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生死戀 Ghost – 不如預期中浪漫的愛情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一部愛情電影中,戀人兩方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與對方溝通,甚至看見對方,就會很難製造出愛情電影所需要的化學反應,就導致愛情在電影中變得不那麼令人信服,我認為這就是Ghost的最大問題與障礙,因此在這部愛情電影中,比起浪漫愛戀,我看見更多的是善惡有報的宗教意象、驚悚懸疑的謀殺命案與許多的喜劇元素。
當然我也不是說Ghost並不浪漫,在那最著名製作陶器場景中,伴隨著主題曲”Unchained Melody”的旋律,親吻與撫摸畫面的來回切換,這場景不僅僅浪漫,更是性感撩人,這場戲的確有達到目的,因為這是這部電影中少有的男女主角雙眼凝視對方,就我個人的想法而言,感情相關的場景尤其是愛情戲,最重要的關鍵是在眼神的交流,如果可以清楚看見男女主角運用眼神對觀眾說故事,那麼就可以很輕易地令觀眾信服於其想表達的情感,而這點我認為在Ghost中就比較沒有被運用得當,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我可以看見男女主演Patrick Swayze與Demi Moore的眼神是可以放出感情的,但導演Jerry Zucker並沒有把兩人互動的重點放在眼神交流,而是放在他們的對話與肢體互動,而在電影的20分鐘之後,變成鬼魂的男主角Sam更是沒有甚麼機會與女主角Molly有互動的機會,在最後那場Sam附身在靈媒Oda Mae身上與Molly跳舞的場景,Molly甚至是將眼睛閉起來而不是看著Sam的,或許是為了增加真實感,但這也多少削弱了這場戲的感情衝擊,更不要說最後那場Sam要離開的戲,明明就已經講情緒堆疊起來了,還要在「我心亦然」之後多說幾句台詞,破壞整場戲本來就已經很棒的情緒,導致我對於Ghost的愛情部分,甚是不滿意,但令人更不滿的是,我或許就不是在看一部愛情電影。
我並不討厭Ghost的故事,只是我不禁懷疑編劇Bruce Joel Rubin寫的根本不是愛情故事,因為比起電影所呈現的愛情故事,懸疑解謎與活潑喜劇這些部分都更為出色,或許我不會忘記Ghost中那場製作陶器的戲,但讓我更為印象深刻的絕對是Oda Mae與Sam的互動,Whoopi Goldberg不僅僅演活了Oda Mae這個騙子靈媒,她與男主角Sam的互動更是充滿喜劇效果,像極了搭檔電影會出現的配合,令人開懷大笑,而另一位配角Carl,在懸疑解謎的部分也有很好的表現,雖然這部分劇情並不難猜,但Tony Goldwyn的演出完美地點亮了這老套的劇情,他那歇斯底里與溫文儒雅的轉換非常的有意思,令我更想去了解這個角色。
電影中也毫不隱藏想要表達的宗教意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概念明確的出現在電影中,雖然我並不喜歡這樣將人輕鬆二分法,或是相信天堂地獄的概念,但畢竟其基本意義的確是勸人為善,例如Sam勸人Oda Mae將四百萬捐給宗教團體,就是希望Oda Mae能夠上天堂,所以還是覺得其中的立意沒有甚麼值得批評的,而且我個人蠻喜歡電影如何呈現上天堂下地獄的手法,尤其是黑影竄出抓人,的確是令人印象極為深刻。
但這些元素,愛情、宗教、懸疑與喜劇各自看來都還可以的部分,放在一起卻沒有炒出一道好菜,反而有拼裝車的感覺,我自己覺得可以將懸疑謀殺的部分完全拿掉,宗教部分刪減一些,將主力放在愛情,喜劇為輔,這樣電影會更為精彩,其中對於愛永留存的主題概念會更為深刻,而不會有走向另一種方向的感覺。
整體而言,Ghost的確不是一部如預期中浪漫的愛情電影,其中參雜許多不同的元素令電影主題性不彰顯,對愛情戲的部分也掌握得不好,但客觀而言這並不是難看的電影,或許沒打動我的愛情依然打動了許多人,畢竟Ghost依然是1990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另一方面,導演對於畫面的應用也非常的有意思,Jerry Zucker很懂得如何利用畫面的移動來展示他想展示的東西,雖然我未必全然喜歡,但還是很佩服導演的手法,也令Ghost有更多的可看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53內容數
就是一個用來收納我自己觀影紀錄的筆記區,想說放在一個專題好像比較好記錄john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drew.Tomo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整體而言,Love in the Afternoon雖然有著不討喜的男主角這個無法忽略的缺陷,但其他的地方表現都有其水準,不管是有趣的情節設計,或是除男主角以外的角色塑造,導演出色的喜劇手法,以及最重要的Audrey Hepburn的精彩演出,都是令該電影值得一看的原因,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佳作。
