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有時候就是突然會陷入負面悲觀的情緒,不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
Q2:我越想停止悲觀就越感覺人生完了,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今天這篇的主題,正好是我自己從成年以後就一直在學習調適的課題。
年輕時的我曾經想盡辦法逃離讓我感到苦澀的源頭,有時候我也會像某些讀者們一樣,悲觀地覺得人生大概就只能這樣了;但是有時候又很拗,總想做點什麼來證明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兩方越強力拉扯,我就越覺得自己不成人樣。在朋友同事老師主管眼中是聰明獨立邏輯很好有才華有衝勁的我,其實有很多年的時間是覺得自己像個活死人。
(故事時間)
若把我18歲以前的時間拆開來看,有約6年的時間是在各親戚家流連。我那時候從未固定在一個地方住超過3個月,常常就是背著一個小包包被長輩送這託那的。後來跟阿嬤一起在大叔叔家住了9年,又跟姑姑住了3年,到了念大學自己搬出去的第一天晚上,我才算是真正地體會到「歸屬感」的甜蜜滋味。
澄清擺在前頭,我的家人們都對我很好,幾乎是把我當親生的一樣在疼,我非常感恩,但是這樣的成長過程卻也讓我有著爆表的不安全感,這是第一個苦澀。
18歲那年我爸出事,我看著家人們付出很多時間和金錢幫忙處理,也因此產生了第二個苦澀:虧欠感。後來或許長輩們是因為心疼我,想代替我爸替我安排出路,幾度插手之下,我又產生了第三個苦澀:自卑感。
“是因為我爸那樣,所以他們才幫我安排而不幫堂弟堂妹安排嗎?難道是因為我看起來沒什麼能力自尋出路所以才幫我嗎?可是我明明在學校表現得很好啊,我是教授們最喜歡的學生,我一次學四個語言每科都能90分以上,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我需要安排呢?為什麼我不能走自己想走的路呢?我有那麼差嗎?....”
這麼多年下來,各式各樣的幫助事件陸續發生,我養的不安全感+虧欠感+自卑感不斷地發芽成長,我只能一邊(逃)跑一邊學習調適。
這個月初因為我們送走阿嬤去菩薩那,家裡的幾個長輩難得地聚在一起,他們建議我搬回台北,希望我能夠從照護我媽的壓力中脫離,不要管這個大人那個大人怎樣,真正地考慮自己的未來,為自己而活。
為自己而活,聽起來多棒啊!
就在我興奮了幾天,以為我終於可以慢慢丟棄兒時養起來的那些苦澀並真正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我突然收到幾個長輩的指令,要我必須跟姑姑住在一起。
我立刻崩潰了,而且是巨大的崩潰。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或許是因為突然的期待落空吧,也或許是突然想起了小時候,我崩潰到一邊哭一邊把心裡累積許久的苦澀對著長輩說出來,完全不給插話的機會,連難道妳以為我沒想過去死嗎這種情勒的話都說得出口。我甚至崩潰到後來在咖啡店看書時眼淚還在掉,怕引起旁人注意就躲到廁所裡趴在牆上無聲痛哭,回家以後又打了大概5個多小時的噴嚏,擤掉3包一百抽的衛生紙,隔天不只人中破皮還全身痠痛彷彿被揍過。
若用上帝視角來看,先和姑姑住其實是個正確、也是我應該做的選擇;我也並不是真的很抗拒,我只是在心裡有十萬個悲憤的為什麼,那是多年累積起來的負面情緒。
“為什麼要我放下我媽回去陪伴另一個長輩?為什麼我又要再次寄人籬下?為什麼當阿嬤走後,家人們擔心姑姑未來生活失去重心,第一個解決選項是要我去跟她住而不是要她自己學習獨立?為什麼我都這麼大了卻不能過自己的生活?....”
