魴為鄱陽太守。
就《三國志》內文推估,任期應為西元225年末(或226年初)到238~239年間。
卒於任內(在郡十三年卒)。
《晉書》說,周處「少孤」,用八~十三歲來算,則應出生於西元225~231年間。
也就是肯定出生於孫權執政時期。
雖然祖籍是吳郡陽羨,但周處的少年時代,肯定就是在鄱陽度過的。
周處從小臂力過人,死了老爸,缺乏管教的他,十分放縱。
那個,我們直覺都會認為,周處就是地方上一個小混混。
不過別忘了,東吳是世族政治,地方大族跟官員,都可以有私人軍隊。
如果朝廷沒有特別徵收調動,做為私人財產,就會被繼承下去。
所以有開始感受到,周處對於鄉里的威脅了吧?
周魴沒有背景後台,但是有封爵關內侯。
十幾歲的周處不愁吃穿,有錢有米養部隊……不要說老百姓,地方官員都是一個頭兩個大啊。
而所謂的「周處除三害」,老實說很可能是一個欺負他沒讀書,想要害死他的一個圈套。
「南山白額猛獸,長橋下蛟,並子為三矣。」
白額猛獸是一個說法,翻成白話,一般人會說「白虎」。
蛟則是龍的下位生物。
簡單說,這兩個就是對於龍跟白虎的「篾稱」。
那有什麼問題?
問題可大了。
周處危害鄉里,是孫權剛稱帝的時候。
稱帝祥瑞,便是「黃龍」。
在東吳的領地中,孫權任內一共出現過五次黃龍。
鄱陽就是其中一個地方。
五分之一沒什麼嘛。
不過,孫權稱帝之後,只有兩個地方出現過白虎。
一個新都,一個鄱陽。
不要看了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就想說白虎是凶獸。
白虎是大祥瑞,只會出現在仁君治理的地方。
今天有個傻瓜蛋去射獵白虎,捕殺蛟龍……這直接上報給孫權,周處有一百條命也不夠死。
整個周家勢力,那還不是一次拔除?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周處不可能是自己去討伐南山猛獸的啦,他就是帶兵去獵殺而已。
而這個故事最經典的地方,則在於周處去追蛟龍,一去不復返,大家以為周處被蛟龍殺死了,馬上開起宴會來。
對,跟童話的差別,就是「不是兩敗俱傷」。
「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數十里,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人謂死,皆相慶賀。」
注意到整個背景,你就會發現,周處決定跟蛟龍單挑,纏鬥數十里又三天三夜……
誰會知道?無人空拍機逆?
回去告訴大家,周處沒有浮上來的,就是周家士兵啊。
地方官員百姓,甚至自己的手下都在慶賀自己死掉,周處真的感受到「哀莫大於心死」。
那也因為大家都認為周處已死,所以也不需要去告他獵殺祥瑞了。
不然周家士兵保不定都要被牽連進去的。
自圓其說就到這裡了。
而沒有回家的周處,決定去投靠陸家。
陸遜卒於西元245年,用周處的最早出生年算,也就是他二十歲後陸家才失勢。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基本上就發生在他弱冠前。
得罪了皇上還想活命,除了陸遜這個老番顛,還有幾個人做得到?
可《晉書》說,周處前往吳郡,是拜訪陸機跟陸雲。
陸機跟陸雲,是陸遜的孫子,兩個都是陸抗的兒子。
就目前的推測來看,周處跟陸抗幾乎是同年生,怎麼可能去拜訪人家的兒子呢?
這個不是我懷疑,清朝人就已經覺得不對勁了。
但即使略去此處,吳郡是周處的祖籍,回返仍是合理舉動。
周處因為沒讀書,憑著一股仗義之氣,差點被害得萬劫不復。
接下來決定立志好學,同樣是合情合理的。
「處遂勵志好學,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吳為東觀左丞。」
年輕時候只會打獵,縱情肆欲的小混混周處,居然被州牧跟幕府同時徵辟,後來更進入國家圖書館當副館長,有沒有這麼勵志?
