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獨白】法蘭西特派週報:在對稱美學的奇幻空間捉捕二十世紀的法式浪漫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私心自作計畫|一份值得被耽誤人生的電影清單
《法蘭西特派週報》是魏斯‧安德森第十號電影作品,其故事背景是設置在虛構的法國小城,並由圍繞在這一份名為《法蘭西特派週報》的刊物為展開。透過四段不同篇章組成,讓這些報紙上的故事一而再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而在這些畫面裡,它們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劇情,但同時卻因爲都被收錄在本次報導篇幅中,於是這些人物與事件,皆被一種特別的氛圍吸引而成為《法蘭西特派週報》這丰采多樣的文學景致。
生活的哭悲與無常,就用一杯酒水惜別你的的放蕩時光,今天的你還好嗎?現正將為您播放的節目是由懷特獨白所製作的【哭悲無常】
我是主持人丹丹躺棠,那就讓我們開始這集節目內容吧!
楔子
在對稱美學的奇幻空間中,捕捉二十世紀留存的法式浪漫。這是一個撰寫藝術、政治與犯罪的美國報社,創立在虛構的二十世紀法國小鎮,由一群講究文字的記者團隊,在被總編輯所寵愛的日子裡,勤奮奔波、又因此而沈溺在文筆創作中;這是關於報社的電影,也同時講述著記者們的工作紀實。
序幕:讓我們一同感受老舊風情的美好
這是作者將自己對昔日的眷留,透過劇情的重組、拼湊而建構出的情感鏡頭。起初,透過簡短開場建立法蘭西這片老城與報社之間的連結,導演魏斯安德森那份懷揣私人的情感,又帶著昔日過往的迷戀,將法蘭西特派週報的人情世故,成全、再一一重現成為電影不同既往的風景;於是,帶領觀眾皆能夠再續一場紙上情緣。
起初,讓我們從總編輯的故事開始說起:在序幕的場景中,我們不僅能夠透過簡短的畫面去觀察他和夥伴之間的互動情誼,然而,突如其來的噩耗,讓我們得知了老人的離去,並且同時,在此隨著報社宣告結束,將身為幕前觀賞的我們都成為被動的參與者。隨之,進入劇目的正式環節——導演則是用他們幽默的態度詮釋起悲傷,再以故事悼念過去,而接續這發生在三個不同時空的故事篇章,小鎮、記者和報社編輯的日常,都不斷反覆扣動著人們相識的過往,而後,透過《法蘭西特派週報》這篇電影故事,更讓我們得以重返魏式鏡頭的奇幻書叢。
我想導演選用的方式,無非都是爛漫的,無處安放、只得永存,將那1:37:1的鏡頭故事,搭配這僅有的107分鐘畫面,共構出法蘭西特派週不同於形式與敘事的法式浪漫,只為書報與文字,留下老舊時光的證明。
而同時,或許就像是政治單元那段青年宣言的純粹與鼓譟,他們生在最為躁動的年代,因而見證時代的衝突與轉變,顯得掙扎,卻難能拒絕對時間的擺佈;因此,正當他們遞交了自己的宣言(又或者是他們極力爭取青年們盧蟒而純真的告白,進而言之便代表對時光的心境離合練習,爾後,等到他們接受世界的不得涉入、或者是他們也只得以成為被動參與者,青年們難以收放而後重新拾起的情感,終於也回到紙上復興的主旨,何其袒露而赤裸——將這以法蘭西為名的告白,相繼譜寫出報社編輯的日常與過去書報的美好(甚者,還可以從學生主席和記者之間的互動,感受出記者所扮演社會觀察者的角色姿態,固然非客體的詮釋,又不得不保持自己的身段,成為逐漸趨向個人意識的社會形態,難能申討的吿解)
回到序幕開場的討論,法蘭西特派週報這部作品可以說正是導演對電影、文學以及整個文化圈子的矜持,除了對畫面詮釋的講究,作品終究還是不得與往事告別;而作品再現的法蘭西,更是一段無法保留的紙上情懷,儘管安德森過份的私心,卻也在最後不得不選擇放手。
以至於社長之死所象徵報社的結束,這不只是劇本安排,更是對一段無法倒流的歷史選擇最後的溫柔;還有啊,就像是報社總編輯總是叫員工不許哭的樣子,不就表示了他的態度:既使在他走後,這也只不過是讓久違老友重逢,哪怕世界持續轉變,他的離去卻沒有帶走報社的存在價值,而說在概念上,總編輯離去且執意結束的報社生意,就像他所刻意做的——透過報社的停刊去表述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或許輝煌歲月順眼即逝,不過這般存在所代表的價值,卻使他們的職人態度更為不朽)
篇章二:週報形式之愛
