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從來沒有旅遊業背景的人來做旅遊卻容易成功,見到幾個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沒有任何起點和積累,卻能做成能夠年輕人喜歡的產品,在youtube可以達到上萬點讚數。
所謂資源優勢在沒有遇上放大能力的時候就不是優勢。
那今天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商業思維+新媒體運營+互聯網打法+旅遊業背景,沒錯,今天新旅遊的人才能力模型中,具備旅遊業背景和積累是放在最後一位的,過去做旅遊的舊經驗解決不了目前發展遇到的新問題,不是不重要,只是優先級和適用程度。
這些能力如何獲得與培養?
一個旅行公司的創業者、老板、業務負責人如何具備這些思維和能力?
除了長期的看書學習交流訓練,這些能力的積累的確非不是一日之功。
看書是提升思維和意識的方式之一,還要做更多的工業訓練來提高這些經營者的整體水平,在這些維度的能力提升,見到的好幾位提醒我要多做這樣的專業產業能力提升。
3.旅遊管理專業的長期尷尬
有個大學老師希望見一下我,她是教旅遊管理的專業課老師,覺得現有的教材已經跟不上實際發展,自己抓取的工業資訊也很閉塞,自己覺得教給學生的東西離工作應用很遠,現在的學生還在想着畢業後去做導遊、酒店實習這些,沒有更多更好的發展選擇。
我告訴她:把專業和就業分開,學旅遊不一定做旅遊,學旅遊不一定做的好旅遊,不學旅遊不一定無法做旅遊,不學旅遊可能做得好旅遊。
什麼意思?
做好旅遊的決定性要素中,旅遊背景和旅遊專業是最不重要的。
總結下來,不要被專業限制了,多讓學生學習一些互聯網、新媒體和就業相關的知識更有輔助說明,比如如何發好IG、剪輯視訊文案,可能找工作就很吃香了。
旅行社的終極型態
4.旅行社幾乎沒有未來
這次在兩地見到了工業協會,他們問我旅行社是否有未來?
我的回答是“幾乎沒有”。
首先:如果以現有社會的發展趨勢、資訊越來越方便、碎片化的預定觸手可及、FB ,IG, 抖音讓每個人成為“微小化個體戶”,預定的發生早就繞過任何中間商了,就像機票火車票,今天我們看到的依靠行程拼湊、提供代訂價值的傳統“旅行社”是明確沒有未來的。
有的人會說,不會啊我們是小地方,我還有穩定的通路渠道可分銷,我還有大用戶.....這些都是對的,但這些都是漸漸減少的存量市場。
什麼時候結束?
就是這部分用戶的徹底老去。(《新旅遊》中的老年人和新老年人)
存量還有但不再增長。
其次,整個社會趨勢是在“微小化”,司兼導型態的逐漸流行會漸漸取代旅行社。
「機票+酒店套餐」 「機票+酒店+司兼導」的市場占比會越來越大, 這是看得見的增量,增量雖小但增速明顯。
司兼導型態進展到了什麼進度呢?
我們看到的國內有好幾項目在同時探索,有創業公司、有政府參與、還有OTA入局。
再看,我們應該怎麼理解“旅行社”?
“旅行社”只是旅遊業的經營門檻,不應該是未來旅行公司的名稱,新旅遊公司被稱為“旅行社”是不準確的,有意思的是,這些公司也不願意被稱為旅行社。
這裡面的區別是什麼?
過去我們了解旅行社就是一種企業形式,今天的“旅行社”只是旅遊業不得不具備的經營門檻和行政管理方式,如果可以,他們寧願不被這樣稱呼和定義。
今天市場需要的旅行公司更像是策劃公司、行銷公司、媒體公司,必須具備需求解決、行銷策划和創意表達的能力。
新旅遊裡提到的品牌圖畫像是:有定位、有理念、真誠、信任、顏值、確定性。
這樣的公司以今天的“旅行社”來稱呼已經不夠恰當和準確,在旅遊產業鏈條裡沒有價值的“旅行社”,必然會顯得可有可無。
流量紅利變化
5.FB是目前成本最低難度最低回報最明顯的流量渠道
去年年底在整理FB的運營邏輯,說了同樣一句話:FB是最簡單的人人都能掌握的流量渠道,比其他平台如 youtube簡單、比OTA低成本、比其他通路渠道效果快效率高。
為什麼?
