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時光收藏者》論油畫收藏:不僅是藝術品,更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民國旗幟下的長辮子

raw-image

這是一張繪在硬紙板上的小幅油畫,既沒有寫出繪製年代,也沒有留下作者的簽名。不過,畫中的景致還是透露出作品的歲月滄桑。

畫作的主要景物是一座炮臺,它坐落在珠江水域之中,扼守著通往廣州的水上通道。前往廣州的船隻行至炮臺附近水域都要車歪(轉舵)駛入通向廣州的航道,因此它被俗稱為“車歪炮臺”。

車歪炮臺建於1817年,落成後只過了二十多年的安穩日子。從1841年開始,這座炮臺屢次遭受戰爭的炮火。兩次鴉片戰爭中,它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或許正是這一緣由,車歪炮臺成為清末外銷畫中的一道風景線。

然而,千萬不要以為這幅油畫也是一件清末時期的外銷畫。畫中的五色旗告訴我們,這是一幅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至1928年)的油畫。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帝國土崩瓦解。翌年1月中華民國宣告成立,6月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頒佈法令,確定五色旗為國旗。這面旗幟從上至下由五個平行的色條構成,它們的顏色分別為紅、黃、藍、白、黑,各自代表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因此,五色旗又被稱之為“五族共和旗”。

與其說五色旗是民國國旗,還不如說是北洋政府的旗幟。因為那時的民國政府受制于北洋軍人的控制,而且五色旗實際上是沿襲了清朝北洋水師的軍旗。

當年,許多人不贊同五色旗的樣式,這幅油畫的作者恐怕就是其中之一。在畫作中,畫家沒有按照袁世凱頒佈的式樣描繪五色旗,而是遵循清朝制定的“滿、漢、蒙、藏、回”的排位,調換了五種長方條色塊的位置。他將代表滿族的黃色長方條放在五色旗的中間,把藍、白、紅、黑四塊長方條分別繪在黃色的上、下兩端。從這些調整可以看出,畫家仍然留戀著清朝時代滿族享有的社會地位。

畫家對改朝換代的抵觸情緒不僅顯露在五色旗中,而且還通過其他方面表現出來。

辛亥革命成功後不久,民國臨時政府頒佈了強制剪辮的法令,要求國民在一定期限內剪掉滿清長辮子,不遵從者按違法論處。法令一下,各地立即掀起一股剪辮的風潮,割剪長辮子成為“革命”和“向新”的標誌。雖然民國臨時政府大力宣導剪辮運動,有些地方甚至實施了強行剪辮的措施,但是仍有不少人拒絕剪掉長辮子。

這幅油畫的作者肯定是一位留著長辮子的滿清遺民。他在畫作中描繪出六個人物。左邊三個人留著滿清長辮子,右邊船上站著的三個人卻沒有繪出頭顱。通過這三個無首的人物形象,畫家表明了自己誓死保衛滿清辮子的決心。為了在畫中抒發情緒,畫家在水面上描繪出四隻飛翔的白鷺,從而給畫作增添了一種清高、冷傲的感覺。

民國替代清朝之後,不少文人對時序鼎革引發的社會動盪和文化失落倍感不悅,其中有些人通過保留長辮、易名改號、稱頌遺民等方式公開表達不滿情緒。這幅油畫恰好就是一件表現“滿清遺民”抵觸情緒的藝術作品,從中我們可以品味出民國初期文化遺民的精神氣質。

吹笛少女

raw-image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是世界藝術中心。20世紀上半葉,一批中國年輕畫家赴法留學,吸收西方藝術素養。在這些藝術青年之中,有一位年僅14歲的少女,她的名字叫方君璧。

1912年,方君璧跟隨姐姐方君瑛來到法國,先後在波爾多美術學校和朱裡安美術學院就讀。1920年,她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成為該院的第一朵東方之花。1924年,方君璧的作品《吹笛女》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並被巴黎美術雜誌刊載為封面。

我非常喜歡這件作品,尤其是它的造型和色彩。畫中,梳著時髦髮型、身穿中式旗袍的女子是我國著名音樂家方于。她那眉清目秀的面容,在深紫色旗袍的襯托之下,顯得溫文爾雅。而她手中的那杆深色橫笛,更是將畫作點綴出一種平穩、端莊的韻味。

