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1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閱讀心得-支付金融大未來 | 支付的歷史與未來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你記得上一次付錢是什麼時候嗎?在消費上,這個星球每年進行將近兩兆次支付,平均每人每天超過一次,其他還有大大小小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支付,例如:自動扣繳的電信賬單、租金、稅金、薪水、股票投資、退休金帳戶、或是企業間的採購付款等。
這些支付,不管金額大小,背後都仰賴著不同金流系統,並且這些金流系統間也相互依賴,形成龐大卻隱形的支付網路,他們在不同國家或貨幣區內有著單一的生態,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差異,最終又仰賴重要的基礎設施將他們互相串連。
本書作者戈特弗里德.萊勃朗 Gottfried Leibbrandt是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前執行長,曾加入麥肯錫公司,掌管了歐洲的支付業務,擔任SWIFT執行長後更是掌管了全球的銀行跨境轉帳支付,畢生投入支付系統的研究,並在2019年從SWIFT退休。SWIFT也是這次烏俄戰爭時,由歐美國家以經濟制裁俄羅斯,將俄羅斯銀行逐出SWIFT系統,切斷俄羅斯與國際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降低俄羅斯資金流動性。顯然支付與政治已密不可分。
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敘述穿插容易引起興趣的金融故事,講述支付系統的演化、支付在我們生活扮演的角色,以及背後我們不曾認真思考的運作方式。我會挑出幾個我個人覺得印象深刻的觀念來說明,讓大家對於金錢的運作有更清楚的概念。

支付的歷史

本書從支付的歷史演變說起,自使用年代已久的現金、至今仍在使用的支票、1950年代推出的厚紙片信用卡、1960年代後發展磁條信用卡,出現「四角模型」並帶來收益的交換費,以及由各銀行推出取代現金的簽帳卡。近十年,金融科技的發展將支付從銀行體系抽離,像是Paypal、支付寶、Square、條帶(Strip)等公司出現,讓民眾付款更加方便,但銀行卻默默的在這場支付戰爭中退居下位,因為銀行面臨著投資成本、法規限制、產能過剩、各國就業法及竊賊的問題,而新的法規卻尚未針對從銀行中抽離的「支付」產業有完整的配套。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隔年,比特幣被視為銀行與貨幣的替代品被創造出來,它消除了銀行等中介機構,並開放所有的交易紀錄在不可變更且完全公開的區塊鏈,可以採取線上轉帳的電子代幣形式。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加密貨幣高達五千五百種,2019年臉書也宣布發行自有加密貨幣Libra,但遭歐洲各國抵制後,臉書雖宣布Libra將不再以全球行的加密支付網絡為目標,而是錨定美元成為美元穩定幣,仍在監管機構抵制下漸漸淡出。之後美國摩根大通曾宣布發行數位貨幣,有全球身價最高的銀行背景,摩根大通幣前途一片看好,但是它的定位及策略仍在討論,且如果發布後效果良好,其他競爭者絕不會袖手旁觀,屆時會引發一場自家代幣之爭嗎?

跨境支付

不論企業或個人,經常都會有跨境支付的需求,用於旅遊、薪資、投資、置產等等,對我們來說匯出1元台幣到海外,國外帳戶應該收到對應外幣,但實質上並沒有任何一毛錢被真的「匯出去」,不會有台幣被送到美國,或是日幣被送回台灣,事實上多數跨境支付是透過一套代理銀行制度完成。
舉例來說,一家國內的A公司必須付款給國外的B公司,A公司透過它的銀行A銀行進行匯款。由於A銀行規模龐大,在國外也有業務,所以早就在國外的B銀行開設帳戶,他發會發送指令給B銀行,從B銀行內的戶頭撥錢給B公司。B銀行會先檢查這家A銀行的帳戶是否資金充足,然後就會處理這筆支付,B銀行在經手期間就扮演了A銀行的「代理銀行」。
跨境支付的四角模型
代理銀行每天處理金額將近一兆美元,但由於支付流程跳轉很多關卡,所以一項得花上很多時間及費用,近年歸功於科技的進步,一場破壞國際支付的競賽正在展開,例如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讓置身美國的持卡人使用自己的卡支付給印度的賣家;或是智匯(Wise),他們在好幾個國家擁有帳戶,並將跨境支付轉化成兩筆境內交易,節省匯差以及作業時間,也逼著銀行將轉帳流程透明化並加快轉帳速度。

現代支付

在簡單又熟悉的現金被使用了上千年後,拜科技進步之賜,我們支付不再只有一種選擇,信用卡產業、電子錢包及電子支付廠商也加入競爭支付產業收益。每年支付所有款項的總成本全球合計約在1.5兆~2兆美元之間。
亞洲佔了全球支付營收的一半,光是中國一地的行動支付額就大約有五千萬美元--多數發生在支付寶(Alipay)和財付通(Tenpay)。另一個國家肯亞在2007年推出了一個叫做M-pesa的支付系統,結合電信商將通話分鐘數當成貨幣,用簡訊即可從預付卡轉帳。
這兩個系統有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封閉式系統,與系統內的其他用戶交易是免費的,如果想寄錢給系統外的人就要支付手續費。同時他們也能在智慧型手機上產生QR code即時轉帳,顛覆了傳統的卡片模式,也難怪中國人在這兩大系統上的付款次數跟美國人刷卡的次數一樣多了。
印度的支付發展路線就跟中國、肯亞及美國很不相同,印度的解決方案是國內的「即時支付系統」,這是建構在印度銀行上的架構,由銀行開放支付介面讓第三方廠商(如google、Amazon)串接,利用呼叫API來啟動付款流程,優點是印度顧客的付款指示直接對著印度銀行系統發動,讓銀行穩穩的重回支付要角位置。
上述的支付科技讓許多國家的支付變的更容易,也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即便是已開發經濟體仍有無銀行帳戶人口長期以來只靠現金過活,這些人可能被重要的數位金融系統排除在外;另外。許多服務提供者沒有受到法律規範,至少是比銀行寬鬆許多,對於把錢存在這些服務內的客戶可能暴露在較高的風險,畢竟沒有人知道這些廠商會不會像雷曼兄弟一樣無預警倒閉。