不需要粉絲積累,發好一篇筆記就可以獲得咨詢了,加到官網成為LINE@私域沒有平台佣金,不需要做詳情頁,不需要高成本的團隊配置,還有比這更友好的流量渠道嗎?
如何決策判斷不同流量平台的投入,重新理解流量的章節提到過流量成本CAC和用戶價值LTV,平台可以把CAC做到0但LTV足夠高。
FB的流量邏輯是什麼?
有搜索的地方就有SEO。
用戶搜什麼你就生產什麼,放在那裡等着ta。
如果用戶旅行時會搜什麼會考慮什麼哪些是決策要素不知道,怎麼能說自己懂旅遊呢?
影片視訊平台的趨勢和流量價值,之前已經解析過。旅行企業做視頻前必須思考的10個問題。
新旅遊劃分工業周期
6.新旅遊發展從意識到共識
這是這次給我的最大收穫,我沒有想到能看到大家對新旅遊的好奇和期盼。
工業協會、觀光旅遊單位、大學高校、創業公司向我分享今天遇到的問題和困境,有一些我們拿回來可以探索解決,有一些我們今天還不具備解決能力,好在無形中已經串聯起了。
今年我特別希望能夠走近目的地做出一些具體案例,來給到大家更多參照,這也是這次考察最重要的目的。
從啟蒙意識到產業共識,從看見微光到百花齊放,影響從業者對旅遊經營的思考,改變旅遊者的旅行體驗,“影響與改變”正在發生。
6.新老旅遊划分明顯 不同維度不同競爭
這次見到的企業和地方比對集中,有個強烈的感受是大家的新老旅遊思維的差異還是有的,兩種類別的企業關注點和思考方向基本不同。
什麼意思呢?
在一個相同工業裡,你和一部分人聊的話題無法和另一部分人繼續聊。
經營優勢、關注焦點、思維方式、認知習慣完全不同,甚至同時做着不同的努力。
這是很有趣的發現,完全不同的事情,但都包裹在旅行社的經營主體下,他們互相看不到,他們之間也沒法聊。
低品質努力的旅行企業
7.不是做了才行,是做對了才行。
疫情之下很多傳統旅遊企業尋求轉型,過去的一兩年做了很多事,各種原因導致效果不大,希望我幫着看一下。
基本了解以後發現一個結論,無論公司還是個人很多人習慣做低品質的努力。
這句話有點殘酷,但足夠真實。
這麼來說:不少的企業同時做着10件事,你拆解以後發現,10件事裡4件事情的方向錯了,壓根不值得做,還有4件,事情本身是對的,但是方法不對做錯了,剩餘的2件,有1件事情也對方法也可以, 但是效率很低,最後做10件事,有價值的可能只有1件。
這不是單獨現象,這是普遍現象。
方向、方法、效率的疊加導致效果的巨大差異,不是做了才行 是做對了才行。
比如有人在FB發了20條筆記,很辛苦,也做了嘗試和努力,但就是不出效果。
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深入的研究邏輯,知道發什麼,怎麼發。
只是在動作上很勤奮,方向、方法和效率上都是低品質的。
不是它不行,是你做的不行。
同時做10件事,只有1件事有產出效果,和只做1件事,卻在10個方向實現目的,是兩種從思維到做事習慣的巨大差異。
旅行品牌
8.品牌有時候是自欺欺人的滿足
旅行C端品牌的建立方式,我們已經詳細拆解過,這次遇到的問題是旅遊B端品牌如何去做。
B端生意要不要有品牌?一個地接社想要建立品牌可能嗎?怎麼做?