1925年方君璧回國,拜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為師,學習中國傳統繪畫技巧。涉足國畫之後,方君璧的油畫風格發生了轉變。她將水墨畫特有的墨線融入油畫之中,追求典雅、寫意的效果,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我收藏的這幅《吹笛少女》就是方君璧畫風轉變之後的代表作。

raw-image

畫面中,兩位元少女身著傳統服裝,寬鬆的上衣和過膝的長裙襯托著手中的橫笛,使畫作飄逸著一種優雅、清悠的感覺。

粉衣少女面向畫外,相貌清秀、甜美。藍衣少女側面而坐,身姿優雅、端莊。兩位少女的形象用墨線勾畫輪廓,表現出淡雅的東方藝術情趣。

畫作以淺綠色為背景,給人一種清新的感受。藍衣少女頭髮上的紅頭繩和身下的紅墩椅,調節著畫面的氣氛,使畫作顯得既輕鬆活潑,又不失清高雅致。

構圖方面,人物造型偏重於畫幅的右側,左側借鑒傳統繪畫的“留白”手法,醒目地展現出深色的橫笛和吹笛少女的纖纖十指。

這是一幅漫溢著青春魅力和東方秀美的油畫。在形象和色彩的營造下,我們似乎可以從畫面中領略出柔美清澈、圓潤悠揚的笛聲,享受到一種優美典雅的意境。

重慶大轟炸

raw-image

西方現代美術史記載了不少以戰爭為題材的畫作,其中以三幅油畫最為著名。第一幅是畢卡索創作的《格爾尼卡》。這件作品表現出,1937年德國空襲給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帶來的死亡、恐怖和絕望。第二幅是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傑作《希阿島的屠殺》。這幅油畫呈現出,1822年奧斯曼帝國士兵屠殺希臘平民的悲慘場景。第三幅是西班牙畫家戈雅繪製的《槍殺起義者》。此畫描繪出,拿破崙雇傭軍屠殺西班牙起義者的場面。這三幅傑作雖然風格不同,但都表現出人間最野蠻、最恐懼、最悲哀的場景——屠殺。

中國現代繪畫史中也有一件以戰爭為題材的名作,它以風景畫的形式,記載下二戰期間日軍對平民百姓的一場血腥屠殺。此幅名畫的繪製者是吳作人,畫作表現的那場屠殺就是抗戰時期震驚世界的重慶大轟炸。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軍在數月內攻佔了北京、天津、上海等重要城市,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岌岌可危。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移駐重慶宣言》,正式宣告將首都由南京遷往重慶。與政府隨行的,還有學校、醫院、兵工廠、金融機構、以及大批難民。此後,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的陪都。

為了摧毀中華民眾的抗戰意志,迫使中國政府繳械投降,日本軍部將中國陪都重慶確定為“戰略轟炸”的主要目標。從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持續對重慶實施了長達五年半的航空轟炸,史稱“重慶大轟炸”。據記載,在五年半的空襲轟炸中,日軍共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下炸彈21,593枚,炸死近12,000人,炸傷14,000多人。

日軍飛機狂轟亂炸,爆炸聲浪震耳欲聾。古老的重慶山城,在爆炸中微微顫動。但是,重慶軍民的抗戰決心,從未有過一絲動搖。轟炸聲中,地下兵工廠繼續生產。空襲之下,醫務人員在防空洞裡搶救傷患。敵機剛剛飛走,消防車馬上疾馳救火,渡輪立刻起錨開運。房子倒了,再蓋。橋樑塌了,重建。道路斷了,再鋪。重慶山城不會倒塌,中華民族不會倒下。

重慶民眾不屈不撓的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博得了國際社會的讚譽。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致函重慶市民,對他們在空襲中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給予了高度讚揚。美國作家愛德格·斯諾在《為亞洲而戰》一書中發出了對重慶的感慨:“日本已經投下了好幾萬磅炸彈和燃燒彈。雖然這些彈藥都具有強大的爆炸力,但它們無法毀滅這個首都的精神。”

重慶成為陪都後,剛剛攜妻回國的吳作人,隨中央大學遷移到這座山城。重慶大轟炸給這位畫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1939年11月,吳作人的妻子生下一子。但是,這個孩子沒有給吳作人帶來任何快樂。由於空襲受驚,吳作人的妻子腸胃嚴重痙攣,無法進食,分娩不到一個月,便離開了人世。因為食物短缺,剛剛降世的小生命,不久也隨母親而去。吳作人不僅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他的住所在一次空襲中變為殘垣斷壁,他的很多畫作也隨之化為烏有。災難一個接一個地打擊著吳作人,悲憤淤積之下,他的左眼一度失明。