1956年的電影War and Peace取材自著名俄羅斯小說家Tolstoy的經典作品,不僅有著厚實深刻的文本內容,又有一時之選的製作團隊與演員,理論上應能成為如同Gone with the Wind一般的雋永經典,然而卻因為不成功的改編而僅僅成為一部中庸的作品,未達到能與原著看齊的高度。
1953年的歌舞喜劇Gentlemen Prefer Blondes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作品,歡鬧的劇情、迷人的角色與百老匯式的歌舞排場,再加上諷刺意味十足的主題,給予了充滿趣味的觀影過程。
整體而言,Love in the Afternoon雖然有著不討喜的男主角這個無法忽略的缺陷,但其他的地方表現都有其水準,不管是有趣的情節設計,或是除男主角以外的角色塑造,導演出色的喜劇手法,以及最重要的Audrey Hepburn的精彩演出,都是令該電影值得一看的原因,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佳作。
1956年的電影War and Peace取材自著名俄羅斯小說家Tolstoy的經典作品,不僅有著厚實深刻的文本內容,又有一時之選的製作團隊與演員,理論上應能成為如同Gone with the Wind一般的雋永經典,然而卻因為不成功的改編而僅僅成為一部中庸的作品,未達到能與原著看齊的高度。
1953年的歌舞喜劇Gentlemen Prefer Blondes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作品,歡鬧的劇情、迷人的角色與百老匯式的歌舞排場,再加上諷刺意味十足的主題,給予了充滿趣味的觀影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追逐」是電影關鍵的元素,在愛情片入面,追求真愛的過程顯然是扣人心弦的一環。不過真愛何時出現?個人覺得最荒謬的一件事,就是「真愛」二字讓人覺得「不會變改的永恆」 ( Born to love you ),發覺身邊那個不是真愛就早晚要換一個,很少會想到身邊的另一半將會「變成真愛」……
Thumbnail
臺灣電影《愛的噩夢》透過荒唐的奇幻故事勾勒關係當中的控制、盲目與自私。故事觀點聚焦在男主角,讓男主角擁有大量的內心獨白,但未給予視聽者主人翁的具體背景。電影試圖營造一種「貼近又疏離」的觀影感受,進一步去象徵主人翁的盲目與被動。跳脫固有愛情片框架,對親密關係的各種陰影提出反諷與警惕。
Thumbnail
《愛的噩夢》透過夢境體現的是男主角對戀愛的完美想像,這也可以視作為導演個人想像/意志的延伸,由此嫁接以男主角的畫外音口白,和手機攝製使至更加貼近生活視角的觀看,都成為觀影時的投射路徑。此作未能入骨地剖析眾生心底的慾望,反倒是以斷裂的夢境連結,貼上極度刻板、流於表面的角色形象,呈現出一種滑稽的樣態。
Thumbnail
最近台灣有兩部討論愛的電影,《破浪男女》和《愛的噩夢》蔚為話題,前者熱映中,後者7/12上映。 這兩部電影的視覺呈現、色彩都很有特色,可以說是拍得很美的作品。不過如果從劇情方面來看,我真的認為這是兩部TA(受眾)截然不同的電影。我試著詳述一下自身觀影感到的大概差異,希望可以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選到
Thumbnail
僅管失落、倒掛,死亡氣息如影隨形,現實、夢境與幻想的分野不再清晰可辨,被開掘出土問世的墓穴壁畫隨即氧化消失,究竟有形與無形事物的存在價值,哪個比較珍貴?導演藉阿圖的選擇說了一則辯證物質與精神世界孰輕孰重的愛情神話寓言,影片最後那條現實與夢境相互通連拉扯的姻緣紅線,為本片寫下極為浪漫動人的救贖結語。
Thumbnail
觀賞《盜墓奇美拉》好似進入一層迷人的夢境,膠卷拍攝營造出朦朧顆粒感,讓我不願從這古畫上的夢中醒來。電影開場引領觀眾進到夢之列車,男主角阿圖受到女性陽光的召喚,因此從夢中醒來,夢裡的女子是他已然逝去的女友,阿圖只能藉由做夢與她相見,可惜他無法知曉這場夢的結局。事實上,阿圖具備一種特殊能力,他能夠感知地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與惡魔交合、嘔奶、吐血、地鐵流產等衝擊視覺畫面,包裝以成的婚姻故事。⠀沒什麼比看這一個大美人發瘋更令人著迷了,記得是在高中時看到法國國寶阿佳妮的神顏才(誤)點開過來看,原本以為是一部用犯罪和愛情的劇。
Thumbnail
