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為了啥?

2024/03/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旅遊是為了擴展眼界,學會謙虛

前言

有的時候舒適圈待久了,真的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有的時候同溫層後久了,真的是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自己旅遊過幾個國家,覺得已經不容易了—比起那些一輩子沒出過國,或者不可能有機會出國的人來說—。看到人家有點吹噓的提到自己旅遊過三十幾個國家,哇,一聲,驚嘆之餘,也會有點酸葡萄心理。看到網路上說出社會沒幾年的小女生,毅然離開工作,帶著積攢了數年的積蓄,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漫遊了三十幾個城市,我們也會有種非我族類的感覺。今天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標題是:《在座的學生震驚了:他曾從事八種不同職業 遊歷181個國家 太牛了》。看標題可知此頻視是有學生在場的,甚至是針對著學生的節目;視頻中沒有強調他從事的是什麼職業,但從其年齡(近六十吧?)來推估,出身上大陸改革開放之前,家境應該不佳,因此從事過較為低階的工作,然後透過自己的努力,慢慢爬升到成為著名學府的專業領域的教授。

旅遊不必重數量

視頻中較為強調的是遊歷過181個國家(全世界總共有197個國家);視頻中還提到他遊歷過大陸的2,861個縣(大陸現有2,779個縣;對你沒看錯,他遊歷過的縣比大陸現有的縣還多,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行政區域重畫,因此有的縣整合在一起了。)(跟他相比,三十幾個國家,三十幾個城市好像不算什麼。可是人生價值、人生方向,每個人的定義,每個人的追求可能都不一樣—事實上也不必一樣,否則人生就太單調太無趣了—,因此這樣的比較沒有什麼意義,這也是受訪者一直提到不必學習,也不必跟隨他的做法,因為人生苦短,學習和工作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追求旅遊的數量,其實大可不必。)

旅遊目的

然而,話雖如此,其數量也太過驚人了,因此我們不禁會問:為啥?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要旅行參訪這麼多的國家和城市,這或許可以從受訪者的職業說起,受訪者何茂春目前是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的教授。之所參訪這些多地方,與"一帶一路"有關。"一帶一路”的提倡,迄今已六年,提倡本身只是個理念,只是個口號,如何落實需要理論的建立和實際的推展,因此了解當地狀況和需求乃成為必要的先行作業。

旅遊學會了什麼

實際到各個地方去了解和參訪的結果,你可以發現受訪者最常提到的是尊重和謙虛,例如他提到中國人一直強調自己是歷史文化從未中斷過的唯一文明,但在參訪時他發現伊朗也認為自己的波斯文明綿延了六千年亦從未中斷(其歷史文明甚至比中國更久遠),猶太人也認為自己的人種雖然曾四處飄散,然而猶太文明卻從未中斷過……(所以呢?你學會了謙虛。)

出外總是辛苦的

受訪者也佩服到各個不同國家去艱苦創業的中華兒女,他們人生地不熟,甚至語言不通,文化不同,歷盡折磨,或許只為了一求溫飽,卻也給各地人民帶了便利和生活的改善。他的旅遊也讓他特別提到尊重的重要,尊重當地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和宗教法律,融入當地,入境隨俗,而不是用著有色的眼光來看待所待地方的一切。他提到在蒙古的意外發現,四境無人的單一(或幾個)蒙古包,沒有電,沒有手機的牧民。竟然知道數百公里外的城市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是他們透過手勢、鼓笛、口哨等來傳遞訊息,也能達到迅速且正確的要求。

交流有必要

受訪者認為文明一直在持續不斷的交流、互動當中(人際間又何獨不然),應相互尊重,彼此合作,謀求互利共贏,追求幸福快樂,因為人類本來就是個命運共同體,他心目當中的”一帶一路”就是為此而立的。(國家沒有目標,理想,這個國家往往走入庸俗,墜落。個人沒有目標和理想,這人也往往會走入庸俗,墜落。但侵略、霸凌也可以是大國的理想和目標,能否為人們帶來幸福衡量目標好壞的標準。有目的的旅遊是旅遊呢?還是折磨呢?何教授讓人佩服,但並未讓人羨慕。但,走出舒適圈,去看看外面的山,外面的水,去見識一下大海的廣濶和包容,則永遠是可取的。見識多了、廣了,人也就學會了謙虛,也就更懂得尊重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kR7IavpXo&ab_ch:annel=%E5%BC%80%E8%AE%B2%E5%95%A6TheVoice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