第一小節|藝術單元:具體的傑作
這是一起斷頭案,由一名始終保持緘默的人犯、獄長所建立起的故事,在這個段落中,觀眾們將看見他如何揣摩藝術,透過不同於普遍的媒材創作,而建立出那富有情感語言的紋理基礎,並且同時隨著犯人和獄監的往來頻繁,更因此催化出他倆不同的情愫;然而,當這名犯人的藝術創作越是朝向癲狂,它的藝術節操卻引來了世界的關注,於是,當犯人和獄長之間的私密關係被揭露,這存在他腦海的繆思,又被迫將兩人分開。
而犯人作為藝術家,在漫長且受人囚禁的生活裡,因為繆思的出現,卻讓他從精神中的自我,找到了自由、解脫與救贖;然而,光陰蹉跎十年餘載,自席夢出現、隨即又暗淡離開他的生活,原先賦予他生命的意義,卻從藝術行為的反動與這被迫剝奪的自由,再次證明藝術家精神更為崇高且雋永的靈魂。
但是否藝術家總是保持的緘默,透過作畫取代言語,這才是他百般受盡侵蝕的生命體驗,透過人們指稱為『最後的畫作——這十幅水泥牆上的濕壁畫』,來對這囚禁一生的自己與世界,為自己進行一場無聲的控訴、聲討與告解。
第二小節|政治單元:宣言修訂版
在這個單元裡,觀眾所看到的劇情是經由學生所發起的革命,同樣地,在場景建立當中,除了男女對立為主體的角色情境,男方主持的學生主席和參與採訪紀實工作的記者角色,錯巧的,也在此時之際產生一些特別的默契關係。
隨後,看這他們那樣滿懷熱血的青年,所對於浪漫的無可救藥,即便從大人世界看來就像是一場荒誕的革命——比方他們只是因爲男女宿舍開放為由的戰爭而產生的對峙,但同時卻引發更為巨大的問題,好比爭取平等的可能這樣氾濫而普遍的問題,一切一切反而又像是不願長大的小小大人們,在充滿厭惡的大人社會,試圖逃離這糟糕透頂的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樂園。
以至於如此,在這看似滑稽的宣言,它的荒誕卻真實、而又令人深刻的,總總情勢下,在小孩和大人的無稽之談面前,他們終於也用非暴力的抗爭手段,掀起一場平等的革命;此外,或說大人在真實世界前有所保留,或青年的認真態度被玩笑看待,直至劇情中透過『西洋棋』成全了兩大勢力的轉捩點,大人也將這場遊戲視為真正的談判。
回到學生視角,正當新聞編輯走入學運現場,並和主席進行一場非正式談話,兩人互動的微妙之處,反倒讓她內在誘發的好奇心為此產生一些變化;同時間,這以男女分別的兩大勢力卻在學運最激烈的時刻,迎來這更不切時宜的衝突,而本該保持中立的記者,卻也用以不具名的立場發表一次肺腑的真實意見,將學生的天真、邪惡的真實社會和他內心的孤獨赤裸的揭開,至此,她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再只是作為一位專業記者,而是一名有血有肉的真實女性,用成熟的社會歷練,告誡青年,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
而這場革命的起因,就在記者加入的三角關係以及這看似因為由爭吵中的情侶所引發的革命宣言,在沒來由的反對與和好,荒謬而唐突的結束,令人感到相當的戲謔。
第三小節|美食單元:警察局長的私人餐室
講述著的是一個記者在尚未成名前,所參與一次美食報導採訪工作的特別經歷,這是他遠在他鄉漂泊的日子寫下的感受,同時也透過他和廚師受訪的過程,將兩人同樣陌生、失去身份而探詢歸屬的感受,扣動在一塊。
然而,在這最艱難的時刻,他卻有幸與法蘭西週報相遇,並在往後的記者工作,找回內心的歸屬。
我想這個篇幅雖然淺短,卻也是寓意最為深長的一段故事,其中,除了透過動畫來描寫劇情,鏡頭捕捉下的人們神情,更是充滿著一種詩意的惆悵,以至於在這最精華的篇章中,透過敘事抽絲剝繭,一層層反覆尋思記者的創作生涯,更是帶給觀眾無限的感動。
回到記者剛接下訪談工作的過程,他回憶那晚與局長有約,因為場域的陌生,在警局裡迷路而發生的趣事,而警長的和善在面對稍遲的禮儀,卻成了記憶的細節;不巧,由於不確定的因素使得局長之子受黑道綁架,於是在這上演一段飛車戲碼之時,這意外場景就成為了電影最深刻、離奇詭異而帶有戲劇性的篇章;回顧的最後,這原先是被刪除的內容,就在已故總編那尋覓故事的洞察力給拾起,才讓他們一不小心就會錯失的精髓,被捕捉在電影的片段。
至此,篇章二告一個段落,透過三個不同小節的主題,不難看出魏斯安德森導演執意想要鋪陳出這篇週報的全貌(尤其像是在每個環節中出現的打字機畫面,更是將文字迷人的風範全然展現了出來啊!)