以地域看,徵召周處的州牧,應該是吳屬揚州牧。
不過這就跟蜀漢的益州牧一樣,不隨便封的。
孫權稱帝之後,只有記錄諸葛恪一人領過揚州牧。
當時孫權剛過世,在諸葛恪掌權的短時間內,也沒有變動開府等級官員。
也就是說,同時徵辟周處的,很可能就是諸葛恪跟諸葛恪。
是的,諸葛恪馬上就死掉了,東吳朝政陷入混亂鬥爭期。
周處的行蹤失去記錄,按《三國志‧周魴傳》說,他一直到孫皓的最後一個年號,才成為「東觀令」,又轉「無難督」。
無難是直屬吳國皇帝的禁軍部隊。
周處由文官轉武職,很容易判斷,應該就在西晉發起滅吳之戰的時候。
當時孫皓做了很大變動來應戰。
但《孫皓傳》也有一條「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處至陽羨縣,封襌國山。明年改元,大赦,以協石文」。
太常是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周處的書讀得非常好又道地,至少在孫皓時代,本職肯定是高級文官。
周處很可能自二代吳主孫休開始,就是不碰軍政,遠離鬥爭的優秀學者,一步步走上老學究之路。
到孫皓末年,周處已經五十歲了。
三朝老臣,正是中流砥柱。
吳國卻覆滅了。
晉將王渾入建業,擺下酒席宴請東吳高官大臣,笑問:「你各位國家滅亡了,怎麼都不悲傷呢?」
周處站了出來:「漢末分崩,三國鼎立,魏滅於前,吳亡於後,該悲傷的豈止我們?」
王渾的爸爸,可是當年曹魏荊州大都督。
周處這一巴掌還擊,正中王渾痛腳啊。
可雖然滅吳頭彩給王濬奪了,在朝廷公斷之下,仍是王渾居首功。
吳人分派,多以王渾意見為準。
你周處得罪了方丈還想有好果子吃啊?
被送往洛陽之後,周處為高級文官出身,當然也不能領個太差的職務。
九卿降一級,那就做個太守吧。
可這一分派,周處就被送往三輔邊疆的新平郡去了。
認真說,這裡的危險性屬於中級。
吳滅之後,北方首先跟晉朝開戰的,乃是東鮮卑慕容部。
也就是東北幽州區域,才是戰火交鋒的高潮。
就算要害人,也不能把他丟到會害死自己的前線吧?
西線雖然有馬隆斬禿髮部首領樹機能在先,但乞伏部正好趁勢崛起。
西羌地區,向來難有總管。
周處一個中年偏老的學究,能頂什麼事?
王渾哪裡會知道,周處少年時勇猛好鬥,能服眾,又願聽聞民意。
區區新平郡,根本難不倒他。
「遷新平太守。撫和戎狄,叛羌歸附,雍土美之。轉廣漢太守。」
這就嘴一下,周處當時的表現,肯定大出西晉朝廷意料。
所以才會被挖出小八卦:「其實周處年輕時就是條鬥犬。」
被爆料了嘛,那就再換一招。
這次把周處丟進了蜀地,偏北的廣漢。
廣漢在東漢末年,屬於親曹操的地區。
劉備入蜀之後,都還遭遇過不少反抗。
這都小事,最大事是啥你知道嗎?
蜀漢劉禪投降的時候,東吳本來打算偷襲益州南部。
這時亡國之將羅憲拚死抵抗,並且宣布投降曹魏,請他們盡快來支援接收。
痛恨吳人的這位羅憲將軍,之後更被司馬昭司馬炎父子重視,成為益州對吳最重要的守將。
而羅憲的少年時期,就是在廣漢長大的。他爸廣漢太守。
後來羅憲的兒子死後,也被追贈為廣漢太守……幹嘛來著?安撫。
可以看出,羅憲一家對於廣漢是有影響力的。
簡單說,廣漢就是一個矛盾地區。
各種立場不同的居民經常爭執訴訟,從諸葛亮死後一直到周處上任前都沒辦法解決的案子,所在多有。
王渾可能心想,原來周處的本事其實在於武功,看來他學究的部分,應該也是靠關係吹牛皮吧。
要知道,王渾自己也是刑名本科。
把周處弄到這個地方,那真的是要下殺手了。
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想不到。
吳人周處到任,一天就把累積的舊案都給解決了。
講真的,三十年前的當事人是有幾個還活著?
蜀漢都滅亡十幾年了,這時候的廣漢人,一定已經出現「天然統」世代。
意識形態改變,矛盾也不是矛盾了。
但周處黑白兩道都走過,政治陰謀也看得多,書更不是白讀的。
到這份上,他還不明白晉朝容他不下嗎?