金融犯罪

不管事在螢幕上還是現實生活,支付都是通往金錢的閘道,皆有被盜或詐欺的風險。從最直接的砸店搶劫,到因應當代而升級的技術性搶劫,像是製作偽鈔、複製信用卡到網路駭客直接駭進商家的電腦系統存取信用卡資料進行盜刷,同時還有email或電話詐騙,網路釣魚等等。
不過,上述幾種犯罪能進行的金額規模有限,如果真的想盜走十億美元就必須提到北韓的「拉撒路集團」,這是一家由國家資助的駭客部隊,在2015年初某一天駭入孟加拉央行的內部網路,經歷幾個月的調查後,在二月某一天早上開始發動詐騙付款指示給SWIFT,要求孟加拉銀行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帳戶轉出九億五千一百萬美元。這個事件發生後全球支付社群受到巨大衝擊,促成了SWIFT及其成員國啟動許多加強網路安全的計畫,也足以說明支付閘道之於金錢的重要性。
支付管道既是金錢的入口,同時也是很好的追蹤工具:美國在追蹤哥倫比亞毒梟Escobar多年後,在嘗試改變作法,從追蹤金流下手後,成功破獲了Escobar的毒品網路,並瓦解了世界最大的洗錢銀行之一。
金融犯罪是個龐大的生意,2018年佔了全球GDP的7%,5.8兆美元,包含洗錢、詐騙、毒品走私、販售盜版商品等。牽涉利益眾多,即便有正直的職員與適當的控制,沒有單一銀行或單一國家能獨自完成清理金融犯罪。

網路安全與金融監管

支付是金融領域運作的基礎,但卻是監管度最少的領域,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要用哪一種支付,只要另一方接受即可。為了避免發生過往的金融竊盜或是銀行倒閉等爆炸性事件,監管機構會想知道系統的風險承受度,是否能夠抵擋人為或是網路攻擊。它們會檢查數據存放的地點與方式、是否有備援系統、若損壞是否可回復;它們也考慮營運風險、網路風險、信貸風險及儲備資金是否足夠。各國對於金融業的監管同時有多個監管機關在執行,也延伸到網路安全,像是國家安全局、金融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等,都積極參與金融領域的網路保護工作。
除了網路安全外,近幾年對於數據、隱私的保護也受到重視,當一國開放國外的支付系統進入,國內寶貴的消費數據可能被他國掌握,更甚者,如果國外供應商因政治關係突然停止服務,支付能力可能被剝奪。
於是對於支付的監管就成為國家安全的制裁工具,尤其是強勢貨幣國家-美國。在201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前任總統歐巴馬與伊朗簽署的核子協議,當時承諾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作為限制伊朗發展核武的回報,美國退出後,雖然歐洲仍希望維持協議,但由於歐洲實體機構執行交易都是以美元計價,需要透過美國的清算系統與銀行,如果歐洲國家繼續跟伊朗交易的話,將遭到美國的制裁,輕者罰款,重者會被排除在美國支付系統外,最後無法服務客戶。
除了政治制裁之外各國也利用金融追蹤洗錢、通緝犯的支付行為,為了避免被制裁,各國銀行會放棄某些人甚至整個區域的服務,造成一些國家進入全球支付系統的管道被破壞,在嚴格執行金融犯罪監管與無法拒絕客戶的政治壓力下,一直都在努力取得微妙的平衡。

我的心得--

這本書內容實在太豐富,雖然想控制字數但還是覺得每一章都很重要,整本書用字遣詞不會充滿金融術語讓人難以下嚥,反而在故事與邏輯講述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支付領域的研究之深,所有觀念都可以提供精采的小故事,想要更加了解金融領域的人真的非常推薦。
因為本身工作曾接觸金融資訊業,近幾年深深感受到網路安全的重要性,過去系統常常是夠用就好,現在銀行都會要求至少要雙套備援,牽涉到核心的系統甚至要建置三套、異地備援。系統建置或更新時的上版流程也是越來越複雜,廠商絕對碰不到系統的正式環境,不管是出於銀行自身的警覺還是金管會的要求。
對於有接觸金融領域的人來說,網路安全的議題可能不算陌生,但我也發現身邊親朋好友對於這個議題是比較無感的,linepay打開來QRcode掃一下就結束了,一切都非常的自然,有什麼危險嗎?所以本書的概念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會需要花時間傳達,讓自己在使用科技的便利時,能夠了解自己同時犧牲了什麼,暴露在什麼風險,再去做更完善的選擇。

這本書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