(正題來了)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想逃避的苦澀或壓力,也許是因為家庭、職場、金錢、感情、或同儕,也許是因為願望和目標始終不見實現跡象。不管來源是什麼,我們都會因此遇到情緒崩潰的時候,並對自己產生過多過誇張的懷疑,最常見的台詞例如「反正也只能這樣了」、「為什麼我這麼一事無成」、或「可能我真的不值得」。
以大腦和潛意識這兩位雙胞胎的立場來看,聚焦在負面情緒和思考只會使我們繼續走向負面結果,如同我在其他篇文章裡不斷提到的:
匱乏的念頭會帶來更多匱乏,
豐盛的念頭會帶來更多豐盛。
令人為難的是,匱乏形成的速度很快,而豐盛卻不是光用嘴巴說說就會得到的。但令人慶幸的是,只要我們願意付出努力去做調整,豐盛是能夠戰勝匱乏在潛意識裡的佔比。
我花了幾年的時間練習
換框思考和
培養豐盛,也就是調整我的潛意識認定,在負面情緒噴發的那一瞬間.... 依舊負面,照樣哭照樣發火,照樣悲觀照樣詛咒人生。但是在事發幾小時後,才深刻體會到這幾年的努力確實是有正面的收穫。
不要誤會!擁有豐盛的心態和思緒並不表示會永遠沒有匱乏、不安、或恐懼等負面思緒。
豐盛的心態和思緒其實是在幫助我們遇到困難時能夠很快地振作起來,幫助我們能夠在掉入深淵之前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幫助我們能夠用更正面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你若願意,你的豐盛甚至能夠幫助周圍的人度過難關走出傷痛。
以下是我的穩定過程:
1- 停止強迫自己快速轉向正面思考
我建議也鼓勵循序漸進,依照個人狀況調整。若強迫習慣悲觀、或正沈浸在悲觀情緒裡的人一次就要完全跳到正面樂觀的方向去思考,其實很容易造成反效果,這個強迫的舉動反而會讓當事人越緊張地聚焦在負面的場景爬不出來。
我這次的情況就是先暫時任負面情緒發展,要哭就哭,要懷疑人生就懷疑人生。累積了這麼久的苦澀終於爆發了,現在就是我發洩的時候,此時不發待何時!
2- 稍微緩和以後,開始套用「預設」
所謂稍微緩和,就是情緒慢慢穩定下來,眼淚已經止得住了。這時候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
2-1. 其實好像是也沒到天要塌的程度🤔。→ 冷靜的情況
2-2. 靠!我剛才好像說了很多不好聽的話😱!→ 懊惱的情況
無論是哪一種,都可以套用預設。
我先在腦海裡將我想要獲得的結果套進預設:或許長輩被我的發瘋嚇到,明天就會摳我說 “好啦妳放輕鬆,就做妳想做的事情就好了啦~ ”
結果當天下午,我就收到長輩委託她女兒傳Line跟我說,就照著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去做就好喔~
- 補充:我在預設時,腦海裡僅出現長輩溫柔說話的聲音,雖然最後是換個人Line我,但依舊是符合我預設的結果。
然而,在這個時候,我的腦海裡卻出現了別的聲音。
我從小到大所受到的疼愛讓我即便是得到了許可,能夠依照自己想做的去做,內心的某個角落還是會覺得愧疚。我開始懷疑,如果我堅持己見,是否會傷到長輩們的心呢?和姑姑住是「應該」的選擇,自己住是「喜歡」的選擇,我仔細衡量之後還是決定改變主意,選擇了「應該」。
選擇「應該」會讓我有委屈的感覺,我並不希望再讓這種負面情緒放大,所以──
3- 從現狀找樂趣(或找好處)
這是在處理負面情緒時的一個很重要的動作。
硬要從讓自己感到苦澀和委屈的現狀去找樂趣,看起來有點像消極地自我安慰,但其實這個動作不但可以練習換框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轉移焦點。
- 跟姑姑住的話我可能吃飯都不用花錢吧,一定可以省很多錢。
- 有時候我可能還可以跟著姑姑的車出門,不用自己搭捷運。
- 說不定哪天是我不舒服,有姑姑在是真的會比較安心。
- 雖然姑姑控制欲很旺盛,但我也不是省油的燈,可以想個一百招跟她鬥智。
............
樂趣和好處找著找著我也突然就想開了──
跟很多其他的人比起來,我真的是很幸運能夠擁有許多關愛和後盾,這不就表示我其實是充滿豐盛的嗎?
轉念以後,我的情緒已經能夠徹底穩定下來,已經不會再胡思亂想,也沒有想哭的委屈感,還能打電話跟好朋友聊天,用平穩的情緒把事件敘述一遍。雖然在聊天的過程中還是會夾帶抱怨和訴苦,但是講著講著就笑嘻嘻地開始安排回台北之後的玩樂行程。
以上這個穩定過程其實正是照著
換框思考的概念來做延伸,呼應我很喜歡Abraham Hicks曾經在演講中分享過的一句話
──
The way you think becomes who you are.
我們會有什麼結果,全是看我們自己要怎麼想、怎麼做選擇。情緒崩潰的時候,只要提醒自己稍微轉個念頭,換個角度用正面一點的方向來看事情,只需要先前進一點點,不僅可以將事情簡單化,更是在替我們自己創造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