周處索性提出辭呈,表示要回家奉養老母。
偏偏真是無巧不成書。
這個絕妙的時刻,司馬炎的第九個兒子,司馬瑋徙封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就下令徵召了周處。
一切只是開始。
兩個月後,王渾升上三公之一的司徒,隱然成為賈充過世後的軍派首要領導者。
又兩個月過去,晉武帝司馬炎,駕崩。
晉惠帝司馬衷登基。
司馬炎一直都知道,司馬衷是個阿斗中的阿斗。
讓司馬瑋轉封楚王,掌握軍區,本身是為了拱衛皇室。
可是司馬炎駕崩之時,權力被外戚楊駿一把給抓住了。
晉惠帝的賈后南風,心知不妙,連忙跟楚王聯繫。
這一串跟周處有個毛關係?
原本被徵召要去荊州上任的周處,突然又收到詔令:轉往皇上身旁,擔任散騎常侍。
楚王司馬瑋的幕僚,應該是相當肯定周處的能力。
本來是要他來協助整頓荊州,但此危急存亡之秋,不如給晉惠帝一個能幹的幫手。
不過,晉人們從來沒有真正了解周處這個人
周處表示:「古人辭大不辭小,我要去楚國報到。」
如果,當時周處直接前往洛陽,八王之亂是否會被改變呢?
那就要看看,周處到底有什麼本領了。
抵達楚國,重新整頓治理後,在朝野一片讚嘆聲中,周處趕赴洛陽。
成為晉惠帝的近侍,周處實是免不了要常常規勸皇帝。
不久,也不知道是誰的主意,周處升上了御史中丞。
御史台主管,國家最高監察官。
之所以說不知道是哪個天才的主意,就是他們沒想到。
對,周處可以幫你克制政敵的不法行為,問題是他也不會跟你客氣啊。
我猜是賈南風那一派啦,自以為對周處有恩德,結果卻是搬了個大石頭砸自己的腳。
各大派系被周處搞得「民不聊生」,索性公推他出兵去平亂。
時為晉惠帝永平六年,西涼又反。
坐鎮前線的梁王司馬肜先前被周處辦了一案,迎戰反賊偽帝「齊萬年」又失利,乾脆跟朝廷請調。
「周處是吳國名將之子,一定超能打的,叫他來叫他來啦。」
早在東吳滅亡之前,搶先降晉,位高爵尊的孫秀,隨即私下去找周處。
「他們想害你啊,你還是拿老母當藉口推辭吧。」
老周處一挺胸:「自古忠孝難兩全,我出來當官,就是有皇上沒父母了。為了皇上而死,那也是死得其所。」
朝廷給周處加了「建威將軍」,浩浩蕩蕩前往關中與司馬肜會合。
另一邊,叛軍也得到了消息。
這些雍涼氐羌,很多也是認識周處的。
偽帝齊萬年更是略懂略懂。
「周處以前當過新平太守啊,他超厲害的好嗎……再探再探,如果周處是總指揮官,這仗不能打。不過要還是那個司馬肜在當老大,那就……嘿嘿嘿。」
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司馬肜絕對會下陰招使絆子。
即使周處裝作若無其事,朝廷裡面也有忠義之士看不過去,建議應該另外派遣先鋒,讓周處獨立督軍。
然而,被權臣外戚牢牢控制住的晉惠帝,自然是盡顯昏庸本色,不納此議。
周處最終率領五千人,與七萬賊軍對戰。
司馬肜雖然派遣了援軍,但盡皆按兵不動。
周處力戰而亡,結束了他戲劇性的一生。
是有點過度戲劇性啦,司馬肜寧可損兵折將,也要害死周處……在過去的歷史中,很難看到這麼失心瘋的人。
八王之亂的司馬家諸王,就是被記錄著幹出各種奇奇怪怪的事情。
事實上,周處的兒子,後來在江南興義兵,協助西晉平定重大的叛亂。
也因此,在東晉初立時,周處的家族,可說是江南非常強大旺盛的世族。
並與北方下來的世族,產生了巨大的衝突。
但司馬家的皇帝,始終親信著周家。
或許這就是在《晉書》當中,從周處開始的描寫,基本上都是大忠臣。
不管他們犯了什麼錯,最終一定是別人不好。
從這裡回頭看,周處留下了「除吳祥瑞」的神話,好像也變得不是那麼難理解了。
一個江南吳人,滅殺東吳白虎蛟龍,成為西晉忠臣。
他的子孫,更扶助了東晉王室,在江南立足。
因而被半神格化的周處,到底在歷史上做了什麼,如今已經沒有人關心。
我們只會記得那些神話。
歡迎來到中國的第二個神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