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現象 – 幼兒社交障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鄰家剛搬來約六個月,一家五口,父母、個兒子、一位家佣。小兒子,兩歲多,六個月來不論日夜沒有一天不哭鬧,吵得左鄰右舍不得安寧,最惡劣的時候是家長被搞煩了跟着大聲吆喝,唯小孩不但不停止,反而哭得更大聲,如此一來二去最少半個小時無法安靜下來。試想這種情景一天重複多次,白天佣人吼晚上家長吼,這日子能過嗎?居此十多年,從未試過如此騷擾,作為鄰居,投訴也不是,不投訴又無法安寧過日子,甚是困擾。

這小孩(姑且叫他小A)應該大約出生於疫情後,由於各項的隔離,基本上沒什麼社交活動,哥哥與他相差五歲,也玩不到一塊,疫情前許多新生兒六個月就參加Play Group,家長也不亦樂乎跟著去玩,說是能增強幼兒接觸陌生人的能力,也可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會話、分享玩具、交友等、而家長也藉此機會交換育兒心得,成為朋友,好處很多。小A就沒這福氣了,一項也沒他的份,至今應該兩三歲了,沒見他上幼兒園,整天在家吵鬧不停,留意過,他媽媽早上七點多出門上班,一週最起碼有四五趟小A會追出門哭喊著媽咪、媽咪⋯⋯媽媽走後小A最起碼還會哭鬧十來分鐘,直至家佣可能給他小食或乾脆喝停他的哭鬧才稍為停止。

曾經試過週休在家一天計畫收拾整理家裏的雜物,做點斷捨離什麼的,可是這一天下來,只能說我的情緒相當煩躁和無奈,小A是早上哭鬧,中午哭鬧,應該也沒午睡,下午哭鬧次數更甚,晚上父母前後腳回家也沒能讓他安靜,仍然哭鬧到晚上11點多。另外我還發現他們也經常開門,並不是出門,就只是開門關門,是不是其實小孩也有想出外玩的慾望,接觸一下外面的世界?我也開始發現小A不會說話,幾次電梯口見到他,他只會定定的望著我,媽媽讓他打招呼,卻沒聽他說過一個字,原來小A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要什麼想什麼,一切他要的只會以哭鬧來達成,家長可能沒時間,又或者沒意識到要教導小A正確的表達方式,也因為疫情關係,小A鮮少接觸其他同齡小孩,小A不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沒有朋友一起玩樂的記憶,當然不會知道何謂分享、助人,甚至沒有與朋友爭吵打架的童年回憶,這是小A的不幸,但是父母不作為,如若繼續這麼生活下去,會嚴重影響小A的身心健全,小A明顯已經是社交障礙兒,隨著疫情好轉,小A及其他類似個案的父母要積極地幫類似小A等追回遺失的幼童年。