空襲摧毀了吳作人的家,但無法撼動這位畫家的意志。戰火中吳作人堅持繪畫創作,將抗日將士的浴血奮戰和同胞們的悲慘經歷,記錄在一幅幅畫作之中。

1940年8月19日和20日,日軍飛機晝夜空襲重慶。兩天內,日軍出動280多架次飛機,投下800多枚炸彈,炸死平民342人,炸傷360餘人,整個重慶市區大火熊熊,街道幾乎無法辨認。

8月20日敵人飛機空襲時,吳作人恰好在野外寫生,他隨即在速寫本上記錄下這一慘烈的場景。之後,根據這張寫生,吳作人創作出油畫《重慶大轟炸》。

這幅油畫採用高視點構圖,將長江、嘉陵江和重慶山城優雅地展現在畫面上。蜿蜒起伏的山巒延至天邊,消失在藍天白雲之間。畫面風景色彩柔和,富有韻律感,展示出瑰麗的祖國山河。然而,日軍空襲留下的滾滾黑煙打破了優美的畫面。江河兩岸一片火海,灰色煙霧將藍天白雲籠罩在悲慘的氣氛之中。但是,這種悲慘氣氛並不是作品表現出來的唯一感受。

在映著火光的江面上,遊弋著四艘船隻。其中一艘渡輪正在開足馬力,拖著滾滾濃煙,奮力逆流而行。與沖天的滾滾濃煙相比較,這些船隻顯得很渺小。然而,正是這幾個小小的景物為畫幅增添了激動人心的氣氛,它們象徵著重慶軍民堅忍不拔的精神,使作品的格調從悲慘轉為悲壯。

這件畫作構圖簡單,卻將淒慘、悲憤、頑強等諸多情感交織地表現在畫幅上,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它不僅記錄下戰爭的慘劇,更昭示出中華民族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堅強節氣。

為了配合宋美齡訪美,在美國著名政治家溫德爾·威爾基(Wendell Willkie)的策劃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於1942年11月11日至26日舉辦了一場表現中國抗戰的畫展。參展作品全部出自中國藝術家,其中就有吳作人的《重慶大轟炸》。

這次畫展在紐約引起轟動,《紐約時報》和《時代週刊》等美國重要報刊對畫展作了報導,其中特別提及《重慶大轟炸》等作品。畫展結束後,這批作品被送往美國其他城市巡迴展出。巡展中,許多作品被當作義賣品出售,義賣所得款項全部用於購置抗戰物資運往中國。《重慶大轟炸》也在這批義賣品之中(標價為600美元),並從此去向不明。

46年過後,也就是在1988年,《重慶大轟炸》悄然出現在紐約的一次拍賣會上,被藝術品經紀人吳爾鹿購得。之後,他通過畫家王征驊,將《重慶大轟炸》的照片轉交給吳作人。看到自己40多年前的作品,皓首霜須的吳作人百感交集。他在覆信中寫道:“你問及《重慶大轟炸》,這是1940年的作品,是日寇侵華的鐵證。我當時正在重慶長江對岸的高坡上,正好我隨身帶有速寫本,當即記下敵人的毀滅人性的屠殺。這畫從四十年代初就以為佚失,因為在歷次炮火和動亂中,前後我損失了不少作品。想不到這幅侵略慘景竟在海外流傳。”

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創辦者安德魯·梅隆家族的後代柯瑞·梅隆(Currier Mellon)得知此畫的故事後,花費重金將《重慶大轟炸》納入他的收藏。1999年柯瑞因病去世。作為遺產,《重慶大轟炸》于2002年重新回到拍賣場上。時機可遇不可求,我沒有讓他人在我眼前把這幅畫拿走。從那之後,《重慶大轟炸》就成為我油畫收藏之中的一件瑰寶。

在我心目中,《重慶大轟炸》不僅是一件傑出的藝術品,更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能夠與這件抗戰紀念品結緣,我深感榮幸。