愛有許多種可能,可能跨越階級、可能跨越疾病、甚至跨越生死輪迴,都能因為愛的印記而找到彼此。 我講的其實就是我最近看印度電影的感想。這幾部電影的共通主題都在講「愛」,不管是父子之間的親情或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都因為深刻動人的愛閃耀出人性的光芒。 印象最深一部電影叫「轉世戀曲」,劇中描述一個初出茅蘆的
Thumbnail
由導演大島渚所執導的"感官世界"無疑是電影藝術裡重量級的大作,撇開謂為話題的大尺度性愛畫面不談,電影裡除了光線、取景、色彩所營造出的精緻視覺感官外,很少被人談到的配樂,其實更是整部電影氣氛的靈魂所在。 這部電影是由真實發生在1936年的阿部定事件所改編拍攝,男女主角幾近病態的愛情故事被大島渚拍得很
Thumbnail
  戀愛往往被視為治療靈魂的特效藥,帶來重生般迷幻的火花,轉瞬即逝;婚姻則是漫漫時光的相處與生活,生活大部分在處理人性和現實的問題──美國名導艾拉薩克斯的電影《愛情轉移》即精采表現了兩者的不同。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追逐」是電影關鍵的元素,在愛情片入面,追求真愛的過程顯然是扣人心弦的一環。不過真愛何時出現?個人覺得最荒謬的一件事,就是「真愛」二字讓人覺得「不會變改的永恆」 ( Born to love you ),發覺身邊那個不是真愛就早晚要換一個,很少會想到身邊的另一半將會「變成真愛」……
Thumbnail
臺灣電影《愛的噩夢》透過荒唐的奇幻故事勾勒關係當中的控制、盲目與自私。故事觀點聚焦在男主角,讓男主角擁有大量的內心獨白,但未給予視聽者主人翁的具體背景。電影試圖營造一種「貼近又疏離」的觀影感受,進一步去象徵主人翁的盲目與被動。跳脫固有愛情片框架,對親密關係的各種陰影提出反諷與警惕。
Thumbnail
《愛的噩夢》透過夢境體現的是男主角對戀愛的完美想像,這也可以視作為導演個人想像/意志的延伸,由此嫁接以男主角的畫外音口白,和手機攝製使至更加貼近生活視角的觀看,都成為觀影時的投射路徑。此作未能入骨地剖析眾生心底的慾望,反倒是以斷裂的夢境連結,貼上極度刻板、流於表面的角色形象,呈現出一種滑稽的樣態。
Thumbnail
最近台灣有兩部討論愛的電影,《破浪男女》和《愛的噩夢》蔚為話題,前者熱映中,後者7/12上映。 這兩部電影的視覺呈現、色彩都很有特色,可以說是拍得很美的作品。不過如果從劇情方面來看,我真的認為這是兩部TA(受眾)截然不同的電影。我試著詳述一下自身觀影感到的大概差異,希望可以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選到
Thumbnail
僅管失落、倒掛,死亡氣息如影隨形,現實、夢境與幻想的分野不再清晰可辨,被開掘出土問世的墓穴壁畫隨即氧化消失,究竟有形與無形事物的存在價值,哪個比較珍貴?導演藉阿圖的選擇說了一則辯證物質與精神世界孰輕孰重的愛情神話寓言,影片最後那條現實與夢境相互通連拉扯的姻緣紅線,為本片寫下極為浪漫動人的救贖結語。
Thumbnail
觀賞《盜墓奇美拉》好似進入一層迷人的夢境,膠卷拍攝營造出朦朧顆粒感,讓我不願從這古畫上的夢中醒來。電影開場引領觀眾進到夢之列車,男主角阿圖受到女性陽光的召喚,因此從夢中醒來,夢裡的女子是他已然逝去的女友,阿圖只能藉由做夢與她相見,可惜他無法知曉這場夢的結局。事實上,阿圖具備一種特殊能力,他能夠感知地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與惡魔交合、嘔奶、吐血、地鐵流產等衝擊視覺畫面,包裝以成的婚姻故事。⠀沒什麼比看這一個大美人發瘋更令人著迷了,記得是在高中時看到法國國寶阿佳妮的神顏才(誤)點開過來看,原本以為是一部用犯罪和愛情的劇。
Thumbnail
愛有許多種可能,可能跨越階級、可能跨越疾病、甚至跨越生死輪迴,都能因為愛的印記而找到彼此。 我講的其實就是我最近看印度電影的感想。這幾部電影的共通主題都在講「愛」,不管是父子之間的親情或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都因為深刻動人的愛閃耀出人性的光芒。 印象最深一部電影叫「轉世戀曲」,劇中描述一個初出茅蘆的
Thumbnail
由導演大島渚所執導的"感官世界"無疑是電影藝術裡重量級的大作,撇開謂為話題的大尺度性愛畫面不談,電影裡除了光線、取景、色彩所營造出的精緻視覺感官外,很少被人談到的配樂,其實更是整部電影氣氛的靈魂所在。 這部電影是由真實發生在1936年的阿部定事件所改編拍攝,男女主角幾近病態的愛情故事被大島渚拍得很
Thumbnail
  戀愛往往被視為治療靈魂的特效藥,帶來重生般迷幻的火花,轉瞬即逝;婚姻則是漫漫時光的相處與生活,生活大部分在處理人性和現實的問題──美國名導艾拉薩克斯的電影《愛情轉移》即精采表現了兩者的不同。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