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避風港:國際家庭日與收養家庭群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家庭的組成方式從來不只一種,而「收養」賦予了完整一個家庭的不同定義

五月十五,國際家庭日

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家庭日,是為因應社會變遷對家庭帶來的衝擊,並倡導世界各國關注家庭的重要性與需求,期望人們用生命與愛心來建立溫暖、關懷、安全、相聚、包容、接納的家庭。
而家庭的組成方式從來不只一種,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生活也有千百種樣貌,而「收養」賦予了完整一個家庭的不同定義。
過去三十多年,救世會協助超過兩千個需要被愛與穩定照顧的孩子擁有自己的家,也成就許多渴望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的養父母的心願,讓這些家不只是暫時的依靠,更是溫暖的避風港、永久的家。
今天和大家分享這些家庭的日常一隅,一起認識這些乍看特別又實則相似的家庭面貌:

耐心等待...

小黎剛來到這個家時,因尚未建立信任感而較為害羞,在養父母體貼的關懷、循循善誘下,她慢慢地敞開心扉。而在一段時間的相處下,養母發現小黎的語言發展較為遲緩,於是更耐心的引導她。除了更常讓她練習說話,也用心的聽她說。漸漸地,小黎越說越好,如今已經能夠正常的與人對話了。
此外,養母熱衷做菜,也喜歡讓孩子幫忙,完成後再一起津津有味的享用料理。任何事情,這對父母都喜愛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而不過多的干涉與設限。他們認為徹底接納孩子,才是他們所能做的──給孩子最好的愛。

用心陪伴...

悅悅有一對忙碌但默契絕佳的養父母。當媽媽因工作和照顧孩子間難以平衡而分身乏術時,爸爸一直是神隊友,做好本份,陪孩子玩。悅悅最喜歡的,就是每天晚上爸爸都會在睡前講故事給她聽。
偶爾悅悅不聽話,或鬧騰著滿屋子跑,靜不下來,媽媽會請她坐在椅子上一段時間,並耐心的跟悅悅溝通、教導。社工也發現,在養父母的用心照顧下,悅悅的粗細動作發展得十分良好。年僅三歲的她,不但能夠流暢的翻身、爬、走、跑、跳,細緻一點的動作舉凡拿湯匙吃飯、穿鞋子、堆積木也難不倒她。
悅悅最喜歡的,就是每天晚上爸爸都會在睡前講故事給她聽

以愛引導...

年幼的菲菲被養父母帶回家時,還是個懵懂的孩子,有時菲菲會搶姊姊的玩具,或欺負姊姊,每當這個時候,養父母並不當作孩子年紀還小還不懂事,而是慎重的告訴她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被接受的,藉此灌輸正確的觀念,讓菲菲知道她什麼時候能得到獎勵,什麼時候又可能會需要調整,明確的規範也讓孩子產生安全感。
平時,一家人的感情非常好,菲菲喜歡坐在爸爸的腿上一起看故事書,也喜歡踩在爸爸的腳上跟著爸爸到處走,最喜歡跟姊姊一起玩,總是纏著姊姊跟她一起玩扮家家酒。
一家人的感情非常好,菲菲最喜歡跟姊姊一起玩
孩子要融入一個家庭裡,有賴養父母的用心對待,循循善誘。真心接納孩子的全部,對所有父母而言都不容易,尤其在面對發展較緩慢的孩子,或情緒不穩定而吵鬧調皮的孩子,更是對父母的考驗,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不厭其煩的教導。然而,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互動,提升了家庭的凝聚力,讓孩子及父母真切的感受到家人之間甜蜜的羈絆。
原文刊登於基督徒救世會電子期刊:永遠的避風港
基督徒救世會深耕台灣將近40年,服務超過2,000個家庭,以在地化的社區服務陪伴脆弱家庭,在最艱難的日子守護孩子安穩長大!若您願意支持我們的服務,歡迎在方格子贊助我們,或是親至官網捐款,募款將用於「2022急難婦幼家庭救援計劃」(衛部救字第1101364856號)。基督徒救世會 官網 Facebook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全球每天共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女性大約需要承擔四分之三的時間。在救世會服務婦女、家庭時,打破性別框架,提升兩性平權的努力,除了宣導外,更主張要從成人的身教做起。
全球每天共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女性大約需要承擔四分之三的時間。在救世會服務婦女、家庭時,打破性別框架,提升兩性平權的努力,除了宣導外,更主張要從成人的身教做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前言 小外孫回來這幾天,對養兒,育兒,以及與幼兒相處等都有了極為新奇和深刻的領悟和感受。 自己有孩子時,因為我在花蓮上班,因此大概都是內子在照顧和教育,內子有時會提到當時的狀況,因為三個孩子年紀相隔不遠,因此她常會提到如何把三個孩子叫起來,匆忙的用過餐,然後把小的送去奶媽家,再送兩個大的去上課;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描述我與兩個孩子之間的溫馨時刻,以及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成長與領悟。 通過孩子們的天真行為,讓我深刻體會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並從中汲取了寶貴的教訓。希望透過我的育兒故事溫暖人心,也反映了家庭中的愛與成長的教養歷程。
前言 小外孫回來這幾天,對養兒,育兒,以及與幼兒相處等都有了極為新奇和深刻的領悟和感受。 自己有孩子時,因為我在花蓮上班,因此大概都是內子在照顧和教育,內子有時會提到當時的狀況,因為三個孩子年紀相隔不遠,因此她常會提到如何把三個孩子叫起來,匆忙的用過餐,然後把小的送去奶媽家,再送兩個大的去上課;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描述我與兩個孩子之間的溫馨時刻,以及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成長與領悟。 通過孩子們的天真行為,讓我深刻體會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並從中汲取了寶貴的教訓。希望透過我的育兒故事溫暖人心,也反映了家庭中的愛與成長的教養歷程。