(本文節錄自《時光收藏者:品味中國藝術三百年》一書第四章部分段落)

raw-image

《時光收藏者:品味中國藝術三百年》

作者:劉綱

收藏是一種非常個人性的行為;
但是在這本書裡,所有的收藏,卻意外地成為一種「大歷史」。
而且是一個民族的近代史、現代史與當代史。

本書收羅的藏品,時間橫跨清中期到二十一世紀,作者書寫了一段段可能曲折、可能快意、可能悲愴的藏畫故事,揭露畫布背後,原本要被遺忘,或刻意被抹除的曾經。在書中,藝術品扮演起一面面社會的多稜鏡,紀錄與閃耀那一場場徹底真實、絕非虛構的微劇場,在真實無法被客觀對待的年代裡,讓藝術代替歷史,一代代的流傳下去。


延伸閱讀

漢寶德談文物系列

raw-image

拍賣大典系列

版本最優:華人藝術文物拍賣年鑑第一品牌!
資料最紮實:收錄全球年度文物精品逾4,600件!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的沙龍
67會員
122內容數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2023/08/15
書法的創作工具為圓錐狀的毛筆,主要以獸毛綁縛製成,如同東漢蔡邕(132-192)所提「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柔軟加上圓錐外形的特性,在書寫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各種不同形狀的線條。經過漫長的書寫實踐經驗,逐漸發展出以控制毛筆行進方向為中心的筆法,開發出許多不同審美的線條。伴隨著功能相異的線條與運筆方法的成熟
Thumbnail
2023/08/15
書法的創作工具為圓錐狀的毛筆,主要以獸毛綁縛製成,如同東漢蔡邕(132-192)所提「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柔軟加上圓錐外形的特性,在書寫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各種不同形狀的線條。經過漫長的書寫實踐經驗,逐漸發展出以控制毛筆行進方向為中心的筆法,開發出許多不同審美的線條。伴隨著功能相異的線條與運筆方法的成熟
Thumbnail
2022/05/03
記得閱讀這條趣聞時,我曾心中暗笑,覺得這位收藏家真是一個奇特的守財奴。然而,真沒想到,二十載過後,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收藏油畫的癡迷者。 在不朽的藝術品面前,任何收藏家都是煙雲過眼。然而我希望,在藝術愛好者前面,《時光收藏者:品味中國藝術三百年》這本書不會是一次過眼雲煙。
Thumbnail
2022/05/03
記得閱讀這條趣聞時,我曾心中暗笑,覺得這位收藏家真是一個奇特的守財奴。然而,真沒想到,二十載過後,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收藏油畫的癡迷者。 在不朽的藝術品面前,任何收藏家都是煙雲過眼。然而我希望,在藝術愛好者前面,《時光收藏者:品味中國藝術三百年》這本書不會是一次過眼雲煙。
Thumbnail
2022/03/10
二十年後,回顧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1968-,倫敦蛇形畫廊展覽與國際項目總監)與尚.里爾寧(Jean Leering,1934-2005,建築師、艾恩德霍芬市立范阿貝美術館館長、熱帶博物館館長、第四屆卡塞爾文獻展決策人。)的對談。
Thumbnail
2022/03/10
二十年後,回顧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1968-,倫敦蛇形畫廊展覽與國際項目總監)與尚.里爾寧(Jean Leering,1934-2005,建築師、艾恩德霍芬市立范阿貝美術館館長、熱帶博物館館長、第四屆卡塞爾文獻展決策人。)的對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謝肅方老師「中國歷代弓論述」(2017年)講座筆記.歷代中華弓的流變.滿洲清弓 女真族祖居中國東北,過着耕牧漁獵的生活,馬匹於謀生與作戰尤為重要。明朝末年,女真壯大擴張,改族名滿洲,改國號大清,入關滅明朝。雖然入主中原後逐漸漢化,但滿洲皇室仍然相當重視騎射狩獵等滿族傳統,並視騎射尚武為其統治基礎。
Thumbnail
謝肅方老師「中國歷代弓論述」(2017年)講座筆記.歷代中華弓的流變.滿洲清弓 女真族祖居中國東北,過着耕牧漁獵的生活,馬匹於謀生與作戰尤為重要。明朝末年,女真壯大擴張,改族名滿洲,改國號大清,入關滅明朝。雖然入主中原後逐漸漢化,但滿洲皇室仍然相當重視騎射狩獵等滿族傳統,並視騎射尚武為其統治基礎。
