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好主題目標,跟著以下幾個措施,就可以來著手進行錄製了!
1. 準備硬體設備/剪輯軟體
錄製Podcast最基本的要求:負責收音的設備、負責處理檔案的電腦或平板、安靜無噪音的環境。
收音設備的種類很多,從最陽春的手機配錄音APP,到不同規格的麥可風,不同規格的設備,確實越專業的器材在收音上的效果越細緻,不過剛開始著手的Podcaster,若無其他職業上的需求,建議選擇口碑好的入門款式即可,不需要馬上入手頂級設備。
除了最基礎的設備以外,也可以準備防噴罩,或者用海綿或者舊襪子套在麥克風上,減少噴麥等讓聽眾不適的噪音。
若有意願購入新設備,建議可以直接選擇能夠直接連通電腦的USB麥克風,錄製完成後將能直接上傳檔案,省下檔案傳輸的作業。
2. 規劃腳本
已經確定整檔節目主題後,就能更進一步規劃每一集想講解的內容,從第一秒開始設想整個節目流程,比如開場音樂、打招呼、引言、主題、收尾、下期節目介紹、結束音樂,再把這些流程按照時間排列,評估每個段落的解說時間,預估整個節目的時長。
至於腳本有兩種形式:註明段落的大綱型腳本及鉅細靡遺的逐字稿。
假如節目主題是以「日常談話」為特色,是抒發過去經驗或生活感受,可以選擇用分段大綱的方式註記介紹內容,現場說明時反而能夠呈現自然口語的狀態。
假如節目形式是雙人對談或者廣播劇的形式,需要更精準的確認對話順序,或者涉及到精確數據、歷史年份、重要人名等敘事型的談話內容,需要完整傳遞正確知識,則會建議在錄製前要準備逐字稿,避免實際錄製時出現口誤或突然忘記的現象。
3. 進行錄製
完成腳本的下一步就是錄製環節了!不過還沒這麼熟悉音檔的製作,在正式錄製前,都會建議先進行簡單的彩排,確認整體內容有沒有特別容易卡住或唸錯的環節,同時也能確認錄製時段是否符合預期。
同時,務必挑選一個安靜、不會被干擾且說話不打擾別人的時段,同時關閉所有會產生音響的電器與設備,無雜音的錄製音檔將會大幅節省後期製作的時間。
4. 後製剪輯
完成音檔並上傳至電腦後,還需要透過剪輯軟體來處理音檔,市面上出名的錄音剪輯軟體很多,MAC系統的GarageBand、Windows系統Audacity、付費專業版的Adobe Audition、Logic Pro、Pro Tools
每個軟體都有各自的功能,建議依照電腦系統選擇相容性較高的軟體,先從入門著手,再慢慢進階到專業版進行更精良的製作。
整體來說,製作節目的後期作業需要準備:
l 節目音檔:已經錄製好的音訊檔案,普遍是選擇mp3或wav的格式
l 節目封面圖片:普遍封面都是正方形,最小尺寸為1400x1400px
l 節目資訊說明:平台端判定音檔時通常是辨讀ID3 Tags標籤資料,可以透過免費編輯的平台,上傳檔案後編輯:節目封面(Cover Art)、節目名稱(Album)、創作者(Artist)、本期標題(Title)、集數(Track)、選擇節目風格類型(Genre)、本集節目重點介紹(Comment),幫助平台商更快速瞭解節目。
5. 節目上架
當音檔完成後,需要先將節目上傳到「托管平台(Hosting)」,再由托管平台後發送到Apple Podcast等常用平台審核。
如果沒有製作Podcast經驗的創作者,可能會對托管平台比較陌生:一般來說,大多數的聽眾是從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potify等平台收聽節目,但是這些平台會需要創作者使用他們指定的形式「RSS Feed」提供節目,以利平台方審核及上架。
而托管平台會協助生成RSS Feed,創作者取得後將可轉為發送至其他大型平台,拓展更多的受眾。同時托管平台本身也是一個發布平台,其他的Podcaster或聽眾也會在平台上收聽節目,自然而然增加節目曝光外,還有可能附帶分潤機制、數據分析報告等附加功能。
目前台灣的托管平台有Firstory及Soundon,方便中文創作者使用也方便推廣中文Podcast節目,而國外則以Soundcloud為代表有一系列的平台服務,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台。
完成不等於結束 如果以上步驟都經歷過一輪,恭喜你成功製作出第一期的Podcast節目!
開始的第一步往往是最難的,不過後續經營也不能前功盡棄,持續更新內容、培養出固定追蹤的粉絲、維持良好的互動循環,繼續發展下去,隨著Podcast市場越加火熱,節目創作者的未來可是會有無限的可能。
如果你還想要知道,怎麼讓更多的聽眾接觸到你精心完成的好節目,歡迎繼續追蹤我們,觀看其他Podcast主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