而我想對於這部作品實在有太多的理由能夠表示我的喜歡,況且若要說是對稱美學的極致,反倒是我迷戀導演的氾濫;因此或說對於演員的工具形式,他不僅成了電影的過場片段,甚至可說又是誰讓好萊塢成全他們的一廂情願,(並且安德森也真玩得過份),就這樣恣意的讓電影在專欄敘事下的黑白、卡通與平行畫面不停穿梭,成了一本富饒情感的藝文雜誌;實不相瞞,安德森的鏡頭、畫面、美術、角色都太美太逗人了,反倒是在法蘭西的劇本,沒有太多晦澀的言詞,而是簡單的幾篇專欄,圍繞在爺爺和幾名愛孫的溫馨故事,直到寫訃文那段,眼淚更是被毫不留情地攻下,另外,讓人一再瞠舌、又會心一笑的鏡頭,無疑又是導演能夠讓演員Tilda Swinton, Ronan以及Timothée Chalamet都能夠順應他的指示拍攝著呢。
小結
最後是電影的小結:法蘭西將故事設計在文學遍及各處的年代,那法式的浪漫,在自由、平等、博愛的特殊連結,於藝術、政治與美食的三則專欄有了呼應,其社長惜才之情與不惜資本的浪費,甚是捨棄廣告的範疇,去栽培一位記者,報導更好的內容,在記者團隊所遇之事,便代表法蘭西的慈愛人文,更透析出法蘭西故事背後總總人情世故的眷戀溫存;而盛讚一部被愛所包圍的作品,無非是局長對兒子的愛、是主廚對香氣的熱衷、是藝術家對愛的探尋、是超越禁忌與他所嚮往的自由,以及學運青年追求的平等。最後,更是所有編輯對於社長與週刊的念想,想必一切也都是安德森屬於文學的愛戀,僅此,透過法蘭西特派週報這部作品,感謝生在如此殊途環境下的每個勤奮筆耕的文字工作們。
                           —致文字工作者。
敬謝與結尾
本集節目在此告一個段落,感謝您的聆聽。懷特獨白是嚼嚼廣場旗下的電影評論媒體;我們用文本分析方法,挖掘作品埋藏的訊息和信號;藉由重新解構電影的過程,帶領觀眾探索影像敘事中的文化符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0會員
101內容數
生活的哭悲與無常,就用一杯酒水惜別你的的放蕩時光,今天的你還好嗎?本專題是由所製作的【哭悲無常】專題,以廣播及短文集形式,重新詮釋電影中的文化符碼;包括文化與公共的討論範疇,藉由影像語言的解構,提出我們對當代文化的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The French Dispatch法蘭西特派週報》是由魏斯安德森自編自導,於2021年上映的美國喜劇劇情電影,由蒂妲絲雲頓、法蘭西絲麥朵曼、比爾莫瑞、傑佛瑞萊特、歐文威爾森、安德林布洛迪、班尼西歐岱托羅、蕾雅瑟杜及提摩西夏勒梅等主演。本片描述虛構刊物法蘭西特派週報的主編因病去世,依據他的遺願,
Thumbnail
溫德斯的片子-我的完美日常,在電影中展現了對日本文化的喜愛,並對小津安二郎的崇敬。電影劇情探討了平凡日常生活中的階級刻板、喜悅與現實的矛盾。音樂與木漏れ日的意象成為劇中的重要元素,值得觀眾細細品味。電影預告和音樂引人入勝。
Thumbnail
「大學文學課的教授非同常人地迷戀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那門課要求我們剖析維斯康堤德意志三部曲的時代意義與影響,而在我看來不過就是,一個在信仰戰爭裡敗給現實的喪犬的悲鳴——無需是電影大師,世上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在遭逢這種潰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分崩離析。」
Thumbnail