Thumbnail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李白
Thumbnail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李白
Thumbnail
第一部: 推背圖 第四十二象 [乙巳] 艮下離上: 旅 (䷷) 讖曰:  美人自西來  朝中日漸安      長弓在地  危而不危 頌曰:  西方女子琵琶仙  皎皎衣裳色更鮮      此時渾跡匿朝市  鬧亂君臣百萬般 解評:艮為山,離為火,山上有火,即火燒山野,有火勢燎繞之象。問題是: 燃燒的是什
Thumbnail
第一部: 推背圖 第四十二象 [乙巳] 艮下離上: 旅 (䷷) 讖曰:  美人自西來  朝中日漸安      長弓在地  危而不危 頌曰:  西方女子琵琶仙  皎皎衣裳色更鮮      此時渾跡匿朝市  鬧亂君臣百萬般 解評:艮為山,離為火,山上有火,即火燒山野,有火勢燎繞之象。問題是: 燃燒的是什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郭熙本人《早春圖》及其他包括近代張大千的《潑彩山水圖》畫作二》基本上都逃脫不了郭熙的「三遠」構圖典範。喬治·修拉《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中,他採用自己所創始的「點彩畫」法,把互補色並列出鮮豔和飽滿的色彩效果。中國畫作典型的「留白」,可能激起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詩意之審美情感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郭熙本人《早春圖》及其他包括近代張大千的《潑彩山水圖》畫作二》基本上都逃脫不了郭熙的「三遠」構圖典範。喬治·修拉《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中,他採用自己所創始的「點彩畫」法,把互補色並列出鮮豔和飽滿的色彩效果。中國畫作典型的「留白」,可能激起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詩意之審美情感
Thumbnail
這是一張繪在硬紙板上的小幅油畫,既沒有寫出繪製年代,也沒有留下作者的簽名。不過,畫中的景致還是透露出作品的歲月滄桑。 然而,千萬不要以為這幅油畫也是一件清末時期的外銷畫。畫中的五色旗告訴我們,這是一幅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至1928年)的油畫。
Thumbnail
這是一張繪在硬紙板上的小幅油畫,既沒有寫出繪製年代,也沒有留下作者的簽名。不過,畫中的景致還是透露出作品的歲月滄桑。 然而,千萬不要以為這幅油畫也是一件清末時期的外銷畫。畫中的五色旗告訴我們,這是一幅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至1928年)的油畫。
Thumbnail
華夏畫風會走上「寫意」而非「寫實」的風格上,和宋徽宗趙佶用心經營的宮廷畫院有關。由於趙佶本身賞畫和繪畫時首重立意和意境,所以朝廷在招考畫家時常以詩句為題,要求應試的畫家按題作畫,比較誰才是可以畫出詩中意境者的能手。 要用什麼樣的情節才能鋪陳出這場北魏末期的政治巨變的悲劇性呢?大家不妨一起思考吧!
Thumbnail
華夏畫風會走上「寫意」而非「寫實」的風格上,和宋徽宗趙佶用心經營的宮廷畫院有關。由於趙佶本身賞畫和繪畫時首重立意和意境,所以朝廷在招考畫家時常以詩句為題,要求應試的畫家按題作畫,比較誰才是可以畫出詩中意境者的能手。 要用什麼樣的情節才能鋪陳出這場北魏末期的政治巨變的悲劇性呢?大家不妨一起思考吧!
Thumbnail
其一 一葉虛舟渡歲華,藝林闢徑出俗家。 汗漫九垓趁野興,名芳譜外添葵花。 其二 妙筆臨花水鏡中,真虛仰俯一衷同。 截流豈妄住恆境,為應動旗千縷風。 其三  荔枝圖 嫏嬛勝境掩卷歸,日夢依依向南陲。 意會朦朧七分似,調朱寫影贈楊妃。 其四  花卉冊 一般逝水各年華,神品何出仙人家
Thumbnail
其一 一葉虛舟渡歲華,藝林闢徑出俗家。 汗漫九垓趁野興,名芳譜外添葵花。 其二 妙筆臨花水鏡中,真虛仰俯一衷同。 截流豈妄住恆境,為應動旗千縷風。 其三  荔枝圖 嫏嬛勝境掩卷歸,日夢依依向南陲。 意會朦朧七分似,調朱寫影贈楊妃。 其四  花卉冊 一般逝水各年華,神品何出仙人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