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盜墓奇美拉》:未免太浪漫!下至冥河只為尋找姻緣紅線頭的愛情神話

更新於 2024/05/0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至今(2024)只創作了四部劇情長片的義大利編導艾莉絲羅爾瓦雀(Alice Rohrwacher),可說是當代電影魔幻寫實風格的一把手,她「古典而正統」的創作血液(導演的家鄉 Lazio 曾經是羅馬文化的主要發源地,而羅馬文化建構了當今的義大利文化),讓人感覺彷彿義大利黃金電影時期──義大利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o)的復刻再現,完美繼承了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影像詩情。

艾莉絲羅爾瓦雀身為坎城常客,她的最新作《盜墓奇美拉》(La Chimera)於去(2023)年亦入圍了坎城影展的主競賽單元,儘管不像前作如《蜂蜜之夏》(Le Meraviglie)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幸福的拉札洛》(Lazzaro Felice)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般地在國際獎項上有所斬獲,但委實令人抱屈這是部受到低估的佳作。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逝者如斯夫、生之幻夢

《盜墓奇美拉》的故事講述著一位來自英國的謎樣考古學家阿圖(喬許奧康納飾),返回摯愛貝妮雅米娜的義大利故鄉。剛被監獄釋放、狼狽落魄的他馬上又被當地的盜墓團夥給拉攏寄生,冀求蹭用他非比尋常、能感知地下陪葬寶物所在地的超能力來大賺好幾筆。

簡單說起來,《盜墓奇美拉》是「義大利版本的莊周夢蝶」,導演則稱之為「疲憊的烏托邦」。希臘神話寓言不會因為你已預知了悲劇結局,就失去追尋故事本身的樂趣。導演巧妙地比喻道:「『命運』在義大利世界觀的邏輯裡,不僅僅是通過可見的方式,它可以用很多種有形、無形的方式出現來提醒我們,最終命運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自身。這與美國式敘事的『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的生命價值觀截然不同,義大利人會說他們知道『有一個命運』、『人們必須讓命運發生』,但或許我們不必然需要去『改變』命運些什麼,而是認知並體悟自己從中學習到並累積了什麼樣的生命經驗。」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宛若夢囈的魔幻寫實,在冥界倒掛並粹煉著真心

對於主角阿圖而言,他不僅僅是文化外來者,更是被當地盜墓團夥或富商剝削利用的搖錢樹,當所有人都在夢想靠陪葬品暴富的當口,他想尋找的卻是「更珍貴的東西」。

「那些陪葬品不是給我們看的,是給亡靈看的⋯⋯」

片名中的「奇美拉」(Chimera)指的是神話中結合獅子、山羊和毒蛇的母神獸,來自於義大利的伊特拉斯坎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意指「期待實現的渴望」。伊特拉斯坎文化為母系社會,是崇拜女神、由女性主導的小型社會。導演述及她所居住的所在地到處都是伊特拉斯坎遺跡,她家房子的正下方正是一個伊特拉斯坎洞穴遺址。伊特拉斯坎人的宇宙觀與受它影響的羅馬文化非常不同,​​羅馬人為了「生者」而建造浩大的城鎮、競技場、偉大的紀念碑等,而伊特拉斯坎人​​​​​​​​是為著「死者」而建造,他們是很擅長隱藏寶藏的民族,將珍貴的文化遺產遺留在墓穴裡的雕塑、陶罐或壁畫上。

導演精妙交叉運用著多元的拍攝媒材,包含 Super 16mm、16mm、35mm 攝影機,分別豐富建構著法國電影新浪潮學運時期敏捷自由的影像質感、手持攝影機的律動感,以及宛若溼壁畫(fresco)的直觀,代表著一個逝去的世代。她​​甚至也運用了早期電影調整拍攝幀數或停格的技巧,如此電影考古學(the archeaology of cinema)的作法在在昭示著本片是她用影像所寫的一封情書,歌頌著我們所熱愛的一切美好過往。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這麼說來,主角阿圖宛若活脫脫地化身導演的代言人,對阿圖而言,古物代表著過去,代表著他所放不下(很可能已逝)的摯愛貝妮雅米娜,尋找古物其實是不願放下對所愛之人的眷戀,超乎現實地冀求尋找通往貝妮雅米娜所在冥界的入口,彷彿下至冥界、想將愛妻尤麗迪絲(Eurydice)帶回陽間的奧菲斯(Orpheus)。

每當阿圖「發功」尋找墓穴陪葬寶物的時候,攝影機便會物理性地倒轉,阿圖成了塔羅牌中正位的「倒吊人」(the hanged man),他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倒轉的(inverted)、傾覆的(capsized),代表著自我犧牲、等待與不確定。但阿圖似乎認定了這是他所想要、亦願意忍受的「必要之惡」,他成了一個能從根去看待草叢自土壤向上生長的人,一個能看到事物根源、並且一直在追尋根源的人。