一個朋友今年成立了新的地接品牌,想要確定口號和標簽,方便市場記憶。
我告訴他:初始階段,不建議。
不建議不是因為B端服務不需要品牌,而是沒有規模的品牌大部分是自嗨。
旅遊業B端品牌的形成路徑必須靠生意規模和長期重複才能建立。
也就是產品-服務-生意-品牌。
是先有產品和服務積累之上才能建立品牌的。
也就是你的生意要足夠大,能偶覆寫很多人很多次感受到了確定性才會有品牌。
不然意義不大。
1是脫離產品服務的品牌建立起來很難
2是建立起來的價值不大,就身邊熟悉的圈子知道,初期規模太小,回報不夠。
B端生意裡很難通過宣傳口號沒有消費的方式建立品牌,要付出極高的營銷成本,他還在第一年,如果堅持做,會辛苦而低效拿不到效果,因此我不建議。
應該怎麼做呢?
通過第一年的服務來找到自己的標簽和定位,達到生意規模後的第二第三年開始配合產品宣傳品牌,加上時間和多次重複,3年在一個目的地的品牌慢慢就建立起來了。
工業使命
9.我們的使命
通過郵件申請的方式做有選取溝通,這讓我感受郵件是降低陌生成本最高的方式。
“你是誰?什麼事?溝通什麼話題?”,但這樣簡單降低陌生成本的方式卻不是人人都具備的。
我們的交流群裡也常常看見,有的人說了10句話,連自己是誰?什麼需求?別人能提供什麼輔助說明都說不清楚,這卻是今天旅行社工業很多人的溝通能力和水平。
尊重我們時間的人,我們也必須回以尊重,這次通過郵件挑揀後的溝通物件,也只有通過溝通前降低陌生成本才能保證“雖然初次見面也能促膝長談”。
我很感動一路上可以見到很多“陌生的熟悉人”,他們對我們足夠的好。
但別人對我們的“好”,對方是有成本的,同時是有過篩選的。
我在享受這些“好”的同時,也在思考為什麼素昧蒙面的他們可以對我這麼信任,同時我需要如何做,才不會辜負這份傳遞過來的“好”。
這也提醒我們需要:持續做好人,對好人好,讓自己的周圍都是好人。
持續做好人是對自己的長期要求,我們眼中的“好人”是德才兼備的人,是擁有較高水準的道德自律且能夠把事情扎扎實實的做好,專業信得過,且給周圍足夠的確定性。
儘量少和平庸的人打交道,不和道德不過關的人打交道,不期待和壞人做出好生意。
看的清的主動靠近,捉摸不透的習慣遠離,自己持續做好人,才能持續吸引好人。
對好人好,是要去輔助說明值得輔助說明的人同時讓自己值得被輔助說明,人生苦短,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不多,時間和精力投入是最大的成本,要主動輔助說明值得輔助說明的人。
更高的要求是讓自己值得被輔助說明,珍惜別人的資源和精力,值得被他人以“好”對待,收到善意,心懷感恩。
讓自己的周圍都是好人,是主動屏蔽和敢於選擇,多和德才兼備的好人打交道,德才兼備的人才能進入你的圈子,為自己創造一個向上的好環境,長期下來身邊都是好人,工作生活就會如沐春風,心想事成。
所謂“心想事成”的背後是你對周圍的確定性很高,不確定性降低,想了就成,同時事成背後的要素累積。
現在認同新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無論是傳統企業、創業公司、地方協會、政府,我們的產業內還是缺少為思考者提供的有品質的交流環境,之前我們做過一些探索,都不算理想中的成功。
這些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在還在資訊孤立、獨自摸索,希望通過面對我的溝通來獲得思考的驗證。
有價值的資訊思考和人才以及企業,長期資訊孤立和獨自摸索,會嚴重影響人、企業甚至我們這個工業的發展效率,相同的想法相同的探索,放在一起會有更多新的可能。
我們會把這些人才、思想、企業放在一起。
總結
是旅遊工業越來越難做了嗎?真不是。
只是工業走向了精細化,好賺的錢賺沒了,需要真本事了,這時候,旅遊企業和人才供給更不上了。
上面列舉需要的種種能力,早已經是一些工業的要求標準。
這也說明,不是今天的旅遊業難做,而是過去的旅遊業太好做,允許依靠勤奮和大膽、資源和關係吃到紅利。
一遇到需要真本事吃飯,很多人跟不上了。
不是旅遊業太難做了,只是越來越專業了。
跟得上的人,越來越少了。~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