我想延伸出對文溫德斯企圖通過一段看似美好的生活剪影,隱藏角色內心的真實感受,以浪漫化的眼光,描寫僅存於導演虛幻夢境、現實中從未存在過的生活看法。 當導演以浪漫的眼光看待平山,並將自我的觀察傳達與觀眾,平山真正的想法最終無人聞問。電影所呈現的「完美日常」,終究只是導演意志,與藝術選擇的展演。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在白晝,連聲音都響亮。」 從《里斯本的故事》說起 文溫德斯1994年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講述一位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去葡萄牙里斯本拜訪職業為電影導演的老朋友,過程中錄製了許多聲音,沒想到老友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原來老友對電影的意義開始產生懷疑,就像在電影聲音來到之前,導演已經先行對從事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讀作家日記。 隱地和郭強生在日記裡都強推一部2002年上映的電影《時時刻刻》。 上週末天氣很冷,我裹了好幾件衣服上街,先去點了鹽酥雞,等待的時間順便去旁邊的超市採購,沒忘了帶一瓶白葡萄口味氣泡酒。看電影前的準備,也是一種生活樂趣。 電影以英國作家維吉尼亞 · 吳爾芙的小說《戴洛維夫人》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The French Dispatch法蘭西特派週報》是由魏斯安德森自編自導,於2021年上映的美國喜劇劇情電影,由蒂妲絲雲頓、法蘭西絲麥朵曼、比爾莫瑞、傑佛瑞萊特、歐文威爾森、安德林布洛迪、班尼西歐岱托羅、蕾雅瑟杜及提摩西夏勒梅等主演。本片描述虛構刊物法蘭西特派週報的主編因病去世,依據他的遺願,
Thumbnail
溫德斯的片子-我的完美日常,在電影中展現了對日本文化的喜愛,並對小津安二郎的崇敬。電影劇情探討了平凡日常生活中的階級刻板、喜悅與現實的矛盾。音樂與木漏れ日的意象成為劇中的重要元素,值得觀眾細細品味。電影預告和音樂引人入勝。
Thumbnail
「大學文學課的教授非同常人地迷戀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那門課要求我們剖析維斯康堤德意志三部曲的時代意義與影響,而在我看來不過就是,一個在信仰戰爭裡敗給現實的喪犬的悲鳴——無需是電影大師,世上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在遭逢這種潰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分崩離析。」
Thumbnail
我想延伸出對文溫德斯企圖通過一段看似美好的生活剪影,隱藏角色內心的真實感受,以浪漫化的眼光,描寫僅存於導演虛幻夢境、現實中從未存在過的生活看法。 當導演以浪漫的眼光看待平山,並將自我的觀察傳達與觀眾,平山真正的想法最終無人聞問。電影所呈現的「完美日常」,終究只是導演意志,與藝術選擇的展演。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在白晝,連聲音都響亮。」 從《里斯本的故事》說起 文溫德斯1994年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講述一位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去葡萄牙里斯本拜訪職業為電影導演的老朋友,過程中錄製了許多聲音,沒想到老友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原來老友對電影的意義開始產生懷疑,就像在電影聲音來到之前,導演已經先行對從事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讀作家日記。 隱地和郭強生在日記裡都強推一部2002年上映的電影《時時刻刻》。 上週末天氣很冷,我裹了好幾件衣服上街,先去點了鹽酥雞,等待的時間順便去旁邊的超市採購,沒忘了帶一瓶白葡萄口味氣泡酒。看電影前的準備,也是一種生活樂趣。 電影以英國作家維吉尼亞 · 吳爾芙的小說《戴洛維夫人》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