這彷彿隱隱呼應著阿圖失去摯愛的心境。無論是倒掛的世界還是下探至地底追尋寶藏的彼方,都像是反照內心幽微深處鏡像般的存在,一個在電影敘事空間裡極度魔幻寫實的奇幻場域,卻反射出我們最真實的模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片中曾倒敘回溯過往,貝妮雅米娜對阿圖說:「你沒發現太陽一直在跟隨著我們嗎?」高掛天上的太陽,眾生平等地時刻照耀著阿圖眾人。巧妙的是,貝妮亞的背上就有一顆太陽刺青,因此貝妮亞米娜口中的太陽,也暗指著她自己。亦即儘管貝妮亞米娜已經過世,她卻從未離開過阿圖,始終照耀著他,帶領他走上「相聚」的道路。

這應該是導演對人世間所有關係,最溫柔動人的直面詮釋了。《盜墓奇美拉》毫不掩飾地向伊特拉斯坎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所代表的一切美好過往致敬,甚至阿圖回頭造訪岳母──(由大名鼎鼎的伊莎貝拉羅塞里尼所飾演的)莊園女主人佛蘿拉太太時所遇識、互有好感的幫傭單親媽媽就被取名為「義大利」(Italia),她其後被迫離開莊園後,即重新利用廢棄的公共空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伊特拉斯坎微型母系社會。

僅管失落、倒掛,死亡氣息如影隨形,現實、夢境與幻想的分野不再清晰可辨,被開掘出土問世的墓穴壁畫隨即氧化消失,究竟有形與無形事物的存在價值,哪個比較珍貴?導演藉阿圖的選擇說了一則辯證物質與精神世界孰輕孰重的愛情神話寓言,影片最後那條現實與夢境相互通連拉扯的姻緣紅線,為本片寫下極為浪漫動人的救贖結語。阿圖所試圖開挖的不僅是他人的墓穴,更是倒映自身的內心,裡面充斥滿滿的都是愛,就算與墓外的新鮮空氣交會後瞬間氧化、消逝了也不打緊,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往往無形而永恆。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盜墓奇美拉》電影劇照/海鵬影業

