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2/16讀書會活動報告

這次讀書會分享者為我們帶來的是「為您服務-米其林三星的待客之道」,這次從書中內容衍生出來非常多對服務業的探討。
首先分享者從書中摘錄了這幾個項目。我挑幾個比較有印象的說。第二項“與顧客最近的距離”在說就算餐廳東西再好吃,侍者沒辦法正確傳達主廚與餐廳理念的話,其他東西都是白搭(分享者都是用“侍者”這個詞,而不是“服務生”)
接著針對餐廳的著裝守則 (Dress code)是為了營造餐廳的和諧感這件事,分享者也有一番自己的看法。
最後在分享內容中也提到侍者職涯發展,還有接待各國文化不同顧客時該怎麼應對。我聽完覺得這內容能回應的也太多了吧!
另外也摘錄另外的成員在討論中做的摘要整理:
1. 侍者的角色,專注在服務傳達品質之中
2. 也有些餐廳很嚴格要求顧客ex拉麵店
3. 店家準備西裝給客人穿!是不屑或是貼心的表現呢?但亞洲人很愛面子,會沒有自備嗎?
4. 會因為這些服務就感覺比較好吃嗎?但和諧感非常認同!
5. 成熟的環境才會有結構產生
因為這次討論太多太雜了,已經事隔一週,我腦袋實在記不得詳細內容,以下就摘要式整理一下。

台灣社會的進程還沒辦法孕育出高級服務市場
高級餐廳、高級的服務、高級的場域營造,這些東西不只需要提供服務的一方,也需要接受服務的一方來共同營造,當整個社會還在強調CP值,重視在眼睛看得到,嘴巴吃得到的東西時,最後就是高級食材還有名廚技術的比拼。
整體的和諧感,必須從身心靈上去做設計跟調整,而人的心境轉變是非常纖細的,為什麼我們出國東西都會比較好吃?為什麼在高級餐廳裡環境會營造出讓人專注在料理上的環境?因為我們的味覺的的確確會受到心理狀態影響。
而對這種享受的探討,在社會平均富裕程度沒有達到一定水準時,是沒辦法得到充分討論,大家對這件事自然也沒有基本認知,那些什麼儀式感、場域營造、著裝守則,在台灣大眾眼裡,只會覺得假鬼假怪。
只因為大眾平均認知還停留在“貴的食材就是好,其他東西都不重要也不需要“這個階段。
需求不夠多自然就不會有供給,因此台灣高級餐飲業中的“侍者”沒辦法成為一個業界也是理所當然。

眼界/體驗/心得
在討論裡,可以聽到每個人對高級料理的印象,還有對高級服務的印象。聽完我們這組討論內容,覺得跑慣國外吃遍米其林三星的人,還有一般不那麼注重口腹之慾的人看得到真是完全不同。
撇除消費能力來說,已經習慣跑高級餐廳高級旅館的人,比較能比較出服務跟餐飲的整體呈現,但沒有那麼多經驗的人,分享的內容就會專注在單一事件上。
我們這組最後小小的共識是高級餐廳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人“好好吃一頓飯”,但這好好吃一頓飯的前置條件可不容易,首先客人必須不會為付出的價格感到負擔,而有某些不實際的期待,接著周圍侍者與其他客人都必須呈現出協調,再者用餐時的禮儀必須如呼吸一般,讓消費者在遵守時也不會感到壓力,最後料理的呈現、說明、搭配等等,就像一齣劇,消費者不只是觀眾,也是演員。
好好吃一頓飯,可沒那麼簡單。

最難搞定的客人
討論裡有提到台灣某些中價位的餐飲店面對奧客時是多麽誇張,彷彿所有服務本質都是為了應對奧客而生。這裡大家討論出來的結論是那些中價位餐廳的顧客,有些可能是久久吃一次大餐,但又不能去真正的高級餐廳,來到中價位餐廳用餐,就覺得自己付出了大錢,也因此對於服務跟餐點都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這時候要是實際跟理想有太大落差時,消費者就會發作了。
這種狀況也不能怪誰啦,餐飲業總會遇到吧?
後續大家還聊了很多關於產業形成,服務業升遷跟職涯的問題,不過太多我記不得,這篇就先到這裡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