從中醫的角度分析,父母可從食療方面著手,例如小A甚少午睡,晚上也非常晚睡,相對屬過度活躍、肝膽濕熱,建議以夏枯草,菊花加少許黑豆熬成涼茶後加點蜜糖,每週三次,响午服用;因少見外人,小A經常情緒過度緊張,要不到的東西或稍不順心便哭鬧,父母可陪同做小兒經絡推拿,透過鬆弛腳底,手掌等穴位可舒緩肝膽功能,增進脾胃運化,改善情緒失調所引起的生活作息異常。各位家長如能從各方面多加努力,小A及小A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快樂,身心健全的孩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近來,最熱門話題之一就是斷食,很多人以為斷食就總之不吃就是了,以為不吃就可以達到減肥的目的,但是往往忘了減肥應該要有系統地去執行
每日都有病人問這個問題,好多都無辣不歡,當然也有人淺嚐,從微辣到麻辣.....
很多人對中醫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中藥的藥效都是慢的,如果急症都是要吃西藥,其實並不盡然。
這幾天,台灣的確診數字好像稍有上升的趨勢,雖然是這樣,大家也不要太緊張,Omicron 傳染力雖強,但大多是症狀較輕的,有點像大流感或嚴重感冒,而確診後到底會經歷哪些過程?
個案分享,兩個不同年齡的確診者,一位30 歲男性,一位2歲小女孩,八天後竟然結果相若 – 快速測試呈陽性。
很多病人來看診的時候都稱自己並沒有受傷,又或是跌傷,但手指無法伸直或彎曲,輕碰都痛,問診後都不是傷科問題,其實是
近來,最熱門話題之一就是斷食,很多人以為斷食就總之不吃就是了,以為不吃就可以達到減肥的目的,但是往往忘了減肥應該要有系統地去執行
每日都有病人問這個問題,好多都無辣不歡,當然也有人淺嚐,從微辣到麻辣.....
很多人對中醫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中藥的藥效都是慢的,如果急症都是要吃西藥,其實並不盡然。
這幾天,台灣的確診數字好像稍有上升的趨勢,雖然是這樣,大家也不要太緊張,Omicron 傳染力雖強,但大多是症狀較輕的,有點像大流感或嚴重感冒,而確診後到底會經歷哪些過程?
個案分享,兩個不同年齡的確診者,一位30 歲男性,一位2歲小女孩,八天後竟然結果相若 – 快速測試呈陽性。
很多病人來看診的時候都稱自己並沒有受傷,又或是跌傷,但手指無法伸直或彎曲,輕碰都痛,問診後都不是傷科問題,其實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老是聽說留下的人需要面對 如今這句話老話 也應用在小姪女們畢業後的托嬰中心 依蘿一家人在忙完小姪女的畢業禮物後 準備好把小姪女送去上幼幼班了 一邊很擔心,小姪女大哭不想上課 (依蘿自己就是很討厭上學的人,當初大哭很久才去上課) 一邊擔心小姪女太過於冷靜,被老師忽視(會吵的小孩才有糖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家庭在有了小孩後,生活變得有些混亂。尤其當家裡有一個、甚至多個六歲以下的小孩時,從早到晚都是一片熱鬧和忙碌。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被形容為混亂的代表,但其實,這種混沌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成長策略。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早上起床後的見聞。內容包括協助同事解決工作問題和參與家長群組討論教育問題。作者反映了家長在解決子女問題時可能遇到的挑戰,並提出了他的看法。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三歲的小孩不但會哭,而且會鬧,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對吧?我也知道這件事,但是我的忍耐力總是不夠用,特別是在自己也承受壓力或勞累的情況下,最終,孩子崩潰了,我也崩潰了⋯⋯
Thumbnail
某處草棚,一名嬰兒的哭泣聲劃破了天空,身旁的婦人虛弱地望著身旁的嬰兒。欲伸手觸碰婴儿肥嘟嘟的臉上,但獨自生下此婴兒早已用盡力氣,最后望著嬰兒遺憾的永遠合上雙眼。 嬰兒的哭泣聲引來一名浪人,「吵死了,最討厭婴兒哭泣」浪人名叫楠泫,因做錯事被逐出家族,而四處為家, 碰巧在此修煉,被人打擾十分不滿。
Thumbnail
出身高風險家庭或一再轉安置機構的孩子,很容易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行為議題,想方設法將想要的東西佔為己有、拒絕分享,特別關注其他孩子犯錯是否得到懲罰,得不到想要的就瘋狂哭鬧讓大人受不了妥協……這樣的孩子,說實話是不討喜的。分享我在育幼院裡和阿彩的一個小片段,或許我們都能夠為孩子多做點什麼。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老是聽說留下的人需要面對 如今這句話老話 也應用在小姪女們畢業後的托嬰中心 依蘿一家人在忙完小姪女的畢業禮物後 準備好把小姪女送去上幼幼班了 一邊很擔心,小姪女大哭不想上課 (依蘿自己就是很討厭上學的人,當初大哭很久才去上課) 一邊擔心小姪女太過於冷靜,被老師忽視(會吵的小孩才有糖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家庭在有了小孩後,生活變得有些混亂。尤其當家裡有一個、甚至多個六歲以下的小孩時,從早到晚都是一片熱鬧和忙碌。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被形容為混亂的代表,但其實,這種混沌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成長策略。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早上起床後的見聞。內容包括協助同事解決工作問題和參與家長群組討論教育問題。作者反映了家長在解決子女問題時可能遇到的挑戰,並提出了他的看法。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三歲的小孩不但會哭,而且會鬧,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對吧?我也知道這件事,但是我的忍耐力總是不夠用,特別是在自己也承受壓力或勞累的情況下,最終,孩子崩潰了,我也崩潰了⋯⋯
Thumbnail
某處草棚,一名嬰兒的哭泣聲劃破了天空,身旁的婦人虛弱地望著身旁的嬰兒。欲伸手觸碰婴儿肥嘟嘟的臉上,但獨自生下此婴兒早已用盡力氣,最后望著嬰兒遺憾的永遠合上雙眼。 嬰兒的哭泣聲引來一名浪人,「吵死了,最討厭婴兒哭泣」浪人名叫楠泫,因做錯事被逐出家族,而四處為家, 碰巧在此修煉,被人打擾十分不滿。
Thumbnail
出身高風險家庭或一再轉安置機構的孩子,很容易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行為議題,想方設法將想要的東西佔為己有、拒絕分享,特別關注其他孩子犯錯是否得到懲罰,得不到想要的就瘋狂哭鬧讓大人受不了妥協……這樣的孩子,說實話是不討喜的。分享我在育幼院裡和阿彩的一個小片段,或許我們都能夠為孩子多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