劇照提供/海鵬影業
責任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貓的報恩》由小春平凡但又混亂的日常揭開了序幕,展示著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每一天,主角和我們擁有一樣的煩惱,渺小、平凡,但很真實,也許此時此刻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你們,正好也有著一樣的煩惱,以及同樣對自己的質疑。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貓的報恩》由小春平凡但又混亂的日常揭開了序幕,展示著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每一天,主角和我們擁有一樣的煩惱,渺小、平凡,但很真實,也許此時此刻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你們,正好也有著一樣的煩惱,以及同樣對自己的質疑。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Thumbnail
《垃圾場的決戰》開始的第一顆球,便是烏野與音駒長長的、你來我往的扣球與接球,這是貫徹彼此的信念──飛吧!接起來吧!這不是充滿恐懼的決戰,而是將充滿興奮與激勵的,一場屬於排球的盛大祭典————一同向上看天空吧!看那顆勾起飽滿弧線的排球,就在那裡,如此美好,如此有趣。
Thumbnail
原著是步履輕盈的貓行過異常溫暖的寂寥,動畫多了廣袤銀河的沈靜與開闊。宮澤賢治想說的那麼簡單,和絕大多數的電影想說的一樣──人要順應生命的分離,人要理解世間的道理。 但主角可是貓呢。貓要怎麼懂得人類的愛恨與苦寂?
Thumbnail
Netflix 最新熱門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從一起手機遺失事件帶出在數位時代下的監控隱患、隱私暴露後的社會性死亡,並揭露在科技社會中疏離的人際關係。最讓人難以預料的是,「手機掉落事件」看似只是一場簡單的突發意外,卻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Thumbnail
「無間地獄中,壽長乃大劫。」20年過去,香港的警匪傳奇故事在這三部電影中被濃縮精煉,展開成一幅使當代人深有所感的精神煉獄圖像,而我們等不及用各種方式重新體驗它。本文對三部曲進行回顧,梳理它極具戲劇張力的母題、《無間道》在雙雄觀點上的趣味,還有《無間道II》與《無間道III》個別異於前集的特點。
Thumbnail
史蒂芬金就是這樣披著娛樂的大衣,用著關鍵的幾幕書寫(他的文字充滿畫面感),讓我們看到恐懼的根本不是鬼,是我們集體根本不知道在恐懼什麼,尤其是人類聚在一起時,意圖群化的壓力,讓恐懼無所不在。社會心理混著恐怖小說,這也是大家都想拍史蒂芬金但很難拍好的原因。很多人拍不出他人生中藏鬼的部分
Thumbnail
侯孝賢醞釀十多年,終於拍出他心目中的聶隱娘,《刺客聶隱娘》在 2015 年上映,替他拿下當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不同於原著裴鉶的小說,在電影裡,侯孝賢讓隱娘有了本名──姓聶,名窈,排行七,多稱窈七,於是,讓觀眾有機會走近、窺視隱娘私底下的樣子,不再只是裴鉶筆下遙不可及的傳奇女子。
Thumbnail
《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Thumbnail
種種當時對關係生態與自身位置的思索,其實是我非常虔誠、敬畏又膽小,在還沒有分別、甚至關係還沒成立的當下,就預先收藏了這個時刻,才會珍藏得比你們覺得的友誼開始前還久,才會直到現在如昨日一般記得,為了保留眼淚的新鮮。而我知道我每顆淚水有果核般大小的意義,果核足以藏有一個世界的意義,我知道就好。
Thumbnail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的喜劇、幽默的基調是建立在蘇黎曼本身的存在狀態上,在世界各地創造一種「巴勒斯坦式」的幽默,一種屬於蘇黎曼的幽默,他重新用自己的存在開拓「幽默」的語意。在存在上無法界定自己的蘇黎曼,遊走在各個界限的蘇黎曼,他的存在是否也能再帶來,甚至為台灣觀眾帶來界限折衝、交融與和解的重新想像?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Thumbnail
《垃圾場的決戰》開始的第一顆球,便是烏野與音駒長長的、你來我往的扣球與接球,這是貫徹彼此的信念──飛吧!接起來吧!這不是充滿恐懼的決戰,而是將充滿興奮與激勵的,一場屬於排球的盛大祭典————一同向上看天空吧!看那顆勾起飽滿弧線的排球,就在那裡,如此美好,如此有趣。
Thumbnail
原著是步履輕盈的貓行過異常溫暖的寂寥,動畫多了廣袤銀河的沈靜與開闊。宮澤賢治想說的那麼簡單,和絕大多數的電影想說的一樣──人要順應生命的分離,人要理解世間的道理。 但主角可是貓呢。貓要怎麼懂得人類的愛恨與苦寂?
Thumbnail
Netflix 最新熱門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從一起手機遺失事件帶出在數位時代下的監控隱患、隱私暴露後的社會性死亡,並揭露在科技社會中疏離的人際關係。最讓人難以預料的是,「手機掉落事件」看似只是一場簡單的突發意外,卻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Thumbnail
「無間地獄中,壽長乃大劫。」20年過去,香港的警匪傳奇故事在這三部電影中被濃縮精煉,展開成一幅使當代人深有所感的精神煉獄圖像,而我們等不及用各種方式重新體驗它。本文對三部曲進行回顧,梳理它極具戲劇張力的母題、《無間道》在雙雄觀點上的趣味,還有《無間道II》與《無間道III》個別異於前集的特點。
Thumbnail
史蒂芬金就是這樣披著娛樂的大衣,用著關鍵的幾幕書寫(他的文字充滿畫面感),讓我們看到恐懼的根本不是鬼,是我們集體根本不知道在恐懼什麼,尤其是人類聚在一起時,意圖群化的壓力,讓恐懼無所不在。社會心理混著恐怖小說,這也是大家都想拍史蒂芬金但很難拍好的原因。很多人拍不出他人生中藏鬼的部分
Thumbnail
侯孝賢醞釀十多年,終於拍出他心目中的聶隱娘,《刺客聶隱娘》在 2015 年上映,替他拿下當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不同於原著裴鉶的小說,在電影裡,侯孝賢讓隱娘有了本名──姓聶,名窈,排行七,多稱窈七,於是,讓觀眾有機會走近、窺視隱娘私底下的樣子,不再只是裴鉶筆下遙不可及的傳奇女子。
Thumbnail
《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Thumbnail
種種當時對關係生態與自身位置的思索,其實是我非常虔誠、敬畏又膽小,在還沒有分別、甚至關係還沒成立的當下,就預先收藏了這個時刻,才會珍藏得比你們覺得的友誼開始前還久,才會直到現在如昨日一般記得,為了保留眼淚的新鮮。而我知道我每顆淚水有果核般大小的意義,果核足以藏有一個世界的意義,我知道就好。
Thumbnail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的喜劇、幽默的基調是建立在蘇黎曼本身的存在狀態上,在世界各地創造一種「巴勒斯坦式」的幽默,一種屬於蘇黎曼的幽默,他重新用自己的存在開拓「幽默」的語意。在存在上無法界定自己的蘇黎曼,遊走在各個界限的蘇黎曼,他的存在是否也能再帶來,甚至為台灣觀眾帶來界限折衝、